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偏愛城市的繁華,許多人可以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而這位放棄了大好前途進入深山的北大教師王青松則是一個異類,他把人際關係都視作是污染,為了避免與人交往,帶著妻子進入深山自給自足十年,讓古人宣揚的隱士文化在現代社會有了新的展現。
北大畢業,意氣風發
王青松出生於河南洛陽新安縣,他的早年經歷並不為人所知,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學生,王青松品學兼優,出類拔萃的學習成績讓他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中鶴立雞群,最終成功考入北京大學國政系79級,要知道當時高考恢復還沒幾年,與其說是考試,不如說是一場智力戰爭,王青松能夠在這種激烈的戰爭中脫穎而出是非常可貴的。
在國政系本級的58人中,王青松依舊是出色的,當時才22歲的他曾經是河南信陽的機要幹部。王青松表示,這份工作是他人生命運的第一個轉折點,因為機要局幹部不要幹部子弟,只看實際工作效果,而王青松的工作就是背下各種古漢語和電話號碼,這種高強度工作讓王青松在面對北大的各種學習和考試時如魚得水,可以說這份工作經歷讓他在起跑線上就贏過了別人,也因為這份工作,王青松一到學校就成為了團支書。
同學們對王青松的印象比較深,說他對於外表比較注重,在學校時一身西裝永遠一塵不染,腳上的皮鞋也是擦得很亮,同樣出身於北大的唐師曾在書中對他調侃,說王青松自身就帶著當權者的氣質,讓學子們無意之間就對他保持著尊重,連唐師曾自己都對他滿懷敬畏,晚上睡覺翻身時都輕手輕腳。
王青松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則是因為自己的童年,王青松的老家在河南洛陽新安,著名的白馬寺離他的家不遠,為了強身健體,家中便從小讓他習武,王青松在這種生活中接觸到了老莊學說,對於養生很感興趣。
而1985年全國養生熱潮時,王青松正在北大學習,對於許多學子來說,北大的日常學習是繁重的,王青松便趁此機會教授養生知識,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投入學習。
王青松教的養生確實有效,這為王青松帶來了很大的名聲和利益,他頓時成為了學校中的名人,而這種行為也被系領導所看好,於是為他安排在校外開展養生班,每人收費十元,這價格在當時不可謂不低。
而王青松也是在教授養生的過程中,認識了女生張梅,張梅是北京外國語學校畢業的學生,比王青松小12歲,最終他們在不斷交流後增加感情,成為了夫妻。
遭遇挫折,進入深山
北大碩士畢業,又獲得了留校資格,開養生課讓他攢下了一筆不小的資金,王青松本該就此一飛沖天,但1990年後的王青松遭遇了人生的第三個轉折點,這也是他進入深山生活的原因。
在1990年後,王青松報考了博士生,雖然成績優秀,單科和總分都位列第一,但不知是何原因,學校並沒有錄取他。他不信邪,第二年再轉向法律系,依舊未果。
這兩次的失敗讓王青松感到了極大的挫敗感,他說,當時的自己就像一個風箏,被繩子牽著,失去了自由感,永遠也飛不高。
即使是他一直以來喜愛的養生也無法讓他的內心安寧下來,他覺得如今自己的內心需要一些東西,雖然如今的社會都需要向外看,但他卻覺得向內對他自己來說更好,回到深山,看看書,養育兒子,這成為了他所嚮往的生活。
有了這種願望,王青松頓時一發不可收拾,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的山中有一所屬於張梅父親的老房子,還有十畝土地,為了給孩子一個純凈無暇的成長環境,妻子張梅在1998年辭職前往這片山區之中,王青松也在兩年後離開了北大,來到了這裡,用手頭上的資金承包了2500畝土地,過上了他所希望的隱士生活。
在這樣的生活,王青松很開心,他說這片土地上也曾有過人跡,在1976年時還是有人耕種的,這讓王青松省去了重新開墾的時間,他把這些土地作為基礎,又往外開墾了許多,種著許多作物供一家三口吃喝,除此之外還養了牲畜,他們用糧食喂養牲畜,用牲畜的糞便肥地,他們自己偶爾也吃掉一些牲畜。
對此,王青松非常自豪地表示,自己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唯一的污染就是天空中的飛機和偶爾雇來幫忙的工人,王青松對工人們的要求很嚴格,不允許他們過夜,不能抽煙,所有帶進來的東西都必須帶走。就這還不夠,王青松甚至覺得,這些工人進入這裡帶來了污染,反而應該給他錢,做足三年才能拿工資。這種說法實在是太迂腐了,令人哭笑不得。
最終還是回歸社會
雖然王青松的隱居生活過得很好,但一個人終究沒法脫離社會太久,長久的隱居社會讓王青松的家庭出現了一些問題,一個是他們隱居深山的十年里,花費了大概350萬元的積蓄來維持這片寧靜,卻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當年存下的錢已經所剩無幾。
還有就是王青松的兒子王小宇很快地成長了起來,王青松固然可以一輩子隱居,但他不能逼迫孩子成為一個隱士,而且孩子的學習問題也引起了夫妻二人的注意。
因為平常都是妻子張梅來教育孩子,她的教學水平不錯,王小宇的學習效率也比起城裡孩子要高上很多,但夫妻二人覺得,選擇社會教育與否,這是王小宇自己的的權力,作為父母應該要讓孩子自己選擇,這個原因促使王青松回歸了社會。
如今雖然在各種原因下王青松回到了社會,不過王青松還是表示,這一次出山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是暫時的舉措,他總有一天還是要回到那片深山中,因為只有那片深山才是自己的心安之地,是自己所嚮往的桃花源。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