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語芳評】歐洲指南說血壓不能降至120/70以下?不不不,你的理解有誤!

2024-07-05   大咖醫生談

先說句題外話:從俄烏衝突伊始,普京就多次聲稱這次特別軍事行動「不以占領烏克蘭全境為目標」。

如何理解這句話?很簡單啊!俄羅斯的戰略目標就是占領烏東地區,然後舉行全民公投,然後烏東地區入俄……,DDDD。

但是,假如,我說的是假如,俄羅斯大軍出動後烏克蘭不堪一擊,司機政府倒台,烏軍全部投降,國際社會只是袖手旁觀看熱鬧,你說普京會止步於烏東地區嗎?當然不會唄!他又不傻,他肯定會順勢占領烏克蘭全境,沒準兒搞個全民公投,烏克蘭重新入俄。

我說這些話是啥意思?就是想說明一個問題——「不以某件事情為目標」不等於「不能做某件事情」。如果不小心做了,又沒有不利的後果,甚至還有好的結果,做就做了唄!

普京與烏克蘭戰事如此,降壓也是如此——

過去一段時間,曾多次聽到/看到一些專家講,「2023版歐洲高血壓指南反對把血壓降至120/70 mmHg以下」或者「歐洲指南說不能把血壓降至120/70 mmHg以下」或者「歐洲指南說血壓不能低於120/70 mmHg」云云……,並以此作為反對強化降壓的依據。其實,歐洲指南真的沒這麼說!你認真看看2023版ESH指南原文,認真品讀一下文中措辭,你就會發現那些說法是不準確的。

簡單點,咱們看看該指南關於血壓控制目標的匯總表(如下圖)

在上表倒數第3格內描述到:「Do not actively aim to target office SBP below 120 mmHg or DBP below 70 mmHg during drug treatment」。對應的,在正文中描述到「」——「It was additionally recommended that treatment should never target BP values to <120/70 mmHg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nsistent evidence that this has an incremental protective effect,……」。用中文簡單的陳述就是「在降壓藥物治療過程中不要以<120/70 mmHg為目標」。

有了前面普京與俄烏衝突那個例子做鋪墊,也就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了——不以<120/70 mmHg為目標,並不是說血壓不能降至120/70 mmHg以下。如果我把130/80 mmHg為降壓目標,但是經過很簡單的藥物治療後血壓降到了120/70 mmHg以下,患者神清氣爽、沒有頭暈眼黑睏倦乏力等不良反應,你說咋辦?繼續治療唄,不必降低治療強度!當然,如果有相關不良反應則另當別論。

你再研讀該指南其他相關內容更能理解我說的這些——

在上表關於65歲—79歲老年人血壓控制目標欄目下,該指南述及「However, a reduction of office SBP in the 130 to 139 mmHg range should be considered if well tolerated, albeit cautiously if DBP is already below 70 mmHg」,啥意思?他是說「如果耐受良好,應考慮把老年人收縮壓降至130-139 mmHg範圍內,雖然對舒張壓已經低於70 mmHg的患者需要更為謹慎」。

隨後,在關於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血壓控制目標中也過了相似推薦,只不過口氣稍弱了一些(把should更換成了may)。

再往後,在安全性建議中再次提出相似建議:「However, in patients with low office DBP, i.e. below 70 mmHg, SBP should be still lowered, albeit cautiously, if on-treatment SBP is still well above target values.」——如果經治療後收縮壓仍高於目標值,而舒張壓已經低於70 mmHg,仍然應該繼續降低收縮壓,但要更為密切的觀察。

這幾條推薦建議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不以<120/70 mmHg為目標並不等於血壓不能降到<120/70 mmHg。如果血壓低於此值而患者耐受良好,無需降低治療強度、回調血壓;為了控制收縮壓,舒張壓低於70 mmHg也是可以的,當然前提是「安全、可耐受」。

儘管歐洲指南一直很溫和、中庸、注重連續性,儘管歐洲指南不像美國指南那麼二、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但2023版ESH指南仍然展示出了更為積極控制血壓的態度,比如,對於中青年患者,它建議「The goal is to lower office BP to <130/80mmHg」——「治療目標是把血壓降至<130/80 mmHg」,也就是說,要把所有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降至130/80 mmHg以下,並且基於最高級別的證據給予了最強力度的推薦。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130/80 mmHg以下?125/75 mmHg算不算?115/65 mmHg算不算?當然都算!儘管該指南說了「不以120/70 mmHg為血壓控制目標」,這並不是說血壓不能降到120/70 mmHg。那麼,假如患者血壓低於此值了,只要耐受良好、無不良反應,繼續維持當前治療就是了!其實吧,所有臨床醫生都知道,誰的血壓都在波動,每天上下波動三四十個毫米汞柱是很普遍的現象,誰有本事能把診室血壓精準的控制在120-130/70-80 mmHg之間啊?難!

有人會問,照你這麼解釋,人家歐洲指南這條推薦建議還有什麼用?當然有用?如果普京在戰事初期就把占領整個烏克蘭作為作戰目標,他肯定會發動更多數量與更高檔次的軍隊和裝備投入這場戰爭;如果僅是為了烏東地區,他所動用的人力物力就會少得多。同樣,如果你以<120/70 mmHg為血壓控制目標,在治療伊始你就會處方更高強度的治療藥物(品種更多、劑量更大),患者所承受的不良反應代價與經濟代價就會更大;如果你的治療目標是<130/80 mmHg,你所採用的治療方案強度就會更低,患者所承受的不良反應代價就會相應減少。

說到底,不能把這個指南作為反對強化血壓控制的依據,因為人家根本沒反對、反而支持更為積極的管控血壓!

2023版ESH高血壓指南如此,我相信即將頒布的2024版ESC指南依然如此。證據使然,你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該接受還是要接受的!

基本就是這麼回事兒,我說請了嗎?

關注「郭藝芳心前沿」,第一時間收到本領域最新學術信息。

(河北省人民醫院 郭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