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年內降息預期僅剩一次 中國出口韌性支持匯率穩定

2024-06-14   第一財經

一系列重磅事件和數據密集登場。先是歐盟擬對中國汽車出口加征關稅,再是美國5月CPI低於預期,而後則是美聯儲6月議息會議將全年降息預測下調至1次。

北京時間12日晚間至13日凌晨,全球金融市場隨之波動,但整體風險偏好反而提升,美債收益率和美元走弱,美股續創歷史新高。

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年內降息幅度下修至僅有25BP(基點),但受益於美國5月CPI同比、環比均降溫,美股大多上漲;受到海外市場情緒拉動,中國市場13日開盤也波瀾不驚,汽車板塊不跌反漲,人民幣微跌,美元/離岸人民幣報7.26附近。

瑞銀歐洲汽車行業研究主管派屈克·胡梅爾(Patrick Hummel)對記者表示:「對於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來說,國外市場的利潤率往往高於國內市場,即仍有一定降價空間來部分抵消關稅的影響。中國行業龍頭可能會加快在歐盟進行本土化組裝,這獲得了匈牙利、義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的歡迎。」

通脹放緩,美聯儲年內預計降息一次

近階段,美國的各類經濟數據反覆不定,這也導致市場表現和降息預期上躥下跳。

摩根資管方面對記者表示,美國一季度CPI同比逐月上行,4月、5月出現減緩,但下行趨勢還不夠紮實。近期就業相關數據信號紊亂:ADP及Jolts就業走弱,失業率上行,但5月非農數據超預期強勁(強於預測值近10萬人),市場對美聯儲政策預期幾度反轉。

摩根資管稱,美聯儲6月會議維持政策利率水平不變,最新發布的經濟預測調高了2024年及2025年的通脹預期,點陣圖則顯示年內降息幅度下修至僅有25BP。但受益於在議息會議前夕發布的5月CPI,隔夜美股大多上漲,美元及美債收益率下行,並未受到議息會議影響。

Wind數據顯示,隔夜道指微跌0.09%,標普500上漲0.85%,納指上漲1.53%,美元指數下行至104.69左右,兩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下行6BP至4.75%,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行8BP至4.31%。

尚渤投資管理投資組合經理Lon Erickson對記者分析稱,此次美聯儲決議,聯邦基金利率的預期中位數從2.6%上調至2.8%,這一中性利率水平高於此前預期。同時,2024年預測中位數為僅有1次降息,低於先前的3次,也低於市場預期的2次。但2025年預期降息次數從此前的3次增加到4次,也就是說,未來18個月內仍有5次降息的預期。

通脹放緩顯然是重要因素。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Jerry Chen告訴記者,美國5月CPI同比從3.4%降至3.3%(環比持平),核心CPI同比從3.6%降至3.4%,兩者均低於預期,超級核心CPI月率兩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通脹的超預期回落令市場欣喜若狂,9月降息機率回升至56%。

高盛認為,包括新車、消費電子產品、服裝和娛樂商品等一些消費品類別的價格下降,部分反映了零售商的降價和折扣增加,這種情況在6月將繼續。目前的通脹壓力主要集中在服務業。

歐盟關稅靴子落地影響有限

比起美聯儲,歐盟關稅在中國市場引發更大關注。不過,13日,比亞迪股價不跌反漲,截至收盤漲超4%,上證綜指也僅微跌。

根據歐盟委員會預先披露,若未來幾周與中國政府的磋商未達成一致協議,將在現有的純電車關稅10%的基礎上,擬額外對比亞迪(17.4%)、吉利(20%)和上汽集團(38.1%)徵收臨時反補貼稅,7月4日生效。

早在5月14日,美國宣布進一步提高對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等產品的加征關稅,稅率提升至25%~100%。但野村當時就表示影響非常有限,180億美元產品僅占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的4.2%和中國出口總額的不到1%,中國產純電動與混合動力汽車只占美國進口新能源汽車總量的2%。

相比之下,歐盟市場占比更大,但鑒於中國電動汽車的強勁競爭力,機構預計整體影響有限。胡梅爾對記者表示,若新關稅成為最終裁定,預計會產生兩個後果——其一,進軍歐盟的中國整車廠群體將變得更加集中(即小企業的擴張計劃可能受挫),行業龍頭可能繼續推進。其二,對於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來說,國外市場的利潤率往往高於國內市場,即仍有一定降價空間來部分抵消關稅的影響。中國行業龍頭可能會加快在歐盟進行本土化組裝。即使是在東歐進行本土化組裝,中國龍頭企業仍將比歐盟傳統整車廠擁有25%的成本優勢。

某海外基金投研負責人也對記者稱,目前出口海外的價格分為幾個部分——到岸成本價格、運費、經銷商渠道費用、最終終端價格。「到岸成本價格不能拉太低,不然會有被反傾銷調查的危險;運費波動則較大,利好比亞迪這類自己有船的車企;如果將經銷商渠道費用壓得太厲害,會影響他們開店,也會影響銷量。因而只能拉高終端價格,這確實會影響一點銷量,但整體對頭部車企壓力不大。」據記者了解,當前在歐洲市場,中國車企售價水平最低的是上汽名爵(約3.2萬歐元),比亞迪約為3.5萬歐元,而大眾在4萬歐元左右。

中國股匯市場震盪模式將持續

面對外部擾動,亞太市場整體保持平穩。截至13日收盤,香港恒生指數漲0.97%報18112.63點,上證綜指跌0.28%報3028.92點,日經225指數跌0.40%。截至當日17:00左右,美元指數報104.78,從此前的105區間小幅回落,美元/離岸人民幣報7.2667,美元/人民幣16:30收盤報7.2520,較上一交易日上漲17點。

各界預計,美元近期仍將保持強勢,人民幣可能在7.2~7.3的區間內波動。德國商業銀行新興市場經濟師Tommy Wu對記者表示,過去兩周,中國央行將人民幣日均中間價設定在7.11左右。自4月初低於7.0950以來,近期總體上有輕微的貶值傾向,不過,央行整體仍通過設定偏強的中間價來維持匯率穩定。他也稱,近階段,中國出口商推遲了美元兌回,出境旅遊的回升也導致更多的外匯流出。據悉,中國方面可能通過引導企業購買外匯和海外匯款或分紅支付來管理資本外流。

中國出口維持韌性,也為匯率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5月中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7.6%,好於市場預期的5.7%,也高於4月的1.5%。「出口增長主要由對東協經濟體的出貨推動,同比增長超過20%。對美國的出口出人意料地恢復了溫和增長,而對歐洲的出口繼續偏弱。」Tommy Wu稱。

中國A股和港股亦處於區間震盪模式,但近期的盤整並不令人意外。如果從4月算起,恆指的最大漲幅一度超過25%,進入技術性牛市。各界預計,港股在大漲過後,短期顯著超買,有技術性回調壓力,從以往底部估值修復規律來看,到20000點附近估值修復基本到位,但熊牛轉換仍在初級階段,後續有待三季度進一步的政策利好和業績復甦等來打開上行空間。

就A股而言,機構仍普遍看好「中特估」和周期股。中航信託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記者稱,近期,「中特估」略有調整,周期行業的龍頭股也沖高回落。但短期調整並沒有削弱這些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反而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入場機會。這些公司根植於龐大的國內市場,持續受益於國內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和消費升級趨勢,具有良好的增長潛力和抗風險能力。此外,海外通脹居高不下,商品價格持續上漲,進一步增強了「中特估」和周期股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