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阿拉伯國家主要集中在西亞與北非。西亞的阿拉伯國家有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聯、阿曼、葉門,北非的阿拉伯國家有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有時也把西非的茅利塔尼亞算進來。
阿爾及利亞的面積是阿拉伯國家中最大的,238萬平方公里,但阿爾及利亞從來沒有被當成阿拉伯國家中的「老大」。現在提及阿拉伯國家中的「老大」,一般會有兩個選擇,要麼埃及,要麼沙烏地阿拉伯。
咱們先來比較一下兩個阿拉伯國家的概況,先說埃及。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面積100.1萬平方公里,人口9900萬,首都開羅。埃及在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地盤西奈半島在地理上屬於亞洲,所以埃及是個橫跨非洲與亞洲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上,面積225萬平方公里,人口3200多萬,首都利雅得。
論地理條件,兩國是差不多的,都以沙漠地帶為主。
埃及全國有95%的面積被沙漠或半沙漠覆蓋,埃及西部有利比亞沙漠,東部有阿拉伯沙漠。沙烏地阿拉伯全境大部分為沙漠覆蓋,北有內夫得沙漠、代赫納沙漠,西有阿拉伯高原,分布著很多沙漠。沙烏地阿拉伯東有賈富拉沙漠,南有魯卜哈利沙漠、里馬勒沙漠、謝拜沙漠。
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這兩個國情差不多的阿拉伯國家之間,究竟可以比什麼?可比的有很多,比如地理位置和經濟,以及國際影響。
論地理位置,埃及可能要略好於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西鄰利比亞,南鄰蘇丹,北臨地中海,東臨紅海。擁有世界上最重要水道之一的蘇伊士運河,讓埃及在國際上擁有相當程度的話語權,類似擁有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土耳其。從波斯灣或從東亞來的貨船要去歐洲,最便捷的通道就是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歐洲。如果貨船不走蘇伊士運河,就要繞過南非的好望角,行程多出上萬公里。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成為國際上各強國爭奪的戰略重地。
1956年,作為國際上二線強國的英國和法國為了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也稱蘇伊士運河戰爭。作為國際上一線強國的美國與蘇聯不希望蘇伊士運河這樣重要的河流被英法以占據,出面強行調行,制止了戰爭。
沙烏地阿拉伯的西北角距離蘇伊士運河非常近,但可惜與地中海無緣,不過沙烏地阿拉伯也有自己的地緣優勢。首先說紅海,波斯灣或東亞的貨船在進入蘇伊士運河之前必須先進入紅海,而沙烏地阿拉伯擁有紅海東海岸大部分海岸線。我們都知道利雅得是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但沙烏地阿拉伯的第一大港卻在紅海沿岸的吉達,吉達也是沙烏地阿拉伯第二大城市。吉達港作為紅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對埃及蘇伊士運河的戰略存在構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壓力。
沙烏地阿拉伯有兩條海岸線,西海岸是紅海,東海岸就是波斯灣。波斯灣的石油和天然氣之高讓人震驚,號稱世界能源倉庫。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非常巨大,已探明的就是363.5億噸,占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16%,排名世界第二。沙烏地阿拉伯還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儲量達8.2萬億立方米。
大自然送給了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厚禮,沙烏地阿拉伯也通過賣石油和天然氣成為富裕國家。以2018年為例,沙烏地阿拉伯這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7792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4萬美元。
由於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之一,沙烏地阿拉伯在國際上有相當的話語權,這一點和擁有蘇伊士運河的埃及不相上下。埃及在201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約2500億美元,只相當沙烏地阿拉伯的約三分之一,但埃及沒有多少石油天然氣資源,能有這個數據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有埃及人不服地說:「沙烏地阿拉伯如果沒有石油和天然氣,他們能掙幾個美元?」沙烏地阿拉伯當然也會反駁:「如果埃及沒有蘇伊士運河,你們又能掙幾個美元?」
埃及有一點可能要強於沙烏地阿拉伯,就是埃及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相對完整,這在非洲國家以及阿拉伯國家中是不多見的。埃及擁有相對較強的紡織工業,從下游到上游均可在國內完成。埃及還是非洲第二大的鋼鐵國家,所生產的生鐵占非洲總量的約十分之一。
沙烏地阿拉伯的工業體系相對比較單一,就是以賣石油和天然氣為主,比如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收入占了全國財政的87%。沙烏地阿拉伯也意識到不能一條腿走路,通過賣石油的錢也發展了一些工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相對單一的工業體系。
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到底誰才是阿拉伯世界的「老大」,這個評價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兩國各有優勢和劣勢。綜合來說,兩國的整體實力是差不多的,在阿拉伯世界以及世界上都有一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