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觀點 | 鞠建東: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

2023-03-02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教授觀點 | 鞠建東: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

2月26日,由共青團中央指導,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製造日」主題活動舉行,本屆活動以「中國製造,風景正好」為主題。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出席活動,並以「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為主題發表演講。

圖為鞠建東

鞠建東首先從「落後就要挨打」的角度出發,強調了經濟、軍事、貨幣三方面不能落後的必然性,引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的核心觀點。他指出,戰爭是謀取國家利益的手段,只有當戰爭的成本大於收益時,戰爭才不會發生;在當代大國競爭的環境下,我們要獲得和平,也就需要三個必要條件:第一,經濟要相對強勁地增長,第二,軍事不能落後,第三,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

鞠建東認為,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主要矛盾就是經濟呈現美、歐、中三足鼎立的結構,而國際貨幣體系美元主導;美元地位高於美國經濟實力,而人民幣地位低於中國經濟實力。他指出,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是美國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中國經濟落後要挨打;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相對於美國發展得越快,美元與美國經濟實力的差距就越大,美國就越有可能通過局部戰爭,製造動盪局勢來保護美元,保護美國經濟。當美元資產是世界上唯一的安全資產時,世界資本就會流向美元資產;美元經濟從戰爭、動盪中獲益,而人民幣經濟卻承擔戰爭風險。所以要防止戰爭、爭取和平,人民幣就必須成為國際貨幣,成長為與美元「競爭共存」的國際貨幣和安全資產,打破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面,方能使得軍事衝突的貨幣風險共擔。

鞠建東強調,「落後同時也帶來後發優勢」,當出現突變型技術變革時,也就是「換賽道」的時候,在現有體系、現有技術上越先進,反而包袱越重,換賽道的機會成本越高;而後發者反而可以輕裝上陣,在新的賽道上實現超越。在國際貨幣體系的競爭中,鞠建東提出了「換賽道超車」的新思路,指出要創造、抓住國際貨幣體系的突變型技術變革,而國際貨幣體系主要面臨兩方面的突變型技術變革,第一是貨幣政策的創新,第二是數字國際貨幣技術。

最後,鞠建東分析了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對美國各階層可能產生的影響。他表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順應了全球經濟三足鼎立的結構變化,能夠幫助美國克服過度金融化的頑疾,幫助美國經濟脫虛向實,因此對美國人民、美國經濟來說利大於弊。

鞠建東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數字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其研究領域集中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產業組織,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國際一流學術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曾獲2016年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20年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論文獎經濟學類一等獎,2021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認定為「北京高校優秀專業課(公共課)主講教師」。

來源:清華五道口

編輯:ZZT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7ba38a739eb41fddb24d71562936f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