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竟然也有「長城」?

2023-03-28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南方竟然也有「長城」?

南方竟然也有「長城」?

如果讓你說出既能代表中國

又是熱門景點的文化遺產

你會說出哪些

是故宮

還是兵馬俑坑

不管是哪個

地理君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它就是長城

長城,早已成為了中國人的某種「習慣」

我們都約定俗成的認為,長城就在北方

那麼,南方到底有沒有長城呢?

南方究竟有沒有長城?

要解決這個問題, 得先知道什麼是長城。

金山嶺長城

雪後的金山嶺長城,金色的陽光碟機散了長城的冷清威嚴

雖然這句話看起來有點荒謬,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 只知道長城,卻不了解長城

長城在2000多年的營造史中,先後歷經了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秦、漢、唐、明等 12個歷史時期。

國家文物局耗時近六年測量出了 我國歷代長城牆壕遺存的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這是什麼概念呢,如果你在地球北極和南極之間直直地砌一堵牆,長城比這堵牆還要長上一點。

小長峪口「幾字長城」

一折一回間造就了這樣的奇觀

長城廣泛分布在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 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共15個省(區、市)。

我們所熟知的長城是 明長城,明長城保存得較為完整,功能完善、外形美觀,它 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

長城東端起點,遼寧丹東虎山長城

這樣看,無論是國家文物局認定的長城分布範圍,還是大家認知中的長城, 都是分布在中國北方的,南方好像真的沒有長城了。

不過我們可以抽絲剝繭,看到長城最本質的概念。

它早已不是一堵長長的牆了,而是 帶狀分布的防禦體系。簡單來說,長城不僅有牆體,還包括了壕塹/界壕、單體建築、關堡、相關設施等各類遺存。

甘肅嘉峪關關城

戰爭時期,「」可以作為軍事據點,封鎖限流

和平時期,「」又可以促進貿易交流

如果從本質出發,或許我們就能在南方找到「長城」, 它雖不是國家認定的長城,但符合了長城的本質,即 有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苗疆邊牆:最像長城的南方「長城」

其實比起苗疆邊牆,它的另一個名字更為人所知,即「 南方長城」。

位於湘西的苗疆邊牆,蜿蜒在湘西大地上

梁思成的學生,曾任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的羅哲文教授,他認為 苗疆邊牆應當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無論是防禦體系、官兵制度還是軍事機構的設置,都和明長城一致。

但也有學者反駁,比起長城, 它更像一堵稍高的土牆,實在談不上「城」。

雪後的苗疆邊牆

苗疆邊牆主要是用青石砌的,石塊比修筑北方長城的建築材料小了十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無論它是不是長城,大家都對它知之甚少,它在哪裡?為什麼南方要修建這樣的邊牆?

什麼是苗疆邊牆?

苗疆邊牆南起 湖南省鳳凰縣黃合鄉境內的亭子關,這裡也位於湖南貴州交界處。

北至 湖南省吉首市的喜鵲營,全長190公里左右,縱貫整個湘西。

南方長城的起點,已經人為修繕過了

苗疆邊牆的 身世有些坎坷。它 始建於明朝(1615年),比北方長城晚了不少時間。 明末時(1644年),這道邊牆 被苗民踏為了平地

等到了清朝,又重新對它進行了 修繕和增補,於是它從八尺高的土牆,變成了 更加堅固的石牆,並且還配套了碉堡、哨台等 防禦體系

苗疆邊牆東門樓閣

直到1936年,這道隔絕了苗族與漢族的邊牆才徹底廢除。

現在我們看到的「南方長城」,就是 以清朝邊牆為基礎重新整修的,絕大部分都在 湖南鳳凰縣,在貴州也有屯堡、碉樓等軍事建築遺址。

「南方長城」依山而建,綿延伸展開來

苗疆邊牆從建立至今已有 四百年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中, 它修建、廢棄、又修建、又廢棄。

它就像個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注視著這一切,見證著苗族和漢族的變遷發展,也目睹了自己的命運。

在不被人發現的時光中,它還記得自己是為什麼而存在嗎?

為何而生?

其實聽名字也大概能猜出個一二, 這道邊牆是為了防禦和隔絕部分苗民而建也是古代漢地與苗疆的分界線。

不過為什麼非要建一道「長城」隔絕苗民和漢民呢?

雖然現在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但在明清時苗族和漢族矛盾可不小。

苗族先民主要居住在湖南西部及湘黔邊界地區。元明時期,這個地區以 臘爾山為中心, 形成了一塊穩定的苗族聚居區,這就是 苗疆了。

貴州銅仁松桃紅石林

位於銅仁市松桃縣磐石鎮黔湘交界處臘爾山主峰

居住在「苗疆」腹地的苗民,叫做「 生苗」,用現在的話說的就是 語言不通、沒上戶口、不納稅、不受管轄的苗民。

相反,熟悉漢人語言的、接受管轄、有戶口的就叫做「 熟苗」,他們大多位於 苗疆東南部邊緣地區,靠近漢區(非常直接粗暴的分類)。

鳳凰縣,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鳳凰古城,之前就是苗疆的一部分

如果要按現在的行政區劃分,苗疆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鳳凰、花垣、吉首三縣(市),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以及相鄰的保靖、古丈、瀘溪、麻陽、銅仁、秀山等縣(市)的部分地區

按理說,苗疆和漢區應該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擾的。但還是出問題了,明政府 想深入控制西南地區,好巧不巧, 苗疆就恰好在西南的交通要道上,就在湖北、湖南通往雲南、貴州的驛站路線上。

所以,對於明朝來說,想繼續往裡走,就得先過苗疆這關,拿下他們。

為了征服苗疆,他們用了不少招數, 築堡屯兵、修建哨所,甚至出兵攻打

苗疆全圖

能在這張圖上看到苗疆邊牆,地理君標藍色的位置分別是苗疆邊牆的起點和終點

圖源:《民國叢書》湘西苗族調查報告,轉引自嚴如煜 《苗防備覽》

可惜,這些手段都 沒法征服苗疆,反倒激化了苗漢矛盾。

當然明朝也不能一直死磕到底,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已經讓他們自顧不暇了。所以他們用了自己最擅長的方式隔絕苗族的騷擾,那就是修建「 長城」。

經過歲月的沖刷,部分邊牆殘破不堪

1615年,蔡復一主持修築了銅仁至保靖的300餘里的土邊牆,生苗也被這座牆隔絕在了邊牆的西側

這就是苗疆邊牆修建的背景。

明清交際之時,朝廷也無力顧及苗疆,於是這道「草創土牆」被 荒廢,變成了廢墟。

到了清朝,苗疆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清朝一開始打算以 軟性治理為主,比如將苗民編化入籍,教苗民漢語等等。

確實表面上看風平浪靜了,實則暗潮洶湧。

苗疆邊牆

清朝重建後,防禦體系得到了升級

因為最關鍵的 人地矛盾並沒有解決,矛盾越積越深,乾隆末年苗漢衝突達到了頂點。

這讓清朝統治者意識到, 邊牆還是得重新修回來。新邊牆長達110餘里,各類軍事防禦體系十分全面。

明代堡哨分布及明清邊牆示意圖

清代邊牆的長度是短於明代邊牆的

圖源:《明代湘黔邊「苗疆」堡哨「邊牆」考》伍新福

不過比起明朝邊牆「防苗」,清朝邊牆更多的是 治理,並沒有嚴格的管控苗民,漢苗之間仍然可以進行貿易往來。

而且還輔以各類政策安撫苗民,落實苗民的減負政策,著手解決人地矛盾。

慢慢地,苗民和漢民的關係變得融洽, 倒塌與廢棄,是這座「長城」註定的結局。

歷史的痕跡

1936年苗疆邊牆廢棄後, 城牆、城堡上的石頭成為了村民修房、修路的材料,再加上保護不當,部分地方的邊牆已經殘破不堪。

但它仍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南方長城銀裝素裹

因受到苗疆邊牆的影響, 當地不少地名都以炮台、哨、卡、關、營等來命名,像喜鵲營、亭子關、阿拉關等。

其中, 永興坪碉卡是苗疆邊牆的 重要軍事遺蹟之一,也是著名景點。它又叫 全勝營或全石營,位於鳳凰古城的西面, 是鳳凰古城通往阿拉營和湘黔邊境的重要關卡。

全石營依山而建,形制呈 圓形,城牆均用正方青石細鑿砌築。而它的操練場, 如今已經建起了「棋盤」,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圍棋盤。

俯瞰全石營改制的圍棋盤

還有昔日「長城」腳下的軍營、城堡、屯堡等等,如今都成了 供人居住的建築或村落拉毫村當年就是駐軍的軍營,居住的村民大多是當年駐紮在這裡的軍人後裔。

拉毫村,從軍營到村落

這個村落的另一個名字是 「石板寨」,這個村子就像個 石板世界,到處都是石板

石板台階、石板牆、石板屋頂、石板籬笆……踏入這個村子,你會瞬間感覺穿越了,仿佛已經站在了那個完整而古老的「南方長城」上。

房屋基本都是石板建的,到處是石板

還有 黃絲橋古城,它雖然始建於唐朝,但也成為了苗疆邊牆的 城堡。它是現在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你仍然能在這座飽經滄桑的石頭古城中,窺見過去。

黃絲橋古城,殘破的身軀在訴說著歷史

台州府城牆:八達嶺長城的藍圖

台(tāi)州府城牆也有別稱,叫做 「江南長城」,它位於浙江台州 臨海市,始建於東晉,擴建於唐,定型於宋, 完善於明清

它不僅有北方長城的 軍事防禦功能,還兼具了防洪功能

台州府城牆的春色,巍峨與秀美並存

城牆現存 4730米,它盤踞在 靈江岸上,沿著 北固山脊伸展而來,城牆就像鐵鏈般將 城池、山巒、江山牢牢地捆綁在一起

這座城牆也是江南沿海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城牆。

命運的轉折

要說台州府城牆,就不得不先提到 台州府城,它自古就是浙東門戶,北接寧波、南接溫州、背靠金華與麗水,東部沿海。

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它為了 陸海聯運的交通樞紐,繁華與忙碌,是這裡最常見的畫面。

台州府城,靈江貫穿其間

但到了實施 「海禁」的明朝,台州府的命運就此發生了轉折。從沿海港城,一夜之間變成了「 防線中樞」。抵禦倭寇,成為了台州的首要任務。

嘉靖年間, 台州府城的大規模修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

明代海防、邊防示意圖

在「海禁」政策指引下,明王朝沿著海岸線築起了一道海防長城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2期

因為台州府城是夯土城,且牆體老化嚴重。1556年, 戚繼光決定對台州府城來一次升級大改造:將 城牆加高加寬加固,城牆兩側以石條為基座, 磚石包砌到頂,增高了城堞,統一了垛口高度,建築起 空心敵樓

台州府城牆上的空心敵樓

改造後的台州府城牆全長6000多米, 一眼望去神似北京八達嶺長城,就像是從萬里長城中任意截取的片段,所以後人又將台州府城牆叫做「江南長城」。

為什麼台州府城牆會神似北京八達嶺長城呢?

與八達嶺長城的血緣關係

準確來說,應該是 八達嶺長城以台州府城牆為藍圖。

戚繼光在 修繕台州府城牆時,創造性地加蓋了13座空心敵樓。

空心敵樓的 靈感來源於台州桃渚沿海的漁民住宅,為了應對颱風,這種石屋住宅門窗開得窄小,但從窗戶向外看,視角反倒非常寬闊。

戚繼光在台州築敵樓、加固府城的情景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2期

繪圖/朱勝昔

於是他仿照 石屋建造原理,設計了空心敵樓這一軍事建築。

隨後,戚繼光升任薊鎮總兵,先後 有兩萬多浙江子弟兵從東南沿海被徵調北上,絕大多數人加入了修繕長城的隊伍(明後期,長城主要的任務是修繕建堡、重建城牆等)。

金山嶺長城,空心敵樓和台州府城牆如出一轍

而這些修築過台州府城牆的砌牆高手,如今再度就業, 成為了明長城的「技術骨幹」,他們將學到的手藝和經驗都用在了部分明長城上, 其中就包括了空心敵樓、磚石包砌的城牆。

就是因為這樣的「 血緣關係」,羅哲文教授才會認為台州府城牆是北方明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台州府城牆

婉約的江南也會有這樣雄渾大氣的「長城」,如一條蒼龍匍匐著

目前台州府城牆上還有 八座空心敵樓,此外「江南長城」還有瓮城、城門、馬面等保存較為完好的軍事建築,雖神似八達嶺,卻又有自己獨特的江南韻味。

台州府城牆的入口攬勝門

南方的「長城」雖不是長城,卻勝似長城。它們雖然沒有那麼雄偉綿延,但也仍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與北方長城一同見證著社會的變遷。

【參考文獻】

[1]伍新福.明代湘黔邊"苗疆"堡哨"邊牆"考[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2):94-99.

[2]劉新華,劉建華.中國明清「南長城」[J].銅仁學院學報,2008,No.48(01):43-49.

[3]張振興.淺析湘西苗疆文化的歷史生成——以明清時期苗疆邊牆興廢為例[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No.102(06):149-150.

[5]李昌佐,李佳佳,魏代謀等.明清「苗疆邊牆防禦體系」文化景觀遺產價值剖析[J].中國文化遺產,2021,No.103(03):101-107.

[6]吳必虎,程靜.遺產廊道視角下的苗疆邊牆體系保護與發展[J].開發研究,2015,No.179(04):33-37.DOI:10.13483/j.cnki.kfyj.2015.04.007.

[7]龍海清.中國「南方長城」的歷史文化考察[J].船山學刊,2000(03):98-102.

[8]王亞力,劉艷芳.「苗疆邊牆」與鳳凰民族文化景觀分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No.193(09):38-41+249.

[9]周一渤.400年前的南方長城[J].旅遊,2013(03):70-75.

[10]瞿政平.銅仁黃臘關:中國南方長城第一關[J].文史天地,2022(04):79-82.

[11]陳政.中國南長城及經濟社會表現[J].貴陽文史,2009(03):51-53.

[12]地球知識局 湖南的長城,用來防著誰?

[13]國家人文歷史 地理 | 湖南為什麼也有長城:邊城風光中的防禦工事

[14]魯曉敏.絕版的「江南長城」 八達嶺長城的藍本在台州.中國國家地理 2012年02期

[15]中華長城遺產官方網站

[16]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長城保護總體規劃》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倩倩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5eb90dfee3819cafd498f6cbe944f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