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才剛剛開始,但大盤已經告急了

2023-05-05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5月才剛剛開始,但大盤已經告急了

作者 / 無念

雖然5月才剛開始,但是月大盤似乎已經可以預見了,大機率可能會不及21年同期。

五一檔結束後,大盤又迅速地冷了下來。同比2021年,當年五一檔結束後的首日5月6日,和昨天一樣,剛好也是個周四,大盤還有9400多萬。反觀今年,昨天的周四工作日,但是單日票房只有不到7500萬,硬生生少了2000萬。今天,雖然有《銀河護衛隊3》這樣的大片來襲,但估計後勁也不會太強。

看起來整個5月似乎有不少影片待映中,五一檔的影片好像也還能再撐一撐,但其實仔細分析一下的話,真正能打的並沒有多少。整個月的票房,也不太那麼令人樂觀。

雖然今年五一檔取得了影史第三的好成績,15億+的體量也算是保住了五天小長假的基本盤,但是距離真正意義上暑期檔到來,還有差不多一個多月的時間。要想把這份熱度完全延續到暑期,光靠目前定檔的這批片子,我看懸。

5月大盤能有多少?

5月其實是傳統的進口片票房盡情發揮的月份。

一方面,五一檔結束,暑期檔之前,一般體量較大的國產片往往會避開這段時間,進口片會有一段時間得以喘息的機會;另一方面,往往這個時候也都能有不少品質體量俱佳的進口片獲得公映機會。

自從2015年開始,5月的大盤就已經邁過了30億的檻。而從那一年起,歷年的5月票房冠軍,無一例外全是進口片,就連去年受疫情影響那麼大也是如此。

2018年的5月,月度大盤第一次突破40億,僅《復仇者聯盟3》一部影片就占掉了一半以上的票房占比。到了2019年,進口片繼續「大殺四方」。雖然那年5月票房不及前一年,只有37億多,但一部《復仇者聯盟4》仍然砍下了44%的票房占比。更不用說,整個月份里,月票房榜的前十名,8部是進口片,前六名全部被進口片包攬,就連《何以為家》這樣的小語種批片,都能拿到3.4億+的票房,位列當月票房第三名。

不過,疫情的爆發還是改變了整個進口片的生態環境,也改變了這樣的局面

首先,進口片的票房體量大幅縮水,分帳大片從此前的動輒20億+、30億+的天花板水平,到如今的能有10億+的數量都已經屈指可數,大部分影片只能在破億的區間內徘徊,更不用說本就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批片。

其次,引進片的數量也變得越來越少,窗口期也越來越長,而窗口期又會反過來影響影片的市場成績。這當然不單單是5月才會遇到的問題,而是全年都會有的現象。

2021年5月,票房史無前例地來到了48.66億,接近50億的體量讓人看到了冷檔期也有巨大的潛力。除了頭部的兩部10億+影片,第三到第七名全是華語片,且全部都有2億+的水平,累計後也貢獻了超過1/3以上的大盤占比,充分證明腰部影片對於市場的重要性。

那麼今年呢,這個5月,大盤能達到多少呢?

目前,雖然這個月才過去一周不到,月大盤已經達到了10億+的水平。這當然要歸功於五一檔對票房的收割,但剩下來的時間,其實並非那麼樂觀。

國產片方面,雖然接下來沒啥新片上映的時候,五一檔的華語片還能夠儘可能多再賣一賣,但是明顯增速已經放緩。按照目前的走勢,就算是有不錯的長線效應,但是後勁恐怕也趕不上像《懸崖之上》那麼強大。

除了五一檔,這個月還有一個520檔期。但坦白來說,目前定檔的愛情片,《請別告訴她》大概也就億元左右的體量,預計很難像前年的《我要我們在一起》成為票房黑馬。至於另一部定檔5.26的《我經過風暴》,雖然有題材優勢,但是目前已經暫停了相應的宣發動作,給人的感覺就是也沒有匹配充足的宣發資源,前景不太好說。

國產片是不太靠得住了,進口片呢?

相信不出意外的話,本月的票房冠軍依舊會是《速度與激情10》,這也是今年在市場表現上最值得期待的分帳大片之一。不過,考慮到上一部口碑的大幅下滑,本片是否能達到前作的近14億成績,也成為了一個巨大的不確定因素。

此外,本月還有《銀河護衛隊3》和《小美人魚》兩部迪士尼系新片。考慮到如今超英片在國內已經基本失去了昔日的光環,能有3億+或許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成績。而《小美人魚》從一開始就飽受選角爭議,在目前的國內大環境下,估計連破億都很難吧。

進口片都不太行,更別說批片了。現如今的國內批片,除了像《鈴芽之旅》《灌籃高手》這樣的影片,剩下的大多數影片僅僅只是起到了一個填補市場多樣性的作用。說得苛刻一點,對於大盤的貢獻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5.12那周上映的多部批片,估計也很難掀起特別大的水花。

這麼分析看來,整個5月,基本上能賣一賣的影片都在這裡了。當然不排除部分影片出人意料小爆的可能,但滿打滿算,正常情況下,進口片可能也就15億左右的票房體量。再加上現有的10億,以及國產片、在映影片的貢獻,可能最終也就在30億左右徘徊吧。總之,不管怎麼樣,距離21年破紀錄的近50億水平,都還有不小的一截距離。

電影市場的「冷靜期」

都說今年是電影市場的復甦之年。確實,走出疫情的陰影,新片陸續回來,各大檔期也都有還不錯的發揮,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這份熱鬧的表象之下,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有人或許會說,電影市場有熱肯定就有相對冷淡的時期,沒必要去糾結個別月份大盤的下滑。當然,情報君也認同這一點。

但事實上,現在的市場給人的感覺就是,雖然新片沒斷過,但是真正讓人產生興趣的,或者說能夠完全促進大盤的片子,又並不多。別說整個5月了,放眼望去接下來的暑期檔,有哪幾部是現在敢打包票說自己鐵定10億+甚至20億+的嗎?好像還真的不太好說。頭部影片尚且如此,更多的腰部乃至腰部以下的影片,那就更不敢說話了。更何況,整個暑期檔現在定檔的片子一雙手就數得過來,真正的「片海」還遠沒有到來

與此同時,主旋律題材的影片也開始在內地市場脫敏,觀眾的興趣度也在日漸降低。太多的類似題材和同質化的故事,占據了大量的業內資源,到最後卻不見得能有特別出色的回報,也讓觀眾心生疲倦。甚至都不用再舉例,相信每個人此刻腦海里都能浮現出好幾個片子。

說到這好像是有點悲觀了,但其實也不用過於悲觀。

電影市場想要完全恢復到疫情之前,肯定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更何況,整個市場的疲軟,其實也不單單只是國內市場才會遇到的問題,全球皆是如此。不管是超英片的日趨落寞,還是流媒體內容的異軍突起,抑或是頭部影片數量的流失等等,可能都是後疫情時代的市場不得不面臨的「陣痛」。

情報君覺得,市場的底盤肯定還是有的,潛力當然也還是在的,但是如何盤活這樣的潛力,讓它儘量發揮出來,似乎成了當下行業內外急需面對並解決的問題。畢竟,只靠著各大熱門檔期給大盤續命,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說過去在疫情之前,冷檔期還只是存在於部分月份的話,那麼現在的情況就是,除了熱門檔期以外的時間段,冷檔期的範圍擴大了。這種「冷」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整個市場自我調節的活力在下降,另一個則是觀眾對於電影消費的投入也趨於冷靜和謹慎。這兩者其實是互相影響的,尤其是在疫情剛剛過去,人們的消費水平發生變化,且整個大環境的經濟形勢都開始冷靜下來的時候,會體現得更加明顯。

眼下,需要正視的問題或許在於,如何在非熱門檔期以外的日常檔期中,將觀眾重新吸引回影院裡。簡單點看,主要有兩點,一是要源源不斷地持續提供優質的內容,無論是國產片還是進口片,像是前段時間的《保你平安》《鈴芽之旅》,還有如今仍在熱映的《灌籃高手》,其實都是很好的例子。二是如何盡最大可能發揮影片的長線效應,尤其是大量的中等體量的作品,如何依靠口碑、話題、營銷等多方面來突圍。

當然,除了這兩點,必要的調控和刺激也必不可少,比如合理制定高昂的電影票價,以及適時增大電影等文化娛樂消費的投入。但說一千道一萬,任何外部手段的助力可能都比不上一個真正深入人心的好作品帶來的影響要大。以及,至少在現階段的國內市場,電影仍然作為最普羅大眾的文娛消費,甚至是特殊時期「可有可無」的存在,外部的教化和引導能夠帶來的影響仍然是微乎其微的。這或許才是真正根深蒂固且不好解決的癥結所在。

截止今天,今年的全年大盤已經達到了197億,距離200億僅一步之遙。相比2021年達到200億的時間點,晚了半個多月的時間;而距離我們年初定下的「保5爭6」的目標,也有很長一段距離,可能改成「保4爭5」會更現實一點。

但不管最終的數據是多少,或許從現在起需要把目光更多地著眼於當下,走得更穩當更紮實一點,把觀眾重新拽回影院,這恐怕是今年市場時刻需要牢記的核心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2ab31f5099e3d6835c93bedac932a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