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 | 一口東北話的老鐵,怎麼就成了內蒙人?

2019-12-08   那一座城

01 「比肉夾饃好吃一萬倍」

很多城市,人們經常搞不清楚它的省份,

比如海邊城市大連,竟然不是山東的。

再比如赤峰,怎麼會在內蒙古大草原?

把東北話講得賊溜兒的赤峰人,

怎麼聽怎麼看,都應該是「東北銀「。

有著這樣身份困擾的並不僅僅是赤峰人,

還有赤峰人的靈魂美食——對夾。

圖/那城粉絲@小籠包

你肯定會問,這貨難道不是肉夾饃嗎,

或者至少也該是驢肉火燒吧。

還好,沒有說成是漢堡。

確實,同樣都是麵餅裹肉,

但對夾的麵餅是酥皮,肉是燻肉。

「咬第一口時牙齒先破開脆皮,

咔吧一聲,唇邊立刻帶有淡淡的烤糊油香,

然後再一氣切開數十層軟面,

一待得第一口合攏,

酥皮碎片、麥香面片以及燻肉精華

已經在舌尖混為一團,滿口噴香。」

赤峰 | 一口東北話的老鐵,怎麼就成了內蒙人?

沒錯,《長安十二時辰》作者

馬伯庸就是赤峰人,

這段來自於他的一篇文章,

題目就叫《赤峰對夾》。

據說,馬伯庸之所以寫這篇文章,

是因為某天夜裡他突然想吃家鄉的對夾,

但外賣小哥也沒辦法滿足他的口腹之慾,

於是他只能效仿古人,畫餅充飢。

當然,這餅不是一般的餅,

對夾的麵餅,赤峰人稱之為對夾皮兒。

在麵糰表面抹上一層

小米麵和豬油做成的油酥,

烙出來的麵餅便層層分明,酥脆可口。

中間的燻肉更是講究,

選取半肥半瘦的豬肉,

用花椒、八角、香葉、白芷十餘種調料,

燉煮五至六個小時,

接著再上鍋燻烤。

圖/《早餐中國》

最關鍵的便是這燻烤的過程,

一般店裡會燒柏木或松木燻烤,

更講究些的,

會用熬煮紅糖的蒸汽來燻肉,

這樣一來,燻肉在甘香之外,

多了清甜,肥而不膩。

只是這費時費料費工夫的做法,

今天已經很少有店家仍在堅持了。

雖然長得像肉夾饃,

但對赤峰人來說,

它有名有姓,對夾就是對夾。

赤峰姑娘王珞丹更是對它心有偏愛,

身在他鄉,但冰箱裡總會有對夾的位置,

她曾直截了當地在電視節目裡說:

「它比肉夾饃好吃一萬倍」,

這是赤峰人味蕾里的鄉愁。

冬天的早晨,走進一間熟悉的對夾鋪,

看著老闆從爐子裡取出酥餅,

用小刀破開小口,用竹夾準備往裡塞肉,

你順暢地插嘴,「老闆,要半肥瘦的」。

圖/《早餐中國》

牙齒咬破酥皮咔嚓咔嚓的,酥皮直往下掉,

麵餅的綿軟,再到燻肉的滑潤,

豐富的口感和滿嘴的麥香肉香,

這才是赤峰人眼中一個合格的對夾。

再來一碗蛋湯,

或者漂著蝦皮香菜的小餛飩,

這樣的早晨不能更得勁兒了。

這個餛飩有點大。圖/那城粉絲@小籠包

對夾這個食物在外地基本很難吃到,

赤峰人想要吃對夾,只能回家。

而讓出門在外的赤峰人更鬱悶的,

或許就是張口說話時,

來自別人的靈魂拷問:

你是東北人?

02 你是東北人?

歷史上,赤峰也確確實實是屬於東北的。

赤峰曾經和承德一起歸屬於熱河省,

即中華民國所劃分的東北四省之一。

後來,承德劃歸河北,赤峰劃歸遼寧,

直到1979年,赤峰才歸由內蒙古管轄。

而且按地理劃分,赤峰就是東北的。

地理概念上的「東北地區」,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東北三省之外,

還包括內蒙古東部的

呼倫貝爾、興安盟、赤峰、通遼。

東北地區,不只有東三省。包括國家的東北振興戰略,也是包括了內蒙古東五盟。

所以不論方言,還是生活習性,

赤峰的東北味兒更重一點,

講話自帶東北大碴子味兒,

也正是這個原因。

赤峰屬於東北地區,這是個真命題。

自從赤峰為劃入內蒙古後,

赤峰到底屬於內蒙還是東北,

一直是赤峰人爭論不休的話題。

屬於東北,卻離核心城市群很遠,

屬於內蒙,風頭又遠不及包頭、呼和浩特。

當地人不禁擔憂:

赤峰的未來在哪裡?

03 赤峰的未來在哪裡?

城市的未來,有時要往回看。

1774年,清政府在此地設「烏蘭哈達廳」,

成為通往蒙古高原腹地的商旅轉運站,

200多年間,

山東、山西、河北,

甚至京津地區的人貿易往來,

形成了這裡九街三市的基礎格局:

糧市、菜市、馬市,

頭道街、二道街、東橫街、西橫街……

英金河南岸的赤峰出現了。

1933年日本軍機偵察航拍的赤峰老城。

漢、蒙、回雜居,

商業興盛,文化交融,

溜肥腸、鍋包又,

都出自頭道街的宴賓樓。

當時流傳一個說法,「松州東風宴賓樓,哈達街里屬一流」,分別吃過松州飯店、東風飯店和宴賓樓,在赤峰就有吹牛皮的本錢了。

對夾,也正是河北人來到了赤峰,

將驢肉火燒的靈感注入了當地的哈達火燒,

成為了赤峰文化融合的見證。

圖/《早餐中國》

遺憾的是,

在城市大發展中,

這一切都基本被抹平了,

僅剩的兩座地標建築「宴賓樓」和「支棟樓」,

也讓位給了毫無特色的商住樓。

只剩下熱乎的對夾,

還在每天清晨滿足著赤峰人的味蕾。

宴賓樓的如今。

其實,這就是赤峰。

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

制玉工藝高度發展。

赤峰,就取名於這座紅色山體,蒙語「烏蘭哈達」,在這裡發現的母系氏族文化被稱為紅山文化。

出土的大型碧玉C型龍,

周身捲曲,毛髮飄舉,

堪稱「天下第一龍」。

契丹文化、蒙元文化,

也都是赤峰特有的歷史積澱。

遼大明塔,82米高的八角形十三層實心磚塔,歷時千年仍保存完好。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草原紅牛、敖漢細毛羊、

雜交高粱、雜交穀子,

都是赤峰人貢獻的。

馬伯庸、王珞丹,

也都是赤峰人。

這就是赤峰。

但或許由於自古邊境戰亂頻繁,

加上歷史上行政劃分的幾經變易,

讓赤峰有點「犯迷糊」。

「東北人還是內蒙古人」

這個問題在自我調侃之外,

更多是對來路的困惑,和未來的擔憂。

銀河大橋連接著紅山區和松山區。

其實,赤峰就是赤峰。

就像現在吃著對夾,

還可以選擇來碗熱乎的羊雜湯,

中原麵食加上草原羊肉,

這股爽勁兒,

赤峰外的人很難懂。

赤峰這座城市,就跟對夾一樣,

在外人看來,說不清是肉夾饃還是驢肉火燒。

但赤峰人心裡明白得很,

這不是內蒙肉夾饃,

也不是東北驢肉火燒,

對夾就是對夾,

赤峰的對夾。

赤峰的未來在哪裡?

東邊白山黑水,

西邊內蒙草原,

但赤峰人能不能不問西東,

而是問問自己:

赤峰的故事,

我要怎麼講?

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