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論壇:零售金融科技生態: 共建與疊代

2023-11-08   零壹財經

原標題:圓桌論壇:零售金融科技生態: 共建與疊代

11月2日,「加碼金融科技,繁榮零售金融新生態——第五屆中國零售金融發展大會」在蘇州隆重召開。本次會議是蘇州金博會/Fintech重要的平行論壇之一,由零壹智庫主辦,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數字金融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經濟應用研究中心擔任學術顧問單位,百融雲創、處成科技、二十六度數科、互聯數智、維信金科、小花科技、信也科技、宜人金科等作為支持單位。

金融科技與零售相輔相成,步入「積厚成勢」新階段。本次大會的圓桌論壇環節聚焦「零售金融科技生態:共建與選代」主題,由金融科技專家韓聖海擔任對話主持人,與中關村科金副總裁鄧江,二十六度數科創始人/CEO紀正以及上海特資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任劉波三位嘉賓展開對話交流。

韓聖海在開場時指出,譬如ChatGPT以及其他新興應用的落地,已經為零售金融發展帶來賦能和變革動力。隨後,他邀請三位嘉賓圍繞自身視角下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應用側重點,貸後管理效能、未來增長點等話題展開討論。

一、如何看待當前金融科技發展?

鄧江表示,金融科技是圍繞著金融業務場景、監管要求和經濟發展,不斷服務於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的工具。金融科技的演變歷經數據大集中、開放平台、移動金融,目前已到智慧金融階段,每次變革均是基於業務需求變化順勢而為。

現如今,利差收窄下存量客戶經營愈發重要,意味著對銀行的精細化管理要求更高,科技驅動業務重構帶動零售服務能力提升在即。考慮到金融科技每5-8年為一個疊代周期,我們現在正處於智能化時代下金融科技的「轉段」時刻。對於包括科技公司在內的所有的金融行業參與者來說,此刻機遇與挑戰並存。

紀正從商業銀行視角出發,提出金融科技是為零售業務服務的重要手段,並強調數字化人才建設的必要性。

目前利率下行存貸差逐漸縮小,銀行零售業務競爭持續白熱化,一些數字化轉型較快、科技能力較強的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已憑藉其零售人才儲備優勢在零售金融發展中大有作為。但絕大部分區域性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零售數字化轉型科技難題待解,人才儲備尚難以滿足需求,亟待強化相關數字化人才建設。

劉波肯定了金融科技在助力零售金融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重點就科技支持金融不良資產清收處置進行了闡述。

他表示,技術的疊代於整個貸後資產處置的積極影響主要有兩方面:(1)科技對於提升資產處置效率大有裨益,比如更多利用阿里拍賣、京東拍賣等線上平台,使個貸抵押類資產高效流通,確保銀行債權實現;(2)針對純信用類個人零售類不良資產案件數量多、訴訟執行效率低等問題,以科技為「翼」,可助力金融審判「加速度」。

二、零售金融從增量比拼走向存量競爭,金融科技應用的側重點有什麼變化?

鄧江表示,近年來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獲客成本持續攀升,導致整體運營成本增加。伴隨息差減少,靠過去粗放式的方式獲得業務增長的模式不再可取,考驗著各機構的精細化運營能力。

強競爭下,金融機構持續下沉客戶群體求生。下沉市場策略意味著低價保量,依靠傳統的物理網點渠道、客戶經理面對面營銷等方式觸達客戶不符合經濟效益要求,已有眾多商業銀行選擇與中關村科金合作打造基於AI驅動的自動化運營、自動化營銷及遠程化服務模式。

目前,眾多金融機構對AI大模型在智能客服場景的應用,抱有極高的期望。中關村科金推出領域大模型,並全面升級雲呼叫中心、智能客服、智能外呼、質檢陪練、智能音視頻、智能消保等全系產品。其中,智能客服可7×24小時及時回應客戶的訴求並給予相應幫助,提升消費者保護水平,降低客戶投訴風險。

紀正表示,隨著業務線上化遷移,客戶獲取零售金融產品更加便捷,這類產品更加多元化或者定製化,與增量經營相比,當下存量經營更可取。而存量經營需要著眼於數據和模型,現在數據、模型以及相關的支持人才是非常稀缺、非常昂貴的。

存量時期,差異化經營、差異化風控是關鍵,單獨依靠人工去完成所有工作是不可行的。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可能就需要基於AI技術收集行內數據,進行提煉、學習、生成更加適合自身的營銷模型和風控模型。將數據模型和AI相結合,是存量經營時代的核心技術能力,也是提升銀行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

劉波表示,上海特資律師事務所目前的業務大多涉及存量金融資產,金融科技應用逐步深化。

未來,大量的金融不良債權可能要綜合運用催收、仲裁、調解甚至是司法立案來處理。鑒於法院鼓勵溯源治理的調處機制,僅靠批量法訴去立案解決金融糾紛可能會遭遇到較大的障礙,科技可優化資產處置的效率,可能只要一小時就可以完成上百件案子訴狀的準備。

伴隨ChatGPT走熱,未來人機互動可能會廣泛應用於律所,例如存在需求的客戶可以與智能機器人進行諮詢,交互到一定節點再進行付費。

三、著眼於貸後管理,金融科技還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鄧江表示,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重視風險預警,希望在資產變為「不良」之前建立完備的數據分析體系。比如,利用科技對資產質量進行全生命周期監控,包括對合作渠道、對部分區域性或者行業性不良資產進行實時監控,並且精準繪製客戶畫像,進而動態調整前期的風險准入門檻,並制定預案,妥善應對不良資產反彈。

另外,鑒於法律層面、國家層面越來越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機構如何在貸後工作中保證個人信息安全,不觸犯法律法規、不觸及消保紅線,也需要藉助科技的幫助來解決問題。中關村科金一直致力於打造完善的貸後管理體系,為銀行提供諮詢和科技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紀正指出,貸後管理不能局限於貸後,要前移,也就是在早期快速、精準識別出哪些客戶可能存在不良風險或者不良趨勢,提前進行干預。

目前,這對銀行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客戶可能在多家金融機構獲取授信,金融機構難以及時地拿到客戶所有的授信信息,所以對於貸中和貸後環節管理來講,全面收集客戶信貸信息就變得更加重要。

並且,若客戶所從事行業存在周期性,行業的運行狀況也可能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造成影響。如果金融機構能夠利用科技對客戶資信狀況的變化做出精確判斷,就能夠有效地去控制和壓降風險和貸後運營成本。

劉波認為,可以利用大數據來解決個貸資產的估值,在信息修復、訴訟保權提效、合規催收等方面起到作用。但對於催收這塊如何在合規的前提下有序地去擴張,如何用技術的方式去解決催收的效率問題,這是他們未來重點關注的問題,特資所目前也在探索利用科技賦能提升資產尤其是個貸不良資產處置的效率。

四、基於零售金融業務全生命周期的視角,未來金融科技新的增長點在何處?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鄧江提及智慧金融階段,依靠科技手段建立客戶全生命周期旅程管理的必要性。第一,網際網路金融做的好的地方,在於其客戶畫像非常完整,所以金融機構未來應當利用AI以及大數據的能力,真正做到客戶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客戶諮詢過何種問題,在APP上經常操作何種功能等。

第二,金融機構還應合理、高效的利用數據,為每一個客戶群體提供定製化、個性化的服務。

從第三方科技廠商的角度,鄧江也談到,金融機構科研預算持續增加下,科技廠商未來還是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與甲方金融機構共同提升科技服務金融的效能。

紀正表示,科技與金融已實現深度融合發展,懂金融業務的科技公司在未來的業務增長必定前景廣闊,業務引領、科技賦能。

劉波強調,應當注重凈化金融環境,在加強科技手段運用的同時,個人信息保護是核心考慮。未來的金融服務應該更加場景化,而且在場景里可能會足夠細分。考慮到獲客和活客都是金融機構不斷地通過自己的深度服務去提高黏性的過程,劉波認為,在場景金融的前提下,銀行能夠用技術賦能不斷提高服務客戶的能力,獲客、活客也能夠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