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拍的《志願軍》

2023-10-05     娛樂硬糖

原標題:難拍的《志願軍》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豆瓣開分7.3,領跑國慶檔口碑榜的《志願軍》,再次彰顯了嚴肅題材強大的內容感染力。

「少有的把為什麼一定要打這場仗講清楚的電影」;「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片子,把我的知識儲備全調動起來了」;「《志願軍》做到了真正的質樸,讓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觀眾能夠清晰明了地知道發生了什麼」……

一場70多年前的戰役,至今能夠跨越時空感染當下的觀眾,證明了愛國情懷永不過時,而好的內容呈現方式也永遠會讓人熱血沸騰。那寫在歷史書上簡明扼要的一頁,卻是無數英烈光榮壯闊的一生。

在一眾同期商業類型片的圍堵中,《志願軍》也展現了極具競爭力的商業化元素,宏大的戰爭場面讓觀眾感到每一秒都是經費在燃燒。僅從技法上說,電影在視效上的成功離不開電影工業化的進步以及導演本身的審美素養。幾場焦點戰的鏡頭語言精準老辣,帶給觀眾強大視覺震撼的同時,也深刻傳遞了保家衛國的精神內核。

不得不說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陳凱歌的執導存在感極強。也只有在50年代長大的一代,才能展現那份厚重的歷史氛圍和樸素的家國情感。

這是真正的人民戰爭和人民史觀。硬糖君曾以為這樣的歷史戰爭題材難出精品,沒想到我們只差一部《志願軍》,只差一個陳凱歌。

史詩級的難拍,也有最優解

《志願軍》挑戰的抗美援朝戰爭,可謂「史詩級的難拍」。硬糖君認為主要有兩大核心難點:

一是電影工業上的難,宏大場面難還原。戰爭戲本就是高難度領域,更不用說還原戰況複雜的抗美援朝。核心戰役怎麼選擇,具體場面怎麼呈現,可謂難點重重;

二是文本上的難,如何用虛構人物去串聯真實的歷史。同時群像戲份也難架構,抗美援朝中英雄模範事跡眾多,怎麼布局怎麼謀篇怎麼讓每個角色都有個性,也是巨大的挑戰。

動態鏡頭的拍攝,調度非常複雜。高空拍攝,則需要所有部門的聯動配合。為了真實還原戰鬥的殘酷,演員們穿行於「槍林彈雨」中,灰頭土臉的樣子雖然狼狽卻讓人信服。魏晨飾演的戴如義著火的那一場戲,為了拍攝效果,那點的都是真火。

除了宏大場面的震撼,《志願軍》拍攝上還有不少值得關注的細節。為了展現我們文化內涵中的勇敢和堅韌,陳凱歌特意在松骨峰上栽了一顆松樹,它的挺拔不屈與戰士們的浴血奮戰形成互文。此外,主創們根據當年的歷史數據,搭建了1:1還原的聯合國場景。難怪張頌文感嘆和歷史照片一模一樣。

《志願軍》幾乎在每一條敘事線里都埋了一個虛構人物,主創們將他們與真實歷史做了有機結合。復盤電影中的虛構角色,都極具當時中國社會的代表性,他們以虛構之姿還原了更全景化的歷史真實。李默尹作為高參,面對突如其來的抗美援朝,願意從一個普通士兵干起,展現了當時部隊中堅力量的思想覺悟。作為一個29年參加長征的老兵,他深知家國存亡人人有責。見證新中國成長壯大的他,不允許其再次陷入危險之境。

朱亞文飾演的軍工專家吳本正,則是當年歸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目睹了舊中國的頹喪糟朽,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充滿了建設熱情。站在理性的角度,他反對中國捲入這場戰爭,那種據理力爭的堅持,是令人尊敬的科學工作者風骨。不少觀眾說在吳本正身上看到了錢學森的影子,證明這個人物的塑造是極成功的。

還有通訊班的新兵楊三弟,他曾遭遇全班犧牲唯獨他一人倖存的心靈創傷。當他敢於面對電報機重新投入工作時,已然從一個新兵成長為一名戰士。這種成長性也在當年的志願軍里具有典型性。他們並非生來就是戰士,而是在千錘百鍊中被鍛造成最可愛的人。

謀篇之道,松骨峰與聯合國

《志願軍》選取了夜渡大同江、三所里阻擊戰、松骨峰戰役這三場焦點戰,以38軍為視角,帶領觀眾沉浸式進入抗美援朝的初期戰局當中。

電影有兩個方面的處理值得同類作品鏡鑒:

一是真實戰爭場景的刻畫。近身刺刀戰的鮮血淋漓,槍林彈雨中的肢體橫飛,以令人震撼的鏡頭描摹了戰爭的殘酷和真實。江潮讓大家脫下棉褲渡江的情節,則展現了先輩們的樂觀主義精神,能夠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克服客觀條件上的困難。

二是以點帶面的戰略博弈的呈現。38軍對美9軍的圍堵正是整個戰局的局眼,彭老總布下包圍圈誘敵深入並斷其後路,38軍死守的三所里就成為關鍵。如此一來,《志願軍》就有了全局觀也有了焦點戰,不少非軍事迷的觀眾也能清晰理解整場戰局的走向以及每場戰役的意義。這裡要誇誇電影的「動態沙盤」,硬糖君仿佛運籌帷幄的軍事專家,夢回曾經痴迷央視軍事頻道的日子。

松骨峰戰役的結尾,孫醒、戴如義、楊少成三人曾約定,他們三人里只要有一個活著,3連就還在。面對敵人巨大的裝備和火力壓制,他們以肉身之軀抵抗住鋼槍火炮,光榮完成了志願軍的任務並以死捍衛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骨氣和精神。當觀眾看到孫醒被炮彈炸飛,戴如義臨死前還保持著射擊姿勢,楊少成身中數彈仍然直面敵人的掃射時,淚水如決堤般湧向眼眶。

於無聲處聽驚雷,正是《志願軍》的高級之處。電影並不刻意渲染和煽情,它只是用最樸素的方式震撼人心。想拍出成功的戰爭戲也許沒那麼難,難的是將愛國精神潤物細無聲地進行傳遞,且沒有強行說教的觀感。

忘不了梁興初立下軍令狀,聲嘶力竭地唱《國際歌》;忘不了楊三弟在劉秘書的墓前,送上那一雙釘好鞋掌的皮鞋;忘不了伍修權在聯合國舌戰群雄,「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的宣言令人血脈賁張;忘不了楊少成站在松骨峰上問3連還有沒有人活著能繼續打時,山坡上那一雙雙顫抖著舉起的手。

《志願軍》另一個敘事上的巧妙之處,是松骨峰戰役和聯合國大會的「雙線並行」。一邊是大國外交初始時期的艱難,另一邊是戰場上的殊死一搏。當伍修權舉起手時,松骨峰的戰士也舉起了手,雙方身處不同「戰場」,卻完成了跨越空間的聯動,讓人觀看時驚喜又感動。

試想若無伍修權代表團的據理力爭,則戰士們的奮勇將失去意義。而若無戰士們的死守陣地,伍修權代表團則沒有發言的底氣和實力,將陷於外交上的被動。雙方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陳凱歌還在突破

有沒有導演能夠全景式還原抗美援朝?答案或許有且只有陳凱歌。從影40年,《志願軍》不僅是陳凱歌執導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也擲地有聲地向我們剖白一個創作者最真實的內心——他還在突破,並敢於超越自我。

399天的拍攝期。「為什麼這麼長?其實就是想把它拍好。」陳凱歌說,《志願軍》是他從影40年以來最艱苦的創作,以後不會再有了。

的確,對於任何一個導演來說,《志願軍》都是艱難而值得的作品,對於已經載譽無數的陳凱歌亦然。這期間付出的心血和心力,能為人道者,不過十之一二,也只能甘苦自知。

在《志願軍》里,你能感受到鮮明的陳凱歌風格。在最宏大的故事裡,他仍不忘挖掘角色最細膩的情感。於你不經意處,被那顆挾帶強烈情緒濃度的子彈所擊中。

劉秘書與主席隔著窗戶的依依惜別,讓人感受到父子間的情感羈絆。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時刻讓他們沒法面別,那一眼凝望蘊含了千言萬語。李曉和李默尹父女雖然沒有同框,但一把鑰匙將他們連在了一起。「這是我家門鑰匙,另一把在我爸手裡,他在朝鮮。」通過鑰匙以及李默尹的信,觀眾可以猜出兩人的父女關係。還有章子怡飾演的唐笙,她羨慕李曉還有回家的鑰匙,海外華僑的漂泊感瞬間充溢銀幕。那無言的嘆息,好像還潛藏著另一個家庭的悲歌。

陳凱歌是一個在細節上精益求精甚至有點苛刻的導演。李默尹參與伏擊戰時和老兵自報家門,老兵說自己是三八年的八路,李默尹說自己是二九年的紅軍,僅僅一句話就讓人聯想起新中國28年成長史里的重大事件,可謂見微知著,藏梗甚深。

電影沒有刻意去強調那一代人的犧牲和付出,卻在彭老總不經意的玩笑中得以呈現。他說我們這輩人兩腳沾泥,一身帶血,這種事就讓我們來完成吧。這個仗我們不打,就要讓我們的兒子、孫子來還。誰不想在和平的環境里安度一生呢?撫今追昔,《志願軍》讓太多觀眾感受到了和平的來之不易。「現在的中國人不用付那麼大代價就能贏了,因為那代人替我們付了。」

作為《志願軍》三部曲的第一部,《志願軍:雄兵出擊》留下了不少懸念。比如李家三口將在何時相遇,楊三弟的命運將會如何發展,第二階段的戰爭走向等等。這些懸念的設置和三部曲的連貫,也正是陳凱歌在宏觀架構上見功力的地方。

《志願軍》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悲歌,這正是陳凱歌導演的拿手好戲。我們會發現每個角色身上堅定不移的理想主義者信念,哀而不傷含而不露,卻最有力地展現了志願軍的精神風貌。

為什麼要緬懷先烈,為什麼要銘記歷史,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力氣去還原70多年前的戰役,一部《志願軍》給出了最好的答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2d1630066199e1537158cb9e6e918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