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這下要火了

2023-07-14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黃鶴樓,這下要火了

《長安三萬里》火了,

然後李白火了,長安火了,唐詩火了,

超10萬人評分,均分高達8.2;

有人說,

這是 「一場獨屬於中國人、

極致浪漫的電影」

但看過影片的人懂的都懂,

最火的,那一定是「黃鶴樓」;

看過电影後第一感覺、很大機率——

去過的還是沒去過的都會想去!

一場黃鶴樓citywalk,這就安排。

那這是為什麼呢?

《長安三萬里》爆火,跟我黃鶴樓有什麼關係??

那關係可大了去了。

影片中「黃鶴樓」出現三次。前兩次,詩酒歌舞,極見大唐風采;最後一次,樓已焚毀,滿目瘡痍;

影片中正在燃燒的「黃鶴樓」

第一次 的「黃鶴樓」,李白在詩板上目睹崔顥名詩《黃鶴樓》,大受震撼,終於開始立志成為名氣更大的詩人;

主人公李白與高適站在「黃鶴樓」扶手邊緣一同望遠

第二次的「黃鶴樓」,李白付出很大決心,在這裡決定入贅許家;第三次,「黃鶴樓」被毀,李白則是在附近的小屋被指參與「造反」,身上有了平生最大的污點。

影片中,李白吟詠《將近酒》時出現的超現實畫面成經典橋段。

從人生理想到現實生活,再到一生之憾,「黃鶴樓」見證了主角李白一生的關鍵節點,也親眼目睹泱泱大唐由盛轉衰。

(滑動下圖,查看李白行蹤圖)

李白一生流離坎坷,漂泊各地。曾 西上峨眉,東遊天台,南達零陵,北抵幽燕,而且某些地方來回反覆多次,本圖為他一生足跡總覽,並未體現時間先後。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

繪圖/秦穎

片中的「黃鶴樓」,除極大影響主角命運走向之外,藉助李白的視角,我們還看到樓中懸掛的無數詩板—— 那一刻,在李白的眼中,那不僅是墨跡與詩句,那更是「半個盛唐」。

影片中,連狂放不羈的李白看到崔顥的《黃鶴樓》也 「遂無詩而去」

唐詩三百首,流傳已千年,正如片中另一位主角高適所言——

「只要寫黃鶴樓的詩在,黃鶴樓就一直在,

只要詩在,長安就一直在。」

歷代「黃鶴樓」圖景,太難得一見了

圖為屬於如今黃鶴樓的「古今對望」;然而歷代黃鶴樓的造型各不相同。

《長安三萬里》作為一部來源於現實的文藝作品,「黃鶴樓」連續三次影響了主角命運軌跡,不啻為「隱藏主角」;

而在現實世界裡,黃鶴樓屢毀屢興,千載猶存,其間僅有史料記載的興毀就達十餘次,樓本身卻愈見宏偉壯麗。

一張圖看懂黃鶴樓興毀歷史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12期

黃鶴樓自古有 「天下絕景」美譽,也是因為 地理位置「絕」。位於湖北武漢蛇山之巔,臨長江之畔,建於危崖之上。

近1800年來,黃鶴樓從一座名不見經傳的軍事角樓,變成 「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元代界畫《黃鶴樓圖》夏永繪

供圖/武漢市黃鶴樓公園管理處

黃鶴樓從三國時代就已出現,那時候這裡叫做,因為把守著長江漢水交匯的要衝,是荊州的軍事重鎮加商貿中心,也是關羽的「基地」。

自從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孫權就得到了江夏,並在 蛇山上修築防禦工事,還建了一座望樓, 那就是黃鶴樓的前身。

圖為宋代界畫《黃鶴樓》。明代期間出現了黃鶴樓樓體形制方面的重大改變:由宋代以來的 兩層庭院式群落 (上圖)建築變成了 三層塔體建築 (下圖)

※古人創作「界畫」時,要用界筆直尺畫線,要求準確、細緻地再現所畫對象,從而能夠形象、科學地記錄下古代建築。

明末清初《江漢攬勝圖》,圖左側的三層塔體為黃鶴樓。

先有崔顥題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崔顥之後,「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也來到這裡「送孟浩然之廣陵」。

南宋畫家梁楷所繪的《太白行吟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

後人評價, 黃鶴樓名氣本來不大,自唐崔顥、李白之後才名揚天下。公元765年,據唐閻伯里的《黃鶴樓記》所載,黃鶴樓已成為長江中游無法取代的名勝, 這一年,李白去世才三年。

千百年來,黃鶴樓上舉辦了數不清的歡送宴會,也因為從古至今,樓之所在,始終是 「華中重鎮,九省通衢」。

明代界畫《黃鶴樓圖》安正文繪

供圖/武漢市黃鶴樓公園管理處

所謂 「同治樓」(下圖),是清同治年間重建的 「黃鶴樓」。同治樓是清代最後一座黃鶴樓,也是 最後一座純木結構的黃鶴樓,它是修建在原址黃鵠磯上的三層樓閣,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思想文化,1985年重建完成的當代黃鶴樓,就是以它為原型。

但黃鶴樓「同治樓」,僅存世15年即被焚毀。

攝於清代,「同治樓」

同治樓僅存世15年即被焚毀,圖為《點石齋畫報》 (清光緒年間刊行畫報)刊登的描繪同治樓被焚場景的畫作。

1907年,同治樓被焚毀23年後,張之洞在黃鶴樓原址附近修建了一座三層中式樓閣,1908年建成,起初取名 「風度樓」,之後,在張之洞本人的提議下改名為「奧略樓」。由於地理位置相近,規模相當,武漢人漸漸將它當做了 「黃鶴樓」

奧略樓,它在長江邊屹立了47年,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被拆除。

攝於晚清,時期奧略樓遊客留念照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12期

危崖上建樓閣,

樓閣上看風景,

看江看城,看天看地,

古今聯想,時空悠遊。

黃鵠磯毗鄰長江,是絕佳的觀景台,圖為在黃鵠磯黃鶴樓原址上拍攝的武昌街景和長江江景。

勝像寶塔修建於元代, 自建成以來一直在黃鵠磯頭陪伴著歷代黃鶴樓,是黃鶴樓建築群景觀的一部分,1955年因建設長江大橋被遷走。

黃鶴樓的歷史,始終與武昌的發展史結合在一起。

浩浩蕩蕩長江漢水,如1800年前一樣奔流不息,它們交匯處的武漢三鎮,卻早已變了當年模樣。

清《湖北武漢全圖》 海雲壘畫館繪製

如今,大部分陸地都已經覆蓋上「茂密」的水泥叢林,唐詩中的景象已經不多。

黃鶴樓與遠處的武漢長江大橋同框

龜蛇兩山依然鎖定著長江兩岸,武漢長江大橋使它們成為兩座天然的橋頭堡。唯有長江右岸的蛇山頂上還存有一絲古意——

5層黃色的琉璃瓦檐頂沖天而起,60個翹角上的金色風鈴隨風鳴唱。它,就是黃鶴樓。

「白雲黃鶴傳千古,漢水長江會一樓。」兩江三鎮交合之地的黃鶴樓,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著昔來送往,時空交匯。

「黃鶴樓」到底應該在哪兒?

「黃鶴樓」究竟應該在哪兒?

這就要重新說回《長安三萬里》,有人認為—— 片中對長安繁華程度營造不夠,但縱觀全片,你便會感到——

長安可以在一座黃鶴樓中、可以在一首《將進酒》中,長安在三百里梁園、在塞北的薊州,更在璀璨的揚州,無論到哪兒,長安都在詩人們的心中,只要那些詩還在,長安就在。

影片中的「長安」

現實生活中,航拍春節期間西安「大唐不夜城」

同樣,今昔的黃鶴樓,早已不復往日模樣,它屢毀屢興,卻千載猶存——

黃鶴樓之所在,

大概也正如滕王閣,

那麼滕王閣在哪裡?

在「落霞與孤鶩齊飛」,

在「秋水共長天一色」;

它在「漁舟唱晚」中,

也在「雁陣驚寒」處;

滕王閣

滾滾 贛江從西南而來,一路席捲沿途的繁華運抵南昌,又在這裡分為4支注入鄱陽湖。南昌大橋和八一大橋一南一北橫跨贛江,在它們之間,翠綠瓦頂、朱紅牆廊的滕王閣佇立在贛江東岸12米高的台座上。「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唐朝年輕才子王勃的《滕王閣序》使這座依城臨江的古樓名揚天下。

贛江之上,看秋水廣場與雙子塔落日同框

黃鶴樓之所在,

也正如岳陽樓,

那麼岳陽樓在哪裡?

它在「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也在「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它在「先天下之憂」中盤旋,

也在「後天下之樂」中逡巡;

岳陽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岳陽樓的名氣拜范仲淹所賜,但是傳說范仲淹寫此文時並沒見過當時那座岳陽樓。

岳陽古稱巴陵,1044年,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時重修岳陽樓,邀請他做篇記文。當時范仲淹被貶到河南鄧州,滕子京就隨信附上一幅《洞庭秋晚圖》作為參考。儘管未能親臨岳陽樓,但范仲淹對洞庭湖卻印象深刻:「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他明白,岳陽樓修得再好,也是為了 觀賞洞庭湖。

洞庭湖畔漁舟唱晚

而黃鶴樓之所在,

在「歷歷漢陽樹」,

在「萋萋鸚鵡洲」,

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關於黃鶴樓,它包含了永不停歇的告別,也包含了萬古長存的重逢。像長安一樣,只要那些詩還在,「黃鶴樓」就一直會在。

※本文動圖來源於《長安三萬里》官方預告片

【參考文獻】

[1]《今昔黃鶴樓 屢毀屢興 千載猶存》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12期

[2]《李白詩蹤》中國國家地理 2005年12期

[3]《《長安三萬里》熱映背後,是中華詩意文化的新表達》中國經濟網 2023年07月13日

[4]《近水樓台永不朽》博物 2007年12期

因微信近期推送規則改版

未加「星標」就無法展示完整封面

將會錯過我們精挑細選的大圖封面

後續精心編輯內容

也很容易被淹沒

若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為我們添加愛的「星標」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Jubei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

話題

你最喜歡中國那座古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69a99845351cb1e86433db55d2dd6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