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情歲月》中有句著名的台詞——「有些人能夠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非常清楚,他們依循著自己的內心來行事。這些人將變得瘋狂,或者成為傳奇。」
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必須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任何時候都得遵從你內心歡愉的本性,你要去發現能讓你從心底喜悅的事物。問自己這些問題:對我而言,最想要的是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創造什麼樣的生活,才覺得幸福?我渴望人生達到什麼境地?人生意義何在?能帶給我快樂的是什麼?
作為一個人,傑克•凱魯亞克是一個傳奇,作為一本書,《在路上》的誕生同樣是一種奇遇。
凱魯亞克花了4年醞釀、7年創作、修改,最後用3個星期時間狂飆,一氣呵成,20天的時間裡,它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120英尺長的列印紙完成了《在路上》。
由於採用非常口語化和顛覆性的寫作方式,《在路上》這本書花了六年時間才被同意出版,而因為《紐約時報》的一則評論,這個不顧未來的年輕人一夜成名,有了錢,買了房子,成為了自己年輕時不願意成為的人。
1957年《在路上》出版後,作者傑克·凱魯亞克一夜成名。文中提到的牛仔褲和咖啡機在國外分別售出了一萬條和百萬台;它是影響了整個一代國外乃至全球人的小說;成為「垮掉一代」的迷惘《聖經》;甚至掀起公路旅行的熱潮;連喬布斯也受它影響,突破傳統窠臼,創立了蘋果公司。
國外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整個世界將為之讓路。」這正是這本書風靡全球的吸引力所在。
1、叛逆是為了尋找夢想,反抗是為了內心的堅守
《在路上》這本書當時所在的國外政治壓抑、社會異化、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更有膨脹的物慾碾壓,戰後年輕一代開始產生困惑和不滿,試圖逃離種種桎梏造成的困境,而其中一批年輕人在40年代末期,開始醞釀反叛。
小說的主人公薩爾是一位年輕的作家,遇到了年齡相仿的迪恩。後者坐過牢,但談吐迷人,喜歡讀普魯斯特,無論男女都被他深深迷倒,兩人相見恨晚。他們和幾個朋友就是「叛逆的一夥」,多次橫跨國外大陸,在公路與城市之間不停奔波。
他們希冀尋求到自己內心的信仰,他們在城市中縱情狂歡,去夜店,沉迷在激情的爵士樂里,他們不斷嘗試著刺激的東西。
城市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不過是冒險途中的一個驛站,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留住他們,阻擋他們向前的步伐。
他們狂歡享樂,肆意放縱自己情感,而他們的內心卻潛藏著沉重的悲傷,盛大的懺悔。
他們做了幾乎所有出格的、普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瘋狂頹廢,放蕩肆意,任生命在路上瘋狂燃燒。
書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於公路與城市之間,每一段行程都有那麼多人在路上,孤獨的、憂鬱的、快樂的、麻木的……紐約、丹佛、舊金山……城市只是符號,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驛站,每當他們抵達一個地點,卻發現夢想仍然在遠方,於是只有繼續前進。
迪恩對薩爾發問:「你的道路是什麼——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其實我們一直在路上,除了行走在路上,等待我們此身的終點,我們別無選擇。」
我們的破破爛爛的手提箱又一次堆放在人行道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聯繫,道路就是生活。我自己就像一隻永不停息的箭。
在你面前,黃金般的土地和各種未曾預料的趣事都在那裡靜靜地等待著你,令你大吃一驚,使你因為活著看到這一切而感到快樂。
上路之後的生活,他們身體所遭受的饑寒、傷痛,他們靈魂所遭受的孤獨與癲狂,每次都是與自我的對話,對自我的理解,對自我的豐富,他們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只為在路上尋找內心執著的夢想和追求,也許前面還是渺無盡頭的公路和陌生的城市,但只要心中充滿陽光,一切都會在不斷前行的道路上找到方向。
但凡叛逆的人,因為他們心存夢想,不隨波逐流,不甘於平庸,於是反抗就成了唯一的標籤。
他們不斷堅持和挑戰自我,從一個叛逆者,變成逆襲者。
正如文中描述:我只喜歡這一類人,他們的生活狂放不羈,說起話來熱情洋溢,對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擁有一切,他們對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顧,但他們渴望燃燒,像神話中巨型的黃色羅馬蠟燭那樣燃燒,渴望爆炸,像行星撞擊那樣在爆炸聲中發出藍色的光,令人驚嘆不已。
趁著年輕,請勇敢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追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完成不變的使命。
他們都身經百戰,在命運的刀口下披荊斬棘走過來,他們沒有被打倒,反而叛逆出了真實的自己,滿是生命力。這種叛逆本身,就已經足夠絢爛。
2、上路不僅是靈魂的救贖,也是自我價值的重塑
尼采曾經說,一個人甚至應該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險。只有不斷地向前,不斷地實現自我,讓思想與身體同行,這樣的青春才是有價值的。
小說中的薩爾父親離去,剛剛同女子分手,生活暗然無光,對過去的生活「萬念俱灰」,並在這種情況下與迪安第一次相遇,迪安對生活的態度徹底喚醒了沉睡的他,讓他重新審視自己,反觀自身,毅然離開生活了多年的城市,走上未知的道路。
上路——在路上——下路,薩爾義無反顧地踏上旅程,準備充分或者不充分,目標明確或者不明確,但是只要上路就意味著告別過去,是一種反叛是一種逃脫也是一種希望。
「當你駕車同人們告別,望著他們在平原上逐漸朝後退去,成為遠處的小黑點時,你有什麼感想呢?——圍繞在我們周圍的世界實在太大了,而且是別離。但是我們向前探身,準備迎接天際的下一次冒險。」
也許唯一的救贖方法就是上路,在不斷地克服路上的不確定和突發事情過程中,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意義。
他一路搭陌生人的便車,累了就在汽車旅館休息。「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了,寄身在一個從未見過的旅館房間。仿佛是另一個人,一個陌生人,一生困頓,過著幽靈般的生活。」
因為他知道:一直走下去,我知道我會遇到姑娘、啟示和一切;一直走下去,珍珠會交到我手上。
在迷茫之際選擇上路,並不是因為路上會有什麼關於人生的可靠答案,而是因為一旦選擇「在路上」,自己就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意義,選擇自己的存在,在思考與掙扎之中開始成長。
看似逃離的叛逆和瘋狂其實是為了救贖,路上的人、風景、經歷,在記憶深處,慢慢變成擺渡者,讓身心得到徹底的釋放、讓靈魂能夠平靜的面對紛擾,逃離塵世和從心所欲才是真正的找到自我。
3、人生從來不止一種「活法」
生活中,許多人在平庸的生活中有規律而無靈魂地維持著基本的存活狀態,他們日復一日循矩蹈矩的過著平淡的人生,他們羨慕那些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的人,也羨慕那些敢於為夢想奮不顧身,敢於為了每一天更精彩而不斷冒險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活出自己的機會,而是否能夠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這在於每個人的選擇與態度。
大部分人因為怯懦而讓自己的青春在平淡無奇的時光中度過,當他們錯過了最值得揮霍的青春時光之後,等待他們的又將是漫長的中年、老年,真正規律而無趣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循規蹈矩的人生,不一定就有安穩的幸福。《在路上》這群人主動選擇「正常人」眼中顛沛流離、窮困潦倒、放蕩不羈的生活。他們的反叛行為,至少獲得了一種滿足,釋放了自己。
世上有一種成功,就是按照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王小波曾說過,年輕的時候,最痛苦的是找不到自己喜歡做的事。
你決定不再乖,不再規矩,而是只為自己——這是生而為人的本能,人,早晚都要為自己真實地活一次。
傑克·凱魯亞克在書中說,我總是驚訝地發現,我不假思索地上路,因為出發的感覺太好了。世界突然充滿了可能性。或許,可能性就是我們在青春歲月中最渴求的東西,而可能性永遠不可能在停滯不前中獲得,可能性永遠都是在路上。
在路上,不一定是去經歷一段像傑克·凱魯亞克那樣的瘋狂歷程,你可以在探尋音樂的世界中前行,可以在繪畫的五彩中肆意,也可以在職場中不斷探索,追逐更大的舞台,更好的機會。
正像書里寫的那樣:管我住哪兒,隨時都準備上路,這總要比他媽的被攆走要好。我不在乎擁有什麼。你也知道,別人怎麼說我都無所謂,只要咱們知道該怎麼去生活。
《在路上》就是凱魯亞克在他另一本書《達摩流浪者》中說的「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精神最佳的註解:
我們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們可以朝著自己要去的方向前進,而不是跟身邊的每個人都一樣,按照所被告知的方式循規蹈矩的生活。縱然我們的生活終究將束手無措地歸於平淡,縱然最終我們仍是將回歸主流生活,但你經歷過你自己的選擇!
就如同書里的主人公放棄一成不變的生活,決定在路上一樣,一輩子都追趕自己感興趣的人,瘋狂地生活,瘋狂地奔跑。
這條路,畢竟是條不尋常的路,從選擇上路的那一瞬間起,就意味著放棄常人穩定的生活,意味著為自己所選擇的事情負責並承擔後果。
既然循規蹈矩、隨波逐流的生活並沒有給我帶來預期的幸福,反而讓我在本該神采飛揚的大好年華,活得卑微而蒼白。
那不如就做我自己、靠我自己、放飛自己、成就自己,隨心所欲地去冒險去生活,試試自己的極限到底在哪裡。
人生道路千萬種,《在路上》選擇了最難走的路,卻也是最遵從本心、順遂本性的路。叛逆反抗、放蕩不羈,雖不被大多數人認可和理解,可為夢想燃燒的激情和勇氣會成為一種驕傲,絢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