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訪談 | 張海華:在空間中刻畫「時間」與「精神」

2022-03-24     太平洋家居網

原標題:深度訪談 | 張海華:在空間中刻畫「時間」與「精神」

無數次流連於園林,園林像是張海華的朋友,也像是他的老師,啟蒙他去做設計,跟他談美,陪他一起靜坐。

ECHO

深度訪談 X 張海華

在張海華眼裡,蘇州園林是活的,即使去了幾十上百次,也不膩味。春天的風吹皺池水,到夏日蟲子懸浮於水面,光斑描摹出各種形狀,青苔順著牆角爬上牆面,牆皮蒼白而剝離,秋天的光把一樹楓葉點燃,到了冬天園林又像一幅凝固的水墨畫。

「迴響之外」本期深度訪談嘉賓——張海華,Z+H仁海設計主理人,義大利NATUZZI 首席合作設計師,義大利MisuraEmme中國區特邀設計師,走進他的工作室,聽他講述對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結合的詩意追求。

生於蘇州,長於蘇州,做設計後大部分的時間,張海華也生活在蘇州。江南文化的滋養是他不可少的,來往的許多朋友也是生活在這裡的作家、書法家、畫家、工匠藝人。

張海華的空間設計受中國園林、書法和水墨畫影響很深,又因為熱愛西方的油畫、古典樂,加之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密斯、賴特、貝聿銘的影響,形成了他獨特的東西方融合的設計語彙,合乎國際審美潮流,又藏著深沉的東方精神內質。

蘇州園林

找到這種設計上獨特的表達方式並不是簡單的事。他喜歡去蘇州園林研習,假山如何堆疊,種的什麼品種的樹,樹的姿態如何,光影如何變化,帶上筆勾勒園林的動線和布局,這些技術層面的研究是張海華設計的起點。這麼多年從事設計,無論是酒店還是私宅設計,園林不斷滋養他,在不同的時期擁有新的感悟。

格羅皮烏斯曾經教導貝聿銘的話對張海華影響很深,新建築可以學習古典,但不能學古典的形式,一學形式你就變成古典的東西,做不出新建築,要學他們的空間手法。

張海華遊園 PChouse

2005年,張海華設計了一套上海翠湖新天地的公寓,Mr Dosse(時任四季酒店集團區域副總裁、上海四季酒店總經理的國際酒店專家)非常喜歡,邀請他加入顧問公司Pieto Design。在Pieto Design張海華與許多外籍設計師合作,從事高級酒店和藝術空間的設計與策劃。在東西方文化之間遊走,也讓張海華更加確信自己想做什麼樣的設計。

如今,張海華是義大利著名家具品牌Natuzzi的首席合作設計師,西方現代家具的設計、生產工藝和精神內質,與東方氣質融合,注入到當代人的生活空間。

張海華最新項目,蘇州中南別墅 攝影師:蔡雲普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古人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巨變,我們居住的生活空間是依據西方建築體系設計而來的。工業革命後傳統文化也被極大顛覆了,回歸到「東方」這一課題,比如宋代的風雅和精緻,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我們只能在精神上進行交流。詩意居住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那種中國傳統宅院一體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已經無法實現了。

採訪中我們問到:「是什麼使您的作品受那麼多國外媒體和專業人士的喜愛?」

張海華說,西方精英關注到的是他在空間中詩意地呈現東方文化,傳遞出充滿情趣和藝術感的氛圍,這些是最吸引他們的。這種讚賞對張海華來說是一個值得堅持的方向。

張海華最新作品,蘇州中南別墅 攝影師:蔡雲普

童雋先生在《江南園林志》里說過,今天的建築師已經不堪勝任園林這一詩意建造了,因為少了情趣而多了技術。中國園林的情趣來自師法自然,它是對大自然的縮微描摹,經過了文人詩意的表達,匠人精神的構建,是人與自然對話、融合後的產物。繪畫與園林一樣,有定理而無定法,它們都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精華,真正看明白了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才能自如地運用在設計之中。

張海華拍攝,月夜下的蘇州園林

在為蘇州金雞湖畔的一座私人宅邸創作設計時,張海華受到南宋劉松年《四季山水》畫的啟發,畫中描繪了南宋人不同季節下的生活方式,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融合共生。在滿足父輩人的東方文化情結的同時為受過西方教育的年輕一代打造精緻的生活,張海華在設計上做了許多創新,借鑑了蘇州古典園林中軸線的遞進規則,像遊園一樣的空間畫卷緩緩拉開,又融合了舒適優雅的義大利家具。

從古典文化中提煉精髓,這種禮儀與詩意是他希望藉由空間能夠保存、延續下來的。這就是張海華的空間精神。在他的空間裡,瀰漫著一股情緒,它影響著居住的人。通過空間來呼應精神,使其互相產生共鳴,而不僅僅是停留於單純的表面形態。以不中斷、連續的文化精神,喚起人們靈魂深處共同的記憶,並以此尋找未來。

南宋劉松年《四季山水》畫

90年代後期從事設計行業之後,當大部分同齡的設計師都在接項目時,張海華有三年的時間跟隨著莊天明、馬士達等名家倡導的書法交流,並閱讀了大批的古典書籍,儲備了大量的知識,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後來去各國遊歷,所學與所見融會貫通。到了不惑之年後,許多東西成為一種本能,是設計中自然攜帶的。

張海華對古典文化的研習始於書法和繪畫

張海華喜歡貝聿銘設計的羅浮宮和艾弗遜美術館,貝老後來說,在羅浮宮他想設計玻璃金字塔時,第一次非常強烈地意識到了歷史,當時一邊思考歷史一邊思考建築。說真的,有一種思考歷史太晚的感覺。貝聿銘深愛中國優美的詩詞、繪畫、園林,那是他設計靈感的源泉。張海華也一樣,他希望有一天也能沿著大師的足跡,讓中國設計走得更遠。

「使命感其實不局限在你是做室內設計還是做建築設計,它更多的是文化層面,這種形式的東西或者風格,西方人非常喜歡對我是很大的鼓舞,我會想這是否真的是一條可以走下去的路?」張海華說承先啟後,希望文化在一代一代人身上延續下去,用空間影響更多年輕人,產生新的東西開花結果,在他這個年紀的人身上是有著這樣的使命感的。

張海華作品,蘇州中海世家

迴響之外 X 張海華

E:儒家、道家或者其他的思想流流派有沒有對你產生比較大影響的?

Z:儒家、道家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我覺得我更喜歡老子,我覺得老子的哲學思想對我的幫助更大,儘管有些片段不太理解,但是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象無形,等等思想,可以運用在設計上,還有最有意思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覺得這些思想是可能是我非常深刻的,現在這些哲思它們都是在一塊作用到我的設計當中。

E:好設計都從哪裡來?

Z:西方人關注到你的設計被辨識以後,他會關注你為什麼這樣設計,我告訴他我這個是取自哪裡,哪個建築或者哪個畫里有這樣的圖案,但是把它變過來了,變成一個我要的東西,好的設計應該是有源頭的,很多的設計都是有出處的,所以說我覺得一個好的設計應該有大量的學習、考察、閱讀,遊歷古建築很重要。知識儲備非常大,你要考察很多東西以後有你的取法,很多大師的作品他都是有取法的,包括我們說扎哈,大家都覺得她是無法的,她其實就是有法的,她最早設計思考就是河岸的一個流線,這種動態的曲線,靈感來自它。真正好的作品我覺得是有源頭的。

張海華作品,廣州中信御園 攝影師:小波

E:您希望在您創造的空間裡,為居住者帶來什麼樣的體驗?

Z:一個是舒適度和適當的儀式感,第二個就是傳統美學,繪畫美學。優秀的藝術思想讓它保存下來,延續下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說傳統的禮儀感、儀式。東方的水墨畫的美學,我希望在無形中成為一種精神滋養。

張海華最新作品,蘇州中南別墅 攝影師:王曉

E:你提到說希望通過設計引導在城中度假的這種生活方式,它其實應該具有什麼樣的一些特徵或包含著哪些內容?

Z:因為我之前做酒店設計,我找出了很多度假酒店跟商業酒店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有很大的公共的自然景觀空間,除了正常的休息或飲食,有很多輔助空間,與戶外是相互交融的感覺,半戶外的狀態,增加人與自然的對話。我希望在我的設計里公共空間儘可能的與自然無限交接,更多是用空間來去演繹設計,可以更多的回歸內心,融入一些的東方的生活方式,比如茶空間,賞畫的空間,等。酒店對舒適度的要求,或者最合理的動線的規劃,氛圍感、光影的設計,多是可以用到生活空間裡來,這裡有很相似的地方。可以創造出非常出色的當代的生活空間。

撰文| 子溪

平面設計 | 王津 排版 | 辰一

圖片來源 | 張海華、ELLEDECO

監製 | JAY

新媒體運營 |Jean

品牌運營 | 子溪、侯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53af3515d78de15ffb1cce6f337cb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