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紀錄片 《但是還有書籍》 裡面,在書山典海中踽踽獨行的現代人,想必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繼該系列後,最近導演葉深和羅穎鸞又推出了新作品。這一次還是和書有關,不過是千百年前的古籍——
《穿越時空的古籍》
紀錄片共9集,每集十五分鐘左右,稱得上短小精悍。由於觀看人數太少至今尚未出評分,但絕對值得一刷。
通過它,我們可以觸碰到古籍中的吃喝盛宴,衣冠華服、神怪奇幻、歷史藝術……
01
吃喝盛宴
說到吃,想必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能侃侃而談。
金聖嘆說「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滋味」;《舌尖上的中國》《尋味順德》《人生一串》里天南海北的美食數不勝數;再不濟也有視頻吃播,從帝王蟹到上等和牛一應俱全……
但所有這些,都還不夠硬核。
《紅樓夢》里的名菜「茄鯗」只能算是操作技術上的硬核,知識上的硬核必須是從宋代食譜里復原美食了。
其實宋代的飲食和烹飪方式,已經和我們今天十分相似了。
胡蘿蔔傳入了中國,火腿驚艷全場,白菜被叫作「菘」,茭白進軍食物市場,植物油壓榨技術也爐火純青,廚藝高手們必備的鐵鍋也閃亮登場。
甚至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里,我們還能看到小吃攤和外賣員,可以說是相當超前了。
萬事俱備,愛吃的華夏人民,自然就開始大顯身手了。吃還不夠,做也不足,手藝精湛和饕餮老手們就開始將心頭的食譜記載在了古籍中。
隔著螢幕看吃播尚且心癢難耐,隔著文字自然更是百爪撓心。
於是,《古籍》第一集的主人公盧冉,就開始用今日食材復原古時美味,帶領人們赴一場活色生香宋人盛宴。
諸位就座,別客氣。
這第一道菜,便是蟹釀橙。
作為中國第一個食蟹高潮的宋代,沒有任何一隻螃蟹能從宋人的廚房裡全身而退。從刺身、爆炒、熬羹再到清蒸,還有蘇東坡最愛的糟蟹、宋高宗愛吃的洗手蟹,花樣十足。
而其中最讓人驚艷的搭配,則是螃蟹和橙子。
將一顆黃熟大橙子切去頂蓋,用勺子挖出果肉,做成中空的橙瓮。螃蟹上大火蒸八分鐘,拆出蟹肉、蟹黃,澆入黃酒、醋、橙汁和少許水,拌勻成餡料。然後釀入橙瓮,上蒸鍋蒸五分鐘左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蟹釀橙大功告成。
橙子的酸甜不僅中和了蟹的油膩感,還提高蟹肉的香氣。
絕。
這第二道,看起來沒有那麼奪人眼球,但卻滋味十足——山煮羊。
將羊肉切大塊置入鍋中,放入花椒、蔥段和杏仁,加入泉水慢火燉至酥爛。
是不是聽起來很簡單,的確很簡單。
但有意思的是,盧冉從古籍中發現,宋代肉類中最普遍的食材,並不是我們今天的豬肉,而是羊肉。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 宋神宗的某一年,宮裡總共吃掉了43萬斤羊,而豬肉卻只有4千多斤。
而配這道山煮羊的,則是杏仁。因為宋人發現杏仁會使羊肉比較容易煮爛,而杏酪香也會進一步增加羊肉的醇厚感。
肉里的辣味,則是宋人通過姜辣、胡糊,芥辣,還有花椒鼓搗出來的,畢竟那個時候辣椒還沒有傳入中國境內,只能開動大腦去模擬。
然而,宋人的巧思,可不止這點。
做水果沙拉、用瓠瓜做「素蒸鴨」云云,都是手到擒來。
除此之外呢,還有一些「巧思」,就透出一股濃濃的「營銷號」氣息。
就比如宋代文人林洪所寫的《山家清供》,裡面菜名一個個聽起來都十分高大上,但事實上「滿山香」,其實是一道水煮青菜;「碧間羹」,原來是水芹菜羹;簡簡單單的涮肉片,居然起名叫「撥霞供」…
想必林洪要是生活在今天,則會被各大星級餐廳和網紅館子爭相邀請過去起菜名,然後暗喜「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這酒這麼樣,聽我給你吹~」
以上這些有用有趣的食譜,是盧冉從卷帙浩繁的古籍中疏離翻找出來的,個中艱辛遠不足道也。
通過吃喝這些人之大欲,我們可以藉此窺見宋人那絕頂的生活智慧和風雅怡然。
02
衣冠華服
說完了吃喝,那麼下面就是穿衣啦。
今天我們說到漢服,常常會提到「漢服警察」,就是那種逮著別人穿著正規與否,時不時敲打一下的「圈內人士」。
這麼看的話,陳詩宇就是一位標準的「服飾警察」。作為一位多年來致力於古代服飾考證和復原的服飾史學者,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大量查閱比照古籍,讓書中塵封的文字圖像,重新熠熠閃光。
比如盛唐時,趕時髦的女士都會在外面披一件披風;
比如這個詩詞歌賦中流光溢彩朝代,女孩子們會身著弔帶裙百褶裙條紋裙嬉笑怒罵;
比如實際上我們今天系腰帶帶扣的方式,和唐代是一模一樣的。
當今流行的挎包,在唐代也是時尚單品。
講述宋仁宗跌宕起伏的一生的古裝劇《清平樂》,以及《國家寶藏》中復原的古代服飾,便出自陳詩宇之手。
網絡上,他也常常為網友們答疑解惑。遇到違背史實的情況,他甚至會為此寫一篇長文來糾正錯誤。
不僅如此,身為「服飾警察」,陳詩宇更會從古籍中溯源服飾的歷史。
有一次,他發現韓劇中每當重大場合,官員們從朝服、梁冠到冕冠的搭配,和和明代的服飾十分相似。
為了找出這兩者的關係,陳詩宇從浩如煙海的古籍資料中翻找出《大明會典》和《大明集禮》等文獻。藉助於古籍電子化的便利,陳詩宇還開始查找韓國文獻。
這些書籍居然大都是用漢字書寫。其中《李朝實錄》《國朝五禮儀》中就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明朝頒賜了哪一個冠服制度給李氏朝鮮。
陳詩宇在古籍文獻、壁畫版畫、小說戲曲插圖等中一絲不苟地復原著古代服飾。
為了復原黑白圖畫上明代服裝的顏色,他奔波於全國各大圖書館博物館,最終在《北京市文物局》找到了那套《明宮冠服儀仗圖》。
這是清代以前絕無僅有的一套有色彩的服飾文獻。《明宮冠服儀仗圖》的發現,為服飾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更是給予明代複試復原以極大的幫助。
得益於這套古籍,專家們得以成功復原出明代官員朝服、明代命婦的大衫霞帔等重要服飾。
曾經在書中靜默的圖像,在考究的面料與真實的紋理的加持下,重現出原本的榮光。
陳詩宇提到,之前很多影視製作單位並不願意花大功夫在還原歷史真實上。他們下意識地認為,古人的穿著是比較丑的,而去選擇一些側重於主觀臆造的博眼球設計。
但正是有了陳詩宇這樣「服飾警察」的存在,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才會更公正,更鮮活。
03
神怪奇幻
撒旦君,熱衷重塑神怪形象,是詮釋荒誕故事的鬼才畫手。他穿行於上古神話與民間傳說之中,相伴於神怪故事左右,沉浸在那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奇幻世界。
在他的筆下,有一個極具辨識度的「神怪江湖」。
而這個江湖的開端,無疑就是《山海經》。在撒旦君的眼中,《山海經》就是古人的浪漫,是神仙在玩拼圖般的神奇腦洞。
成書於戰國時期至漢代初期的《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同時,它還包含地理、歷史、天文等諸多內容,被稱為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怪異誇張的神怪形象不僅給予撒旦君靈感,更讓他從其中感受到一種很難用文字描述的精神力量。
比如,書中有一個熱血的無頭巨人,刑天。巨人與皇帝爭奪皇位,被黃帝砍去頭顱,而後他「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即便是這樣,刑天依舊沒有服輸,而是繼續拿著斧頭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無休無止。
這種磅礴不屈的精神打動了撒旦君,所以,他改變了古籍中看起來頗為稚氣拙樸的刑天形象,代之以末日英雄般強壯的巨人,從《山海經》中呼嘯著穿越而來。
除此之外,《酉陽雜俎》也是記載神怪的一部奇書。書中保存了唐朝大量的逸聞軼事、民間風情、文集典故等珍貴資料。
這本書幾乎沒有什麼道德批評,純粹就是古人的奇思妙想。
比如一種名叫「飛頭獠子」的神奇生物,能趁主人睡著時飛出去吃螃蟹蚯蚓之類的。黎明之前,它才匆忙落回主人熟睡的身體上。
還有一種能變成巨大胡桃的妖怪,他平時偽裝成胡蜂飛舞,被人拍打後就會變成很大的胡桃裂成兩半, 發出蜂鳴聲,飄到人頭兩邊,接著猛然用力一合,直接將人頭夾爆。
家鄉傳說的滋養,加上古籍的薰陶,使得撒旦君也會根據時事來創作「鬼怪」。
比如他的《華夏異事錄》就非常有趣好玩,裡面就有諷刺親戚的「三菇六婆」、諷刺婚鬧現象的「渾月老」以及諷刺豆腐渣工程的「抽筋獼猴」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穿越時空的古籍》還包含了很多人與古籍的故事。
比如浙江大學的張湧泉教授,他為了將失散海外的敦煌古籍修補成冊,帶領學生深耕敦煌文獻綴合工作30餘年。
大海撈針,卻無怨無悔。
比如曾為《流浪地球》《白蛇:緣起》《大護法》《雪山飛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多部影視作品設計過中國風海報的畫家張漁。
她從古籍中汲取靈感素材,描繪出一幅幅空靈飄逸奇幻詭譎的水墨畫卷。
比如,為了搶救世界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納西族東巴文,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們前赴後繼,開創了一門國際性學科:納西學。
比如應永會從古籍中尋找靈感,一個字一個字地設計出獨具個性的宋體字。他幾乎賺不到什麼錢,全憑興趣,研究了幾萬個字,卻始終學不會「放棄」兩個字。
比如執著於收藏家譜的勵雙傑,三十年來,他收藏家譜25000冊,包含400多個姓氏,其中80%是孤本。
沒有什麼特殊的緣由,就是喜歡,就是熱愛,就是沉浸進去了。
《穿越時空的古籍》在創作初心上,和《但是還有書籍》系列一脈相承。片子沒有講述宏大的道理,就只是單純展現人與書之間那種最為單純的關係。
而這種關係在當下這個時代里,顯得尤為可貴。
當焦慮和emo成為日常的情緒,這些存在可以讓人覺得似乎生活還有希望。如果書里還有光,那我們要學會用它來照亮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