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需要機械鍵盤嗎?作為深度用戶,我想聊聊要不要「入坑」

2022-07-05   少數派

原標題:你真的需要機械鍵盤嗎?作為深度用戶,我想聊聊要不要「入坑」

編註:本文為少數派 Prime 會員的試讀文章,少數派會員第一季的內容更新已於 5 月底順利結束。目前,我們已經開始預售 第二季會員 ,預計於 7 月中下旬正式開始更新。

「我想買把機械鍵盤,你有什麼推薦嗎?」

作為沉迷輸出工具卻沒什麼輸出的鍵盤與文具愛好者,我常常被同樣對這些工具感興趣,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朋友問到這樣的問題。

而在大部分時間裡,我的這些朋友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一把機械鍵盤。在我聽過的諮詢中,大多時候,是他們離開了宿舍逼仄的環境和教室緊湊的桌面,來到自己的房間、專屬的書桌,或是一人一格的寬敞工位。筆記本十幾寸的螢幕離眼睛越來越遠,接著換上了大到二三十寸的顯示器,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台式機——這時,必須要有一把單獨存在的鍵盤,才適合這樣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而在這些年的宣傳中,「機械鍵盤」的概念和「外接鍵盤」發生了嚴重的混淆。很多人的需求其實一把「外接鍵盤」就能解決了,盲目地選擇機械鍵盤,反而可能因為不適應手感導致對一類產品的誤解(以及金錢的浪費,這點更重要)。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從我個人進鍵盤坑的經歷中,提取一些對新手來說比較困擾的問題,儘可能把它們講清。

什麼才是「機械鍵盤」?

在討論購買機械鍵盤這件事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另一件事情。

前文中提到過,現在機械鍵盤和外接鍵盤的概念在宣傳中發生了嚴重的混淆。機械鍵盤並不一定是外接鍵盤,同樣地,外接鍵盤也不一定是機械鍵盤,兩個概念來自完全不同的分類標準。

與「外接鍵盤」相對的,是我們熟悉的無法拆卸的筆記本鍵盤,以及集成在系統里的螢幕虛擬鍵盤。之所以說機械鍵盤不一定是外接鍵盤,是因為已經有 Alienware 的筆記本電腦搭載了 Cherry 開發的超薄機械軸,完成了內置機械鍵盤的操作。至於大部分筆記本的集成鍵盤,本質上仍然是薄膜鍵盤。

反過來,外接鍵盤這個範疇就非常寬泛了,iPad Pro 配的妙控鍵盤也可以算是一種外接鍵盤,不過一般我們就把這種為單個設備優化的鍵盤排除在外了——這類特別優化的鍵盤的整體體驗一定好過通用的鍵盤。如果你是一個特別注重系統整體體驗連貫性的人,為設備特別優化的鍵盤基本是唯一選擇,就比如剛剛提到的妙控鍵盤,還有諸多為多形態筆記本設計的專屬接口外接鍵盤。只要有這樣的需求,那基本就沒有挑選餘地,你的機械鍵盤夢可以暫時打住,要不然買了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功能沒有快捷鍵適配而頭疼。

羅技 Combo Touch iPad 鍵盤保護殼配套設計的觸點接口

作為主要服務於手部的產品,「手感」是選擇鍵盤時非常關鍵的因素。問題在於,「手感」並不是一個能靠描述解決的東西,它需要使用者先對鍵盤的手感有一定的體會,建立起自己對鍵盤手感的感知體系,然後才能根據其他人的描述進一步推斷自己是否適合那些從沒見過的型號。

至於鍵盤手感的好壞,和它是不是機械鍵盤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剛剛我們說了,「外接鍵盤」這個概念是基於鍵盤是不是在機器內自帶,它和機械鍵盤來自不同的分類方式。決定「機械鍵盤」這一概念的,是鍵盤按鍵的「觸髮結構」。

這並不是一個非常嚴謹的術語。我們平常使用鍵盤,按下每個鍵,設備做出反應(比如顯示相應的字符)的這個過程,叫做「鍵盤觸發」。各種不同種類鍵盤的差別就是通過不同的觸發方式來區分的。我把每個按鍵下這個進行「觸發」的結構,簡單地稱作觸髮結構。

我們平常說到的所謂「機械鍵盤」「薄膜鍵盤」,它們的差別就是觸髮結構的不同。

對於更常見的薄膜鍵盤來說,觸髮結構是每一個按鍵下的橡膠碗(rubber dome,常稱為膠碗)以及膠碗下的兩張 薄膜電路。手指按壓鍵帽後,鍵帽壓迫膠碗直至觸底,這時由於壓迫,兩張薄膜電路在這一位點接觸,於是接通。膠碗提供了彈力,讓手指鬆開之後按鍵得以復位。至於「火山口」「剪刀腳」等薄膜鍵盤的差別,則是在膠碗上方的鍵帽和穩定裝置的差別。當然,市面上的薄膜鍵盤還有其他的觸髮結構,比如在薄膜電路的上方放置一個類似機械軸體的裝置,用於提供手感,過去和現在都有不少類似的薄膜電路上軸體設計。不過無論怎麼變化,它們影響的都是「手感」,不影響薄膜鍵盤使用薄膜電路觸發的本質。

左:整張膠碗(Fujitsu FKB4700-152);右:薄膜電路與附著的分離式膠碗(Apple Design Keyboard NMB Version)左右兩圖圖源:Daniel Beardsmore from Deskthority Wiki "Rubber dome"

而對於機械鍵盤來說,觸髮結構是一個一個單獨的「軸體」,或者說,機械開關(mechanical switch)。這些軸體觸發的原理是內部的動靜片結構在推桿活動的過程中(按鍵的過程中)發生了接觸,軸體觸發。一般情況下,軸體的內部有一個彈簧提供彈力,供軸體復位。這篇文章中,我們會有一節著重講述軸體。

常常在購物網站或者「程式設計師交流」中聽到的「靜電容鍵盤」,也有完全不同的觸髮結構。靜電容鍵盤是「靜電電容鍵盤」的簡稱,品牌比較少,主要是 Niz、HHKB 與 Realforce。它的觸發原理是每個按鍵下方,由「錐形彈簧 - 空氣 - 電路板」中的極板組成的電容器,隨著按鍵按下,電容器的電容發生變化,當電容跨過某個閾值,按鍵觸發。和薄膜鍵盤類似,這個觸髮結構的復位彈力是由一個罩在錐形彈簧上方的膠碗提供,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薄膜鍵盤與靜電容鍵盤手感類似的說法。但事實上,靜電容鍵盤的膠碗用料、做工、壽命等等都比一般的薄膜鍵盤更好,實際的打擊感也會有所差異;如果長期使用,靜電容鍵盤可以在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裡不發生手感退化,而普通的薄膜鍵盤很難做到這一點。我在 這篇文章 中主要介紹了靜電容鍵盤,在本文中也會有少量提及。此外,阿米洛也在生產靜電容鍵盤,但它們是自行開發的標準,採用了靜電電容的原理,沿用了機械軸體的外形結構,以期模擬機械軸體的一些手感——但這並不代表它能完整繼承兩者的優點,具體產品由於我沒有接觸過,此處不再討論。

其他還有光軸鍵盤、磁軸鍵盤等等,它們大多是沿用了機械軸體的外形,但在觸發的方式上做出變化。光軸是把影響觸發與否的部件從動靜片換成了二極體和傳感器,軸體只負責提供手感,觸發要看電路板上軸體下的傳感器有沒有隨著軸體的按下接收到同組的二極體發出的光。磁軸則是使用霍爾效應,整個觸發裝置就是一個霍爾元件。這兩類還是依靠彈簧提供手感,對於打算買一把鍵盤一直用的人來說,具體的觸發原理影響並不大。

光軸機械鍵盤電路板上只有兩個固定柱孔和一個光源-接收器開孔,軸體按下時有一節塑料伸出改變光路通斷

如何確定自己需要的就是「機械鍵盤」?

入坑機械鍵盤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是你是喜歡它的按鍵聲,也許是鍾意它的造型。但如果你並沒有先入為主的偏好,只是考慮選擇一把使用的鍵盤,或許「機械鍵盤」不一定你選購時的必要條件。我在這裡說幾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你的選擇標準在以下幾條中,那麼恭喜你,你需要的並不一定是「機械鍵盤」,可以立馬下單別的鍵盤了。

如果你懷念的是小時候微機課上,那種按鍵方方正正,或是低低矮矮,按到底有一點軟,整體還算輕盈的鍵盤,那你要找的大機率不是機械鍵盤。學校微機室配備的大部分是火山口結構的薄膜鍵盤,不管鍵帽是高是低,它們的手感都是來自鍵盤配備的膠碗——這牽扯到薄膜鍵盤的觸發原理。按下鍵帽的時候,鍵帽下部的推桿擠壓下方的膠碗,膠碗變形壓到底,會讓下方鋪放的薄膜電路接通。而火山口結構,指的是定位板上,每個按鍵上方用來固定鍵帽的是一個方形卡口,卡口有一定高度,為鍵帽上下滑動提供一個限位軌道,形似火山口。

蓋(upper case)上每一個鍵帽插槽都是一個「火山口」,圖源:Daniel Beardsmorefrom Deskthority "Membrane keyboard"

雖然整體鍵盤的厚薄(和鍵帽的高矮)可能影響鍵程長短,但它們手感都由鍵盤配備的那張膠碗提供。大致說來,都是前期稍稍用力,然後壓力突然減小一些,壓到最底下時感覺有些柔軟。如果你特別喜歡這樣的鍵盤手感,或許薄膜鍵盤會更符合你的需求。

如果真的想買一把與這個手感相近的「高級鍵盤」,或許你可以嘗試一下靜電容鍵盤,雖然略有不同,但同為膠碗結構帶來手感,可能熟悉得比較快。二者的手感差別主要在於靜電容鍵盤觸發不需要按到底,長時間打字後疲勞感更輕,壓力在更長的時間跨度內也能保持穩定一致。

我非常喜歡的聯想 SK8825,經典的半高鍵帽火山口薄膜鍵盤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把鍵盤,能接在你的台式機上用,而且「想和之前的筆記本手感差不多,安靜但按著乾脆」,那你需要的就是一把剪刀腳結構的薄膜鍵盤。這樣的鍵盤一般有著懸浮式的按鍵,每個按鍵都是一樣的高度,跟大部分筆記本的鍵盤差不多,有人管它叫「孤島式」,也有人管它叫「巧克力式」,這些都是描述懸浮按鍵的排列方式。常常被提及的剪刀腳薄膜鍵盤包括 Apple Magic Keyboard、聯想的 M120K,以及羅技很火熱的藍牙鍵盤 K380/K480 等。

剪刀腳鍵盤雖然也是薄膜鍵盤,但由於整體體積比較小,厚度較薄,提供手感的膠碗也又小又薄,基本感覺不到火山口薄膜鍵盤那樣觸底時的「軟」,也感覺不太到按壓過程中的壓力變化,而是更接近於「噠」地一下經過了膠碗按壓過程中的壓力變化階段。

至於它叫剪刀腳的原因,也是指膠碗上方,鍵帽通過兩個卡子固定在 X 形(或者張開的剪刀形)支架上,按壓的過程中,X 被壓扁,進一步按動膠碗。這樣的結構非常適用於筆記本這樣對厚度要求很嚴格的設備。比如 MacBook 在蝶式鍵盤改動之前/之後就是採用的剪刀腳結構,而蝶式鍵盤本質上也是一種改良的薄膜鍵盤,此處我們就不再討論了。

左圖:微軟 Sculpt 人體工學鍵盤的剪刀腳;右圖:剪刀腳示意圖,右圖圖源:Daniel Beardsmore from Deskthority "Scissor switch"

最後,如果你希望自己的鍵盤能夠有一種「電競感」——RGB 背光、噼里啪啦激情作響的按鍵、超級酷炫的外觀設計等等,而對擊鍵的具體手感並沒有什麼嚴格的要求——你也不一定要購買機械鍵盤。薄膜鍵盤同樣可以通過加裝發聲零件達到按壓發出響亮觸發音的效果,有一些甚至背光和聲音比常見的機械鍵盤更加誇張。而且並非所有機械鍵盤的手感都是「咔咔咔」的清脆,具體的手感差別我會在後面軸體的章節講述。

一般情況下,在購物網站搜索到的「電競鍵盤」、「機械手感鍵盤」都是做得花花綠綠的火山口薄膜鍵盤。一些注重電競領域產品的大品牌也在出產這些種類的鍵盤,採用電競線統一的外觀設計風格,將火山口薄膜鍵盤加上背光同步、發聲裝置,組成產品線中價格最低的部分。

雷蛇給出的 Razer Ornata 雨林狼蛛使用的「輕機械技術」示意圖,其本質仍是薄膜鍵盤,但聲音清脆,段落手感也更明顯。圖源:Razer Ornata 雷蛇雨林狼蛛 - 輕機械鍵盤

需要特別聲明的是,這些鍵盤手感並不一定不好,只是由於薄膜鍵盤觸底才能觸發的特性,在打遊戲或長時間打字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手指不必要的疲勞,長鍵程的火山口鍵盤尤甚。

而如果上面的三個需求都不符合你的情況,或者說,在試了一圈鍵盤後,你確定薄膜鍵盤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我們就可以開始進入機械鍵盤的世界了。

「機械鍵盤」的組成

想要理解機械鍵盤,第一步是弄明白機械鍵盤究竟由哪些部分組成。了解各個組分的差異以及它們的功能,才能進一步地理解在哪一方面做調整,或是在哪裡做取捨,可以用更好的價格買到更適合自己的鍵盤。

拿起一把鍵盤,你在正面能看見的應該有兩或三部分:外殼、鍵帽,以及可有可無的鍵盤連接線,在購買鍵盤時,能夠決定是否滿足你外觀喜好的,就是這幾部分。接下來,我們會將一把完整的機械鍵盤一步步拆散。

首先是鍵帽(keycap)。我們在使用鍵盤時,並不是用手指直接擊打在觸髮結構上,而是在觸髮結構上覆蓋了一塊塑料。它的外部弧度會接觸手指,下部(或者說內部)直接固定在影響觸髮結構的部件上,或者固定在專門的定位板上。鍵帽可以由各種材質製成,不同材質也會有不同的觸感和觀感,這也是你最容易更換的部件,具體內容在後面會有一篇詳細介紹。

少數派 sspai x Keychron K3 鍵帽

鍵盤的數據線可能直接從鍵盤內部伸出來,也有可能鍵盤外殼上只有一個數據線接口,你需要一根額外的線將它與電腦連接。如果數據線與鍵盤本體能直接分開,我們通常稱作鍵線分離設計。接下來卸下鍵帽,拆開卡扣或螺絲固定的外殼,外殼也會在後面的章節進一步講解。

剩餘的部分統一稱作鍵盤的內膽。

固定在底殼上的鍵盤內膽(帶鍵帽),包括軸體、定位板、電路板及其他配件(示例鍵盤:NCR-80 R1 套件)

一塊內膽由很多部分組成。通常情況下機械鍵盤的內膽至少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電路板(PCB),二是軸體(switch),有多少個鍵就有多少個軸體,這是機械鍵盤的觸髮結構。軸體固定在電路板上,針腳可以通過焊接,也可以通過插入熱插拔軸座等方式進行連接。在空格這樣的鍵位上,你還能看見一些在兩側的穩定裝置,稱作平衡結構,我們也會在後面有單獨的章節介紹。

電路板上的主控是鍵盤的核心,它以及其搭載的固件決定了鍵盤擁有的功能,比如 RGB 支持、宏支持等等,但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這部分是完全由商家決定的,只有少數深度愛好者有定製電路板、自己寫固件燒主控的能力和勁頭。所以在本文中我們不做過多介紹,只在最後一節簡單聊聊可能用得上的特殊功能。

大部分機械鍵盤的內膽還包括一塊定位板(mounting plate)。這是一張用來固定觸髮結構(對於機械鍵盤來說就是軸體)的板子。有定位板的限制,軸體就不會在焊接時晃來晃去,導致軸體出現歪扭。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部件,它的有無取決於鍵盤的種類和結構。對大部分機械鍵盤來說,因為觸發裝置(軸體)焊接在了電路板上,其實可以沒有定位板,比如 Cherry 經典的 G80-3000 系列。但基於組裝的難易程度、軸體廠商的供應類型等等原因,大多數量產鍵盤還是帶有定位板的。

對於薄膜鍵盤來說,定位板功能常常由上殼(上蓋/upper case)的一部分提供,比如火山口薄膜鍵盤,按鍵通過集成在上殼的火山口進行限位。

左:GANSS HS87T 採用的鋼定位板(量產鍵盤,白色噴漆);右:客制化鍵盤套件採用的 PC 定位板(透明,下方為黑色夾心棉)

有一部分鍵盤還在此基礎上添加了各種物件,用來提升鍵盤的整體手感,比如在定位板與電路板之間加裝一塊消音棉或矽膠墊,也有可能在底殼內與電路板之間鋪設一層緩衝棉。但這些都不會影響內膽的整體構造。這些內容會在最後與特殊功能一同簡單介紹。

以上這些部件構成了你的鍵盤,我們的整組文章也會圍繞這些點展開。接下來,讓我們從決定機械鍵盤是機械鍵盤的地方講起,把決定機械鍵盤手感最重要的部分——軸體——一點點講清楚。

即使不怎麼了解機械鍵盤的人,刷購物網站的時候應該也見過「黑紅茶青」四大軸體的說法。但如果你不了解軸體,就只能用這四種顏色模糊地「對應」某一種手感,一旦換了個顏色(比如逐漸大火的金粉軸、銀軸等等)或是廠商用上了點營銷策略(比如把紅軸稱為「靜音順滑」),就失去了判斷能力,很容易掉入廠商的營銷圈套中。

因此,我們這一篇的目的,就是要把「軸體」一點點講明白,從是什麼、幹什麼,到由什麼組成,最終讓你明白不同軸體不同的手感究竟由何而來。

從機械鍵盤重回市場的原因講起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機械鍵盤其實比薄膜鍵盤更古老。

薄膜鍵盤因為造價低廉、輕巧便攜,一度占領市場。眾多機械鍵盤軸廠紛紛轉型,只剩(當時並不算最優秀的)Cherry 仍然生產著機械鍵盤。直到人們開始注意到機械鍵盤的一些優點是薄膜鍵盤無法比擬的,這個有些年頭的設備才被從淘汰邊緣拽回來。

機械鍵盤在近些年被人重新提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薄膜鍵盤在長時間使用之後,手感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退化——薄膜鍵盤因為造價比較低廉,並不像現代靜電容鍵盤能使用用料上乘的膠碗,薄膜鍵盤的膠碗通常在幾個月的連續使用之後就會開始逐漸老化。此時,薄膜鍵盤的手感會慢慢「發黏」,按下的過程不順暢,或者回彈的過程緩慢笨重;再加上長時間使用,火山口附近積滿了灰塵,使得擊鍵過程更加阻塞。

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這樣的手感變化是逐漸發生的。如果你的日常輸入量不是很大,很可能在幾年之後才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鍵盤和最初相比已經非常難用,然後才去更換鍵盤。但對於每日需要大量輸入,比如電競選手和辦公室族群等擊鍵量巨大的使用者來說,這種手感的退化可以變得非常迅速,有一些「骨灰級」擊鍵者甚至兩個月就能把廉價的薄膜鍵盤按得發黏。所以,在早期的電競賽場上還時常看到薄膜鍵盤的身影(比如星際爭霸賽場上聞名遐邇的 QSENN DT-35),到了現在,已經很難在職業選手的設備當中發現薄膜鍵盤了。

而相比之下,機械鍵盤由於使用彈簧提供回彈力,不止老化的速度會大大減緩,軸體老化之後,對手感的影響也變得比較輕微。對青軸這類二段式軸體以外的機械軸體來說,老化的表現就不是手感上的變化,而是動靜片組失去了以往的彈性,或是觸點接觸不良,按壓後不觸發或雙擊、多擊。青軸因為內部軸心比較特殊,壽命比其他類型的軸體更短,而且在長時間使用老化之後軸體的聲音和手感會逐漸減弱,這種現象被機械鍵盤玩家稱為「臭軸」,具體表現為滑塊與上半軸心無法正常分離,失去了獨特的清脆聲音和段落手感——別急,接下來我會給你講清楚,這些名詞究竟指的是什麼。

目前主流軸體廠商的壽命標稱都達到了百萬級或千萬級觸發,Cherry 作為最主流的軸廠,最新產品線 Hyperglide 系列的標稱壽命已經達到了上億次。

機械鍵盤由於軸體手感變化多樣,受到廣大用戶的歡迎。它的可玩性也遠遠高於更加便宜的薄膜鍵盤。而近些年隨著 Cherry 軸體專利過期,國內軸體廠商的生產質量逐漸提高,Cherry 軸已經不再是機械鍵盤用戶唯一的選擇。TTC、佳達隆、凱華、康騰特、精微科等軸廠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它們也帶來了一系列廣受玩家好評的新軸體。

從左到右依次為:TTC 金粉軸聚光鏡版,佳達隆紅軸,凱華 BOX 紅軸,康騰特白菜豆腐軸,精微科 FFF 軸

此外,機械鍵盤由於每個按鍵是由單獨的開關控制,當某一個特定的按鍵出現問題或手感發生差異的時候,你可以只更換單個軸體來進行修復。而如果你使用的是薄膜鍵盤,在單個按鍵發生手感退化之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將鍵盤換掉。

對於想把一把鍵盤用很久的人來說,機械鍵盤是更合理的選擇,也是長久看來更經濟的選擇。

軸體的基本結構

機械鍵盤軸體可以大致分為 4 個大部分,軸蓋、底座、軸心、彈簧。在前一篇,我講過機械軸體的觸發原理,其中提及的推桿就是軸心,它的形狀決定了軸體的基本手感;彈簧決定了軸體的輕重(壓力克數);動靜片兩個金屬片就嵌在底座上,用鑷子也可以拔下來。

左:TTC 月白軸、TTC 靜音茶軸 V2 Pro 拆解,右:軸底殼插著動靜兩簧片

我們目前能接觸到的機械軸體,外殼與軸心頂部的尺寸都圍繞著 Cherry 的 MX 系列軸體作為標準。但如果嚴格劃分,其實可以將它們分為兩類:一種是與 Cherry 設計相近的類 MX 軸體,另一種是凱華的 BOX 軸體。兩者在觸發原理上沒有區別,大小尺寸也基本沒區別,所以在使用時可以互換。它們主要的區別就在於 內部結構

Cherry MX 軸體是一類以十字軸心為代表特徵的機械鍵盤軸體,而所謂類 MX 軸體就是其他廠商模仿 MX 軸體的結構以及尺寸製作出的軸體。之所以稱其為類 MX 而非類 Cherry 軸體,是因為 Cherry 作為軸廠,在產的軸體並不只有 MX 一種,除去此前已經停產或產量極低的 ML、MY 等系列,還有諸如 Viola (MV) 等其他規格的機械鍵盤軸體仍然處在量產階段。目前市面上能夠購買到的機械鍵盤軸體大多遵循 MX 系列的設計標準,無論是軸心尺寸還是外殼尺寸等,以獲得更好的適配性。

MX 系列的基本特徵包括以下幾點。軸心頂部為十字柱,底座插入動片與靜片兩片金屬片,軸蓋開口呈長方形,軸蓋與底座通過軸蓋上的 4 個小爪緊扣連接,也有部分軸廠選擇通過軸蓋上的兩個大塊卡扣與底座連接,例如後文提到的凱華 BOX 軸採用的就是兩個大卡扣。軸蓋和底座的連接方式並不能決定它們的穩定性。如果不是拼接軸體的玩家,具體的固定方式也不需要在意,只考慮手感即可。

左:類 BOX 的大卡扣;右:類 MX 的小爪

當然我說大部分遵循這一標準,是因為目前仍有少量機械軸體採用的是幾十年前風光無兩的 Alps 口字形軸心結構。而目前原生搭載類 Alps 軸的鍵盤廠商僅剩下 Matias 一家,如果不是特別想嘗試類 Alps 軸體,或者不是特別喜歡 Matias 的設計,沒有必要優先選擇這一類型的軸體。

凱華 BOX 軸則是在 MX 軸體的標準上進行了小幅度更改,他們將軸體觸點結構,也就是動靜片部分,放在了一個單獨存在的小盒子中,通過一個額外的橫向推桿部件(下圖底座中綠色的小部件)與上下運動的軸心發生間接接觸,這樣一來能夠更好地屏蔽外界進入的灰塵,從而達到延長軸體使用壽命的效果。

同時,在 LED 燈位一側設置了撥簧的卡槽,可以通過加裝撥簧為軸體提供額外的清脆響聲,也就是說,BOX 軸的發聲和手感可以互不關聯,廠商可以通過添加撥簧或者改變軸心底部形狀來改變軸體的聲音和手感。相比之下,類 MX 軸體的聲音和手感則基本是一體的,完全由軸心形狀控制。

BOX 紅軸的底殼、打開的 BOX 蓋子、彈簧、軸心、軸蓋

由於 BOX 軸採用了獨家設計,它的四部分和類 MX 軸主要部件都不通用。但我要再次強調:在使用時上,這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因為二者外殼和軸心十字柱整體尺寸一致,可以在定位板和鍵帽上互相兼容。對於一部分喜歡自行改造拼接軸體的愛好者來說,BOX 軸並不太友好。但隨著凱華產品線的增加,也逐漸出現了拼接 BOX 軸的玩法。如果遇到搭載了 BOX 軸的鍵盤,無需擔心,只考慮它符不符合你的需求即可。

軸體的手感與聲音差異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挑選軸體時最讓人頭疼的地方:手感與聲音。

在上面我說過, 軸體的手感是根據軸心的形狀和彈簧來決定的。那麼,想要搞明白各種手感究竟有何差異,就要從這兩個部件的差異下手。軸體的聲音除了這兩個因素之外,還有軸內配置會影響軸體的聲音。這一小節,我們就圍繞軸體的手感和聲音以及它們的影響因素進行闡述。

01如何從壓力曲線「看」軸體手感分類

壓力曲線很好理解,就像你物理課學過的速度圖像,壓力曲線圖像的橫坐標是軸心的位移距離,圖像結束於軸心某一位置觸底時,該完整長度稱為鍵程(key travel),是橫坐標的最大值;縱坐標是按軸體的手指需要的壓力(force,單位是 cN 厘牛或 gF 克力,兩者等同)。

鍵程是按鍵的一個指標,指的是按鍵觸底的距離。比如桌面雷射投影鍵盤的鍵程就是 0,常見的筆記本鍵盤鍵程一般在 1.5 mm 以下,一般的機械鍵盤軸體鍵程標準長度是 4 mm。

從完全放鬆,到完全觸底,這個距離就是鍵程(圖例為 Cherry MX Red,鍵程 4 mm)壓力曲線與軸體示意,圖源:cherrymx.de

壓力曲線上的每一個點就是在當前距離時,手指需要的按壓力度。一般壓力曲線上會有兩條線,一條是按壓曲線(上圖紅線),一條是回彈曲線(上圖黑線)。通過觀察壓力曲線,你就可以弄明白它反映出的軸體手感究竟是怎樣的。

我們先拋出一個結論, 根據壓力曲線的走勢不同,機械鍵盤軸體的手感主要可以分成三類:有聲段落軸(Clicky)、段落軸(Tactile)和線性軸(Linear)。通過這樣的基本分類判斷,基本就能確定這個軸體大概的聲音特性和手感特性。

這三類手感並沒有準確的中文翻譯。目前大家習慣的解釋方法是 有聲段落軸專指按下時有清脆響聲,設置了專門發聲結構的軸體,所以常常被叫做「類青軸」。 段落軸,或稱無聲段落軸,則是按壓時有頓挫感,軸體上沒有設置發聲設計的軸體,常常稱作「類茶軸」。 線性軸則是手感從上至下順滑,無明顯起伏的軸體,一般被叫成「類紅軸」,常說的所謂黑紅茶青之中,黑軸本質上也是一種類紅軸。

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手感究竟有怎樣的特點。

有聲段落軸

有聲段落軸,或稱兩段式段落軸,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櫻桃青軸 Cherry MX Blue,以及一眾櫻桃青軸的仿製品。幾乎所有的軸廠都會有一款類青軸產品。它的手感特點是按壓時手部感覺明顯的壓力突增突降,如同經過一個陡峭的山坡(見下圖紅線),同時軸體發出咔嗒的明顯響聲。我們常常看到的所謂機械鍵盤手感,指的就是模仿青軸。而由於青軸的發聲特性,它也是大眾喜惡最兩極分化的軸體。

有不少人購買機械鍵盤,奔著的就是青軸的手感和聲音體驗,而另一部分人對青軸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自己身邊的同事同學有人使用青軸鍵盤。除了聲音外,由於青軸的軸心分成了兩個塊,在按下與回彈的過程中,下方的軸心塊(滑動圈)會隨著壓力的變化突然下滑或突然上抬。因此,在按下與松解的過程中,都能感覺到明顯的段落式手感變化,壓力突增又突降,它也因此被一部分玩家稱為兩段式段落軸。

這類軸體的壓力曲線,在按下和回彈的過程中,軸體的兩條壓力曲線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差異。按下的壓力曲線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上升與回落,這是軸心上半部分推送下半部分的滑塊,使其突然通過動片凸起部分的情況。在回彈時則正好相反,鬆開到一定距離,你可以觀察到一個迅速的壓力下降,此時下半滑塊被動片的凸起卡住。

這裡我們就可以理解之前提到的類青軸特有的,失去段落手感的「臭軸」現象。當彈片逐漸老化,或者滑塊逐漸磨損,二者的摩擦力不足以將滑塊固定在動片的凸起處時,滑塊就會在按下和抬起的時候隨著軸心一同滑動,這時,類青軸特有的滑塊打擊帶來的聲音和手感都會消失,它會變成手感不穩定的段落軸——也就是下面我們要提到的類別。

Cherry MX Blue 壓力曲線與軸體示意,圖源:cherrymx.de

段落軸

段落軸,或一段式段落軸,這類軸體也被稱作類茶軸,因為段落軸中最著名的產品就是 Cherry MX Brown 櫻桃茶軸。有人會把這種軸體稱作「無聲段落軸」,但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任何一種機械軸在實際使用時都會發出響聲,即使是靜音軸,也無法完全抹去軸體摩擦的聲音。之所以將其稱為無聲段落軸,主要是為了與青軸形成對比,二者無論是軸心設計還是段落感的生成方式都有所不同。這類軸體沒有特殊的發聲設計,因此發出的聲音主要是鍵程中通過凸起時發出的聲響,以及軸心觸底/觸頂、定位板共振產生的響聲。當快速打字時,使用者只能在按下時通過壓力突然變化感覺到段落的存在,而回彈過程當中這一段落變得不再顯著,因此被一部分玩家稱為一段式段落軸。

觀察這類軸體的壓力曲線,你會發現它按下與回復的壓力曲線起伏基本一致,二者的形狀沒有很大差別,而且這些起伏的變化都比較平滑,可以與軸體小腳的位置與高度進行直接的對應。

Cherry MX Brown 壓力曲線與軸體示意,圖源:cherrymx.de

線性軸

線性軸則是看起來最為平庸的一類軸體。從開始按下到觸底的過程中,壓力是均勻上升的,與按鍵行程成正相關。但正因為它的手感直上直下,在使用的過程中出問題的機率也最小。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搭載了線性軸的鍵盤並不代表不會發出聲音,因為鍵盤是一個整體,並不能只看單個軸體的聲音狀況。尤其是常見的使用了不鏽鋼定位板的公模機械鍵盤,擊打線性軸的聲音也不容忽視。具有代表性的軸體就是 Cherry MX Red 櫻桃紅軸與 Cherry MX Black 櫻桃黑軸。對於一般的出廠狀態線性軸來說,二者的手感差異主要在於彈簧的力度大小、長度、匝數等等這些中學物理學過的內容。

觀察壓力曲線,你可以發現線性軸的壓力曲線非常平滑,按下時就是按在彈簧上的手感,回彈時也只是在接觸動片之後有一個小段的變化,其餘的斜率基本一致。這就是線性軸,按下去就是壓力線性增加的過程。

Cherry MX Red 壓力曲線與軸體示意,圖源:cherrymx.de

特殊的 BOX 扭簧軸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類軸體在愛好者群體中,它的分類常常遭到質疑。它就是凱華出品的 BOX 扭簧軸,比如 BOX 白軸。由於發聲方式與常見的有聲段落軸不同,它並不通過按動時兩塊軸心互相碰撞發聲,而是軸心上的小腳撥動置於軸體內部的一根扭簧進行發聲。手感的來源也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撥動撥簧的段落感,一部分是軸心小腳接觸滑塊的段落感。

BOX 白軸示意圖,來自凱華 BOX 白軸(CPG1511F01S110)規格書。圖中 10 即為扭簧位置,上方軸心(斜線陰影)凸起撥動扭簧發聲,軸心右側推動 8 滑杆,壓迫動靜片連通軸體。右圖為 BOX 白軸的壓力曲線

你去觀察它的壓力曲線就會發現,由於同時有撥簧和軸心小腳的存在,而撥簧本身就有彈性,它的回覆過程壓力曲線也更加圓滑,這也導致一部分人認為 BOX 白軸的手感並沒有明顯的段落感,更傾向於稱其為「有聲線性軸」。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這類 BOX 扭簧軸應該仍然屬於 有聲段落軸的範疇,儘管扭簧帶來的段落感不如分塊軸心的碰撞明顯(畢竟撥簧本身比軸心滑塊更穩定也更柔和),長時間使用的話,還是能明顯感受到這種段落手感的。

02 軸心形狀與觸發和手感的關係

聊了幾種主要的分類,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除去結構本身就特殊的 BOX 軸,其他軸體的手感基本分類只和軸心的形狀有關。接下來,我們就來總結一下這個關聯性產生的過程。

我們去拆開一個機械軸體拿出軸心,你會發現軸心面對彈片的部分會伸出兩個凸起的小腳,在所有類 MX 軸體當中,你都會看到這樣的兩個小腳。它有可能是直線的,看起來像是一架梯子;它也有可能是 S 形,你會看到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山丘樣突起;它也有可能是兩部分,把兩部分合起來時,看起來和 S 形的那種基本一致。這就是不同種類的軸體手感的來源。

從上到下:凱華 BOX Cream(線性軸),Cherry MX Brown(段落軸),康騰特白菜豆腐軸(線性軸);可以看到茶軸上一個明顯的小山包,另外兩軸的小腳則是直線

在完全松解的狀態下,動片跟靜片處於分離狀態。當使用者施力將軸心向下按動時,動片沿軸心小腳滑行,直到行程中段的某處動片與靜片接觸,此處即為觸發點,繼續向下按動,動靜片繼續接觸,直到軸心底柱觸底或軸心兩側的限位塊觸底。

對於線性軸來說,這一過程期間按動的壓力只與彈簧壓縮的長度有關,整體力度呈線性變化。軸心小腳由於是平滑的,並不會額外提供突然增大的壓力。在按動軸體的過程中也比較順暢,沒有阻塞感。

對於段落軸來說,軸心小腳上有一輕微凸起。當動片經過此處突起時,按動的壓力會突然上升,而越過最高峰時,壓力又突然回落,這一壓力的突然變化就構成了手感上的段落感。當凸起比較大時,段落感就比較明顯,當凸起比較小時,段落感就比較弱。我們熟悉的櫻桃茶軸屬於段落軸中段落較小的一類,因此也有人戲稱櫻桃茶軸的段落感幾乎不存在,將其稱為過於沙澀的線性軸。而目前,在機械鍵盤圈較為火熱的一種軸體,提前大段落軸,或類聖熊貓軸,其實也屬於這一類段落軸,它選用比較大的起伏,且將凸起的位置挪得靠近小腳的尾部,造成剛剛按下就出現段落感的效果,而且這個段落感較為明顯。對於很多喜歡這種一段式回饋手感,但認為茶軸的段落感不夠明顯,打字回饋力度不夠的人來說,提前大段落軸無疑滿足了他們的願望。

提前大段落軸(雷創天空聖熊貓),軸心小腳上的突起更加明顯,軸心也更長

而對於青軸這樣的有聲段落軸來說,軸心小腳上除了出現凸起之外,還直接分成了兩半。上半部分與鍵帽連接,下半部分則承托在彈簧上。當手指按下鍵帽,上半部分壓動下半部分向下滑動。當動片的凸起越過軸心小腳上的凸起時,整個下半部分直接向下滑落,此時軸體觸發。而當手指對上半部分的力松解,下半部分又突然上滑。在下落時,軸心下半部分突然下滑觸底,發出「咔」的聲音;在上抬時,軸心下半部分歸位,發出「嗒」的聲音。同時手上會感覺到相應的兩次打擊感,比段落軸帶來的打擊感更加明顯。

Cherry MX Blue / MX White 軸心,圖源:Daniel Beardsmorefrom Deskthority "Cherry MX Blue"

BOX 白軸這樣的有聲段落軸則完全不同。BOX 白的觸髮結構與發聲裝置是分開的。在 BOX 白軸的軸心上伸出兩個獨立的小腳,一個負責與動靜片的盒子上伸出的綠色小觸點接觸,推動小觸點壓迫觸發軸體;另一個則負責與扭簧接觸,通過撥動扭簧完成發聲。而所謂原子筆一樣的聲音與手感,就是因為 BOX 白軸的扭簧發聲與原子筆內部齒輪超過最高點彈回的「啪」聲接近,整體聲音與手感都比兩段式軸心的有聲段落軸更加乾脆。但這樣的手感過於新穎,所以並未完全被消費者接受。但整體來講,如果你此前沒有用過青軸的鍵盤,不是明確想選擇與櫻桃青軸類似的手感,只是想選擇一個有清脆聲音回饋的鍵盤,BOX 白軸確實值得一試。

如此,你在市面上能夠找到的所有機械軸體,都能按照這樣的方法套在基本類型上。而不同軸體手感的差距就來自於各項參數的調整,比如彈簧的長度、匝數、力度,以及軸心的順滑程度、軸心底柱的長度,甚至軸體外殼組裝的嚴絲合縫程度等等。同為段落軸,只需要調整軸心小腳上凸起所在的位置與高度,就能帶來不一樣的手感。所以有不少軸體玩家,選擇採用其他克數或長度的彈簧替換原廠彈簧,或對軸體的軸心進行潤滑、在軸殼中間添加軸間紙減少晃動等,以獲取更加順暢或更合手的打擊體驗。

想要能夠完全體會到這些差別以及尋找到你最心儀的手感,就需要大量的嘗試,以及通過對比已經嘗試過的軸體參數與目標軸體的參數,來推斷它的大致按壓體驗。

03決定軸體聲音的兩個因素

至於軸體聲音,其實剛才在描述手感分類的過程中,我就提到了不少。我們再來重新梳理一遍,順便聊聊聲音到底由什麼影響因素決定。

其實就像手感一樣,軸心對聲音的影響也是最大的。我們聽到的軸體聲音,最大的來源就是軸心在軸體內的碰撞。

對於有聲段落軸來說,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咔咔咔」,就是軸心下半部分(滑塊)快速通過動片凸起處後觸底發出的聲音。類青軸的特點就是這種特殊的聲音和手感,它組成了這類軸體整個鍵盤體驗的一大部分。至於同屬有聲段落軸的 BOX 扭簧軸系列,它的聲音主要來自軸心小腳撥動扭簧產生的彈簧音,聽感上非常接近按動原子筆,扭簧的粗細和軟硬會影響聲音的高低。

對於段落軸來說,因為沒有滑塊的擾動,軸體發出的聲音就是來源於軸心在軸殼內的碰撞,可能是軸心觸底、小腳通過動片、動片彈動、回彈時軸心撞擊頂蓋等多種聲音的組合,因為一次擊鍵的時間太短,這些聲音共同作用,形成了軸體的整體聲音。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你按動和回收的速度夠慢,軸體的聲音是幾乎可以消除的。所以這些聲音中的大部分其實來自軸心觸底和回彈撞擊頂蓋的聲音。小腳通過動片時的段落感會決定你在按下軸心的過程中手指壓力會有多大的落差,落差越大,觸底撞擊的聲音就傾向于越響亮。

對於線性軸來說,它的聲音就幾乎全部來自軸心觸底和回彈觸頂的聲音。如果放置在有金屬定位板的鍵盤上,這種聲音會更加響亮。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市場上一些靜音軸的設計理念了:想要讓軸體靜音,最重要的是把軸心觸底和觸頂的聲音消除。達成這樣的效果有兩個方法,要麼是在軸心滑軌的上下兩端添加緩衝物,要麼就是在軸殼的底部和頂蓋添加緩衝物。大多數靜音軸體會二者兼收,在滑軌上下加矽膠緩衝,並在軸殼的最底部加矽膠。也有少量軸體只靜音觸底不靜音觸頂(比如 TTC 月白軸和雷蛇 TTC 定製靜音黃軸),靜音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同樣地,你也可以預想到,添加緩衝會對軸體的觸底的手感造成一定影響,鍵程也會少量縮短。

最後,除去軸體本身設計對聲音的影響之外,軸殼的材質對軸體最終的聲音表現也會帶來一定影響,但並不如軸體設計那樣強烈,目前經常採用的軸殼材質包括尼龍、PC、POM 等。此外軸殼上蓋與底座嚴絲合縫的程度也會影響軸體的聲音表現,軸殼太松時,聲音就會顯得鬆散無力,軸殼緊時,聲音則更加集中。當然這一部分並不是選擇成品鍵盤時需要考慮的範疇。如果你已經長期使用一把鍵盤,打算用電烙鐵自己做改裝換軸時,或許就需要考慮這方面的影響了。

矮軸:對便攜的需求回到機械鍵盤身上

還記得我在說薄膜鍵盤的時候提到,薄膜鍵盤的一大優點是可以做得很薄。在機械鍵盤重新獲得大眾青睞之後,機械鍵盤長久以來的問題又一次凸顯了——儘管手感有了更好的保障,但機械軸體本身的高度就已經可以超過剪刀腳結構的薄膜鍵盤,對於那些想帶著鍵盤一起外出工作,或是有頻繁搬動鍵盤的需求的人來說,一把全高的機械鍵盤顯然會帶來不少的麻煩。

在這種情況下,矮軸應運而生。

矮軸本質上沒什麼特別,它只是將元器件儘可能壓縮,擺放的位置與排布和一般的全高軸體有些差別,但觸發原理仍然是依靠動靜片的機械結構。其實早在幾十年前,Cherry 就出產過類似的產品。Cherry ML 軸就是一款高度顯著低於正常軸體的產品。它的鍵盤到現在也很容易買得到,在二手交易市場,以低於 100 元的價格,就能收穫一台搭載 ML 軸的機械鍵盤。問題是當時受到工藝與模具精度的限制,ML 軸自身設計的問題被進一步放大,它的整體體驗水平不盡人意。ML 軸的整體出貨量並不算高,它在市場上從未形成主流,只有少量鍵盤仍在某些特殊按鍵上採用 ML 軸。但是它的豬鼻子卡孔設計給後來的矮軸產品提供了不小的靈感。

Cherry ML 軸(鍵盤:Cherry G84-4100)

國內廠商凱華和佳達隆的首代矮軸產品都採用了類似 ML 軸的設計,他們的軸心鍵帽接口設計成了類似的豬鼻子造型,這樣的設計好處是可以將軸體做得非常薄;壞處也很明顯,在模具精度不夠的情況下,如果在軸體的邊角按下軸體,需要的力度會比正常力度大上很多,這是因為側壁會發生大面積的剮蹭。在這種鍵程很短的矮軸產品中,這種剮蹭帶來的問題更加嚴重,因為鍵帽也不能做得很厚,在套上鍵帽之後,軸體行程中發生的變化會更加誠實地反饋給手指。

於是在後來的矮軸產品中,各大廠商包括 Cherry 在內都拋棄了豬鼻子造型。新一批的矮軸維持了十字軸心柱的設計,在理論上可以兼容全高軸體的鍵帽(,雖然只能兼容非常薄的款式)。常見的矮軸高度往往只有全高軸體的 60% 左右,這使得機械鍵盤能夠做得更薄,更輕,更便攜。比如通常情況下,全高軸體的鍵程在 4 毫米左右,而矮軸的鍵程大約在 2.75 毫米左右。也就是說當矮軸觸底時,全高軸才剛剛觸發。

矮軸鍵盤整體高度僅僅略高於全高軸體(鍵盤:sspai x Keychron K3)

由於鍵程縮短,矮軸中,矮線性軸與矮段落軸基本原理和全高軸保持一致,但幾乎所有的矮有聲段落軸都放棄了兩段式軸心結構,轉而選擇了扭簧發聲,手感和縮短的 BOX 白軸基本一致。

目前常見的矮軸主要來自於 TTC、凱華和佳達隆三家國產廠商,而首批帶來 MX 十字軸心矮軸的 Cherry,則由於體驗不佳,目前少有鍵盤搭載。

那麼,什麼樣的人需要矮軸鍵盤呢?

矮軸鍵盤是一個非常細分的利基市場,選擇矮軸機械鍵盤意味著購買者需要足夠的便攜度,需要超短的鍵程,還需要良好的穩定的打字體驗。

考慮到目前在售的矮軸鍵盤大多是藍牙雙模,假如說你已經用慣了機械鍵盤,想要尋找一把能讓所有設備共享、隨便帶到何處都能用的鍵盤,那矮軸鍵盤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與常見的藍牙剪刀腳薄膜鍵盤相比,矮軸機械鍵盤的壓力克數是要稍大的。這點需要注意,因為一般的全高軸體(如 Cherry 紅軸與茶軸)觸發壓力是要小於火山口薄膜鍵盤的觸底壓力(也就是觸發壓力)的,如果你之前沒有接觸過其他機械鍵盤,它可能會讓你誤解所有機械鍵盤的手感。

挑選軸體的三個步驟

講完了這些基礎知識,我們來談一談比較實際的問題。我一直強調挑選機械鍵盤,或者說挑選機械鍵盤軸體時,一定要注意自己多試,形成一套自己對手感的概念,這樣才能選擇到真正最適合自己的鍵盤。

但問題是如果你身邊的朋友使用的都是薄膜鍵盤,或是你能接觸到的機械鍵盤都屬於同一種軸體,而你又不太滿意時,應該如何選擇?

我的建議是遵循以下三個步驟,來真正認清自己的需求。

01是否想要有聲段落軸鍵盤

有聲段落軸的喜惡差距是最大的。如果你喜歡青軸或 BOX 白軸獨特的觸發音,你能選的就是這類有聲段落軸。去一趟網吧,或者去找幾個鍵盤音的視頻聽聽,看看你到底喜不喜歡它們那種獨特而響亮的聲音。

你幾乎不用查看其他軸體,因為如果你覺得如此響亮的聲音反饋和特殊的手感反饋是你的需求,那麼不管你選了其他的什麼軸體,最終一定會回到青軸的懷抱。我個人不喜歡有聲段落軸,但我還是有一把雷蛇綠軸的鍵盤備著,只因為那種清脆的觸發聲音確實獨一無二。

02 是否想要段落軸

我們通常認為段落軸與線性軸都是萬金油。無論你是打遊戲還是打字辦公,段落軸和線性軸都能滿足你的需求,它不會過分突兀,但也能給予你足夠的觸覺回饋。

兩者之間也各有利弊。段落軸附帶更加清晰的觸覺反饋。對於喜歡打字有節奏感的人來說,這種觸覺反饋即使像櫻桃茶軸那樣微弱,在長時間的輸出後也會變得明顯。而線性軸由於整體沒有突兀的壓力變化,在使用過程中更容易做到蜻蜓點水,即手指壓過觸發點之後便抬起,打字速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避免軸體觸底,可以有效減少手指的疲勞。要知道對於一般的全高軸體來說,觸底需要按下 4 毫米的鍵程,但觸發只有 2 毫米。

03 確定壓力克數

如果選定了線性軸體,還會涉及到所謂的紅軸與黑軸的選擇。

常見軸體中紅軸與黑軸同屬線性軸,它們兩者的差別只在於內部彈簧的壓力克數不同(作為參考,薄膜鍵盤的壓力克數一般在 42-70 g 之間,各廠商有所差異)。紅軸的觸發壓力一般為 45 gF,而觸底壓力約為 60 gF;黑軸的觸發壓力就達到了 60 gF,而觸底壓力高達 80 gF。

過去流傳的說法中認為,黑軸適合打遊戲,紅軸適合打字,茶軸幹什麼都行,青軸適合被舍友胖揍。主要的原因是,黑軸因為壓力克數大,在鬆開時反彈的力會更大,也就是說它會給予一個更有力的回饋,表現上「更跟手」,適合打遊戲這種需要快速操作的場景。

現在隨著軸體類型的增加,我們已經不再限於 Cherry 這一個品牌了,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很多高回彈,但壓力克數低的軸體產品,比如 TTC 的加長彈簧系列,金粉軸、快銀軸等都屬於壓力克數不高、但回彈非常迅速的軸體類型。熱衷於遊戲高速觸發的群體也有了快觸發低壓力的銀軸可選。如果你只是希望獲得更好的回彈,希望打字時更加跟手,那麼可以選擇加長彈簧或雙段彈簧的加強回彈的軸體,這類軸體在詳情頁面中一般都會有標註,因為它是目前比較明確的賣點之一。如果用慣了普通紅軸的人用上加長彈簧的軸體,可能會覺得這款軸體的回彈更加迅速,更加跟手;如果使用了加長軸心的軸體,可能會覺得打字更加實誠,軸體觸發更快等等。至於黑軸,如果你對自己的指力比較自信,或是之前確實長時間使用黑軸感覺非常適合,否則不要輕易盲選。

怎麼判斷新型軸體的手感?

隨著市場上競爭逐漸激烈,各家廠商都會試圖通過推出的新型軸體,來吸引用戶的注意,畢竟消費者總有「新的比舊的好」的潛在意識。然而,許多所謂的新型軸體,其實是基於前文討論的幾種常見軸體,在某些部件的參數上做了調整。

那麼,我們要如何通過廠家提供的資料,去判斷這些新型軸體的手感呢?

其實與前文所講分析軸體手感的方法大同小異,用上之前我提過的關於軸體參數和壓力曲線的查看方法,就能估計出估計這個軸體的手感與壓力如何變化。

一般這類新興軸體都會在詳情中給出較為詳細的壓力克數、觸底克數、鍵程、觸發鍵程,甚至軸體的壓力曲線圖。比如,一顆軸體的參數標記 1.8 mm 觸發,3.4 mm 鍵程,你就可以和標準軸體的 2 mm 與 4 mm 對比,發現這顆軸體的參數都要更小,這就說明該軸體觸發更快、更早,可能軸心有所加長,會提前觸底,也可能是為遊戲開發的軸體,軸心上的小腳更短。再比如,同樣是 60 g 觸底的線性軸,有一顆壓力曲線的斜率明顯更小,也就是說想要按下去更費勁,但一旦按下去,不用加多少力就觸底了,這種軸體一般就是高回彈的軸體,可能使用了加長彈簧或者雙段彈簧。

通過查看軸體參數和壓力曲線,就能屏蔽廠家的營銷術語,從原理出發作出準確的判斷。

作者:北鴞

責編:他自己

/ 更多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