璩靜火了!公關1號位做短視頻,可以但沒必要?

2024-05-07     雷科技

原標題:璩靜火了!公關1號位做短視頻,可以但沒必要?

百度副總裁、公關一號位璩(qu)靜的短視頻帳號「我是璩(qu)靜」火了。

只在五一假期更新了4條內容,就憑藉著頗具衝突的話題以及霸總女高管的人設,漲粉百萬。從內容出品來看,「我是璩(qu)靜」帳號背後的團隊是專業的,未來有很大的機會更火併出圈,最終服務於百度業務。

「我是璩(qu)靜」本身,也成了網際網路媒體公關圈的熱議話題。資深媒體人王長勝甚至在朋友圈發出感慨:「未來一段時間,大廠公關一號位親自出鏡做抖音號,會不會成為一個成功公關人的標配動作?」圈內好友在這條動態下的討論,分歧很大。

我的看法是,「可以,也沒必要。」

被網紅企業家摘桃子,百度有些急了?

短視頻確實是越來越重要的媒介陣地。2024年周鴻禕靠著短視頻出圈,推動三六零事業上的第二春,今天三六零股票又漲停了。在剛結束的北京車展上,周鴻禕與雷軍更是成了超級車模。

周鴻禕、雷軍、余承東等網紅企業家的崛起,讓企業更深刻地意識到短視頻的重要性,也引發了行業對企業家網紅IP的關注。

在這一過程,百度受到的觸動應該是相當大的:百度是中國AI的先行者和佼佼者,李彥宏是中國AI代言人,然而2024年周鴻禕靠著短視頻一躍成為「AI布道師」狂推360的AI大模型;百度是智能汽車的先行者,從無人車到Apollo再到集度,百度一直努力幫車企造智能車,如今卻被華為、小米們摘了桃子,360憑藉哪吒拿到了半張牌,周鴻禕勤奮地給哪吒站台,手把手教張勇怎麼做短視頻做網紅。

或許正是因為此,百度才讓公關一號位璩靜下場打造短視頻IP,進場方式甚至有些用力過猛。爭議職場話題快速見效,但同時也有一些風險,截至目前「我是璩(qu)靜」4條內容中的1條因存在較大爭議,已被隱藏。

幾年前,我就聽一位百度朋友說過,這屆百度公關的策略是「視頻優先」,當時百度策劃了一些頗具創意的視頻TVC,同時已在重視視頻號等新興陣地。從結果來看,百度在視頻號上的傳播有些過度重視數據KPI,在「我是璩(qu)靜」 出現前,都未能成功打造自有IP(官方帳號除外)。「我是璩(qu)靜」 ,算是百度公關這些年重視短視頻傳播的一個結果,也可能是百度公關在短視頻傳播上的一個新起點。李彥宏不一定願意做短視頻網紅,但在短視頻陣地百度至少有璩(qu)靜。

公關可以探索短視頻,但絕不可能成標配

「我是璩(qu)靜」的探索值得肯定,但卻不可能成為「公關人」的標配。

2024年,在雷軍們撼動車圈後,許多企業特別是汽車企業,都在亦步亦趨地學雷軍,學周鴻禕,學余承東,一些不善於出鏡的企業家走到鏡頭前,硬著頭皮與用戶溝通,效果卻差強人意。

也有不跟風的企業,比如比亞迪。雖然王傳福沒有積極地去打造網紅IP,比亞迪卻依然靠產品、技術和品牌在市場上一騎絕塵。如果企業家能做網紅搞免費流量固然是好,但如果沒有這個天賦,關注更多核心事務也未嘗不可,畢竟營銷只是企業的部分工作,短視頻網紅IP又只是可選手段。

不是每個企業家都能成為周鴻禕、雷軍這樣的網紅,但這並不影響很多企業在自己的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比如在智慧型手機行業,雖然小米異軍突起,但OPPO、vivo依然是行業核心玩家;再比如在智能電視行業,雖然小米電視很猛,但TCL、海信、創維依然守住了陣地。許多成功的企業以及品牌背後的老闆,消費者可能連名字都不知道。

短視頻、直播、網紅IP在當下是很重要,但卻只是服務於市場營銷的可選工具。很多企業家的重心在研發、產品、融資、人才、組織,讓他們硬著頭皮去All in 網紅IP打造服務於市場營銷,可能是事倍功半,緣木求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企業傾注海量資源都無法讓老闆成為網紅,老闆卻要求公關一號位或者說公關,在更少的資源配置下去做短視頻網紅,是不現實的。視頻只是公關的可選方式,絕非首選方式。

企業與外界溝通的方式有許多種。道路千萬條,溝通第一條——而不是視頻第一條。前兩年微博很火,很多企業家去經營微博陣地,結果火起來的只有雷軍、余承東、部分車圈老闆。2023年,長城汽車也曾要求數十位高管登陸微博平台玩兒「矩陣孵化」模式,結果大都沒什麼聲息。很多新媒體工具都值得探索,但對企業來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短視頻成為頂流媒體,但圖文價值不可替代

從信息傳遞效率來看,圖文永遠是最高效的手段。

比如企業發財報,需要重點溝通的是投資者、財經媒體等群體,這些群體需短時間獲取大量信息,視頻不是適合的傳播方式;

比如企業有危機,需要快速澄清事實真相時,一張帶章文字公告,比任何短視頻都有意義;

比如企業有動態,需要對外輸出權威信息時,官方通稿顯然可以更好地與媒體溝通,真發視頻恐怕沒幾個人有耐心看完;

比如企業有強大的AI技術更新,開發者真正想看的是技術文檔而不是什麼視頻。

視頻需「線性瀏覽」,圖文可「一目十行」,兩者有不同的消費場景,而不是互為替代的關係。

以微信生態為例,雖然視頻號流量爆髮式增長,但微信公眾號流量卻並未顯著下滑。

最近不止一位自媒體朋友表示自己的公眾號流量在顯著增加,10萬+爆文更多了,我們雷科技帳號的流量與粉絲同樣在高速增長,上個月增加了10萬+粉絲,還第一次殺入了「中國微信500強」榜單。表面看,這是因為微信算法推薦提高的分發效率,抵消了短視頻特別是視頻號分走的流量損失;深層看則是因為圖文閱讀的價值是永恆的,YouTube不會取代《紐約時報》,視頻號不會消滅公眾號,如今依然有許多人在閱讀圖文內容,特別是專業閱讀、深度閱讀、高效閱讀,更是非圖文不可。

對於企業公關來說,公眾號、微博、視頻號、抖音、小紅書是可選陣地,圖文、短視頻、直播、信息流是可用工具,企業大可結合品牌與業務需求,選擇適合的、更有效的陣地與工具。「視頻優先」並不適合大多數企業,出鏡做網紅不應該成為公關1號位的職責,「只會寫稿不會做視頻」也不應成為公關人的焦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觀察到,短視頻巨頭,如抖音、快手,反而都很重視非短視頻的傳播陣地,他們的公關1號位都在幕後運籌帷幄,而不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做網紅IP。

2024年,我跟著多家科技企業走訪了他們的公司和工廠,在實地體驗產品中,在與高管與一線技術人員的面對面交流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對應的科技企業,了解了中國智造。毫無例外,這些活動都是企業公關組織與對接的,這種溝通的價值是任何短視頻都無法替代的。

在前幾天,我看到朋友圈有人吐槽,某某企業公關直接讓法務來跟媒體溝通,某某企業公關從來不跟媒體溝通只會舉報投訴刪帖,這樣的暴力溝通模式其實是在消解公關的價值。當企業因大環境不好等緣由重新定義公關的價值時,公關更應該回歸到溝通本身。我想對公關來說,唯一不變的原則應該是「溝通第一」。至於能否成為短視頻網紅,隨緣吧——如果公關可以成為短視頻網紅,恐怕分分鐘單飛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81505f4250a65f2c35b80e89eea2b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