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作者像)
潯陽是江南的名城,她引人入勝的湖光山色,魁偉壯觀的古代建築,早在東漢、隋唐就聞名遐邇。城內曾經有過一些形態迥異的危樓,是文人觀山賞水,吟詩作賦,款待賓客的好地方。只不過歷經滄桑,數度興廢,除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潯陽樓、鎖江樓外,多數已不存,一或見於地名文獻中,一或刻印在耋老的記憶里。
梳妝樓 潯陽古樓有文字記載最早的當是梳妝樓,其位於今昭忠祠路北與小喬巷相交處。相傳東漢末年,時任江東中護軍的周瑜,為隨軍來到柴桑的夫人小喬梳理化妝之需要,在都督府內所建,故又名小喬梳妝樓,為木結構,高兩層,四角攢尖頂。遺憾的是此樓在「文革」中被拆除,梳妝樓便成老潯陽們的陳年趣話。
民國時期的小喬梳妝樓 編者配圖
穿針樓 穿針樓,指為七夕之夜「婦人以彩縷穿七孔針」之俗而建。據《輿地誌》載:「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南梁人庾肩吾在九江寫的《奉使江州舟中七夕》寫道:「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來映水,織女欲攀舟;漢使俱為客,星槎共逐流;莫言相送浦,不及穿針樓」。這首詩的寫作年代離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由於它把神話、典故與現實巧妙地揉和在一起,直至今天我們讀起來仍饒有興味。但「穿針樓」何時建、何時毀,則成了一道小小的千古之謎。
庾亮樓 庾樓,即庾亮樓,又名復庾樓,別稱北樓,是隋唐後江州城的標誌性建築,「江州十景」之一。東晉咸和九年(334),名臣庾亮受命統帥江州、荊州、豫州、益州、梁州、雍州六州軍事,兼任江州、荊州、豫州三刺史。庾在江州任職期間,「蒞政以寬,使民以義,田野辟,訟諜簡,軍民胥安,遠近悅服」,因此,當他「嘗作樓於湓江之涯」時,「人號庾樓,蓋不忘其遺愛也」。斯樓建於何年?明嘉靖《九江府志》云:「庾樓,在府治後,城外十餘步,濱大江。晉咸和間,庾亮鎮江州時所建」。今九江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印的《九江人物誌稿》講:「庾亮於咸和年間,在江州建有庾樓,樓下有三嘯堂,樓南有一古槐 …」按兩書所說建樓年代一致。
同治13年《九江府志》,圖中可見庾樓 編者配圖
唐白居易元和十年(815 年)到江州任司馬,第二年賦《庾樓曉望》詩:「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以白所處年代往上推 300 年,距今至少也有 1490 多年。自唐迄清記述庾樓的詩文不少,從中反映出移建 5 次,樓址 4 處。歷史上不同姓氏的王朝更替,幾番政治風雨的沖刷,庾樓屢圮而復建,它像一面鏡子,照見當時社會是政通人和還是民不聊生,從而驗證出各個歷史時期政治興衰,反映出地方當政者的文化心態。庾樓毀去 150 多年,今人沒有見過它綽約多姿的風貌,然而打開塵封的方誌家乘,庾樓的滄桑經歷,豐富而厚實的文化積澱,必然會震撼人們的心靈。
凌煙樓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 年),李白長流夜郎自潯陽首途,作詩《流夜郎,永華寺寄潯陽群官》,詩的開篇說:「朝別凌煙樓,暝投永華寺」。凌煙樓,在潯陽。今人安旗的《李白年譜》云:「凌煙樓,宋臨川王造,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臨川王義慶為衛軍將軍、江州刺史。宋之江州即唐之潯陽郡,則其樓當在潯陽。」也就是說,凌煙樓是劉宋時代(南北朝)臨川王劉義慶在潯陽所建。詩人李白早晨在凌煙樓與潯陽群官相別,當滿船送行的人們散去之後,獨自走上了流放的長途。至於凌煙樓的式樣、規模及毀廢時間,則未見於史料記載。
崔公樓 唐元和十三年(818 年),江州刺史崔能在潯陽江邊建了一座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崔公樓」。新樓落成之日,司馬白居易寫了《題崔使君新樓》一詩以慶賀。白居易通過讚頌新樓表達自己對崔能本人的感激。白詩的大意是:有煩惱的人到哪裡可以忘卻憂愁?到新落成的崔公樓上去吧!崔樓青綠色的磚牆,紅色的欄杆,建造華美,矗立在湓水之上;如登斯樓,把酒臨風,極目吳楚,定會心曠神怡,寵辱皆忘;過去潯陽最好的地方是庾樓,現在崔樓超過了庾樓;從今以後崔公樓可能要替代庾公樓,成為潯陽城觀景賞月的最佳去處。「崔樓」樓址,從詩里講是建在「湓水頭」,也就是在原龍開河往西方向,何時「傾圮」不詳。上世紀末至今,龍開河西岸一帶建起林立的樓廈,但人們仍未忘記當年發生在這裡的動人故事。
九疊樓 九疊樓,位於南門湖畔。唐長慶元年(821 年),李渤來江州上任,第二年奉詔回京,在江州做了不到兩年時間的官,卻為江州人民辦了幾件有益的事情。江州城南門外有一片廣闊的水域,當地稱南門湖,年久淤塞,汛期泛濫,浸吞田舍。據清同治《德化縣誌》載:「長慶二年十二月,江州刺史李渤截南陂築堤,蓄水為湖,人得其贏。」使南門一湖分為二。又立斗門,以蓄泄水勢。李翱《江州南湖堤銘》辭曰:「長堤坦坦,植之楊槐,架告飛圯,以便去來,除險作利,非賢不能,歌示州人,式悅汝懷。」同時李渤還在湖邊建造一座「九疊樓」,高眺名勝,以便民眾和遊人縱覽周邊的旖旎風光。可惜此樓早於古代毀於兵燹。今人來此,在感念李渤的恩德的同時,何以尋覓「九疊樓」遺蹟?
同治13年《九江府志》 編者配圖
放眼樓 放眼樓,位於原越家花園內。明萬曆年間,趙家花園第三代園主趙光忭,歷官工部主事、清江關榷使、兵部員外郎、郎中、太僕寺卿、巡撫,最後做到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薊遼總督,成為統兵大帥。他「性倔強,不肯俯仰人」,短短一生,政治上三起三落。他在第二次罷官家居期間,憤恨朝政綱紀太壞,哀傷國事日非,想學陶淵明當隱士,便將花園改造擴大,添建景點,布局景觀,以度餘年。
園內修齋造樓,齋名「木筆齋」,樓名「放眼樓」。登樓俯瞰,全城景物盡收眼底,遠近聞名,盛極一時。趙光忭對明王朝岌岌可危深感焦慮,不時登上放眼樓向北眺望,遐思出神,發出陣陣長嘆……。南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順治二年),九江發生兵變,叛兵搶掠燒殺,居民紛紛躲進趙家花園及放眼樓中,受到庇護,得以保全生命的男婦老幼累百成千,傳為美談。至乾隆年間,趙家生活拮据,無力維修,已是壁殘垣斷樓圮。
除上述古樓外,潯城還曾有江邊的北山樓、望江樓、西樓,城南的郡南樓、大雲寺南樓,琵琶亭中的雙雅樓,煙水亭中的眾妙樓、鏡波樓等。
讀後記:九江歷史上的名樓,最著名的當屬庾樓,它的位置,大約在西園外靠著長江,是千百年來九江城的標誌。可惜的是,九江搞復古建築,弄出來個在歷史上並沒有多大名氣的潯陽樓,卻沒有復建庾樓。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