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離岸科創園蔚然成群

2023-08-22     支點財經

原標題:武漢離岸科創園蔚然成群

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科創合力還未完全體現。

8月16日,天門(武漢)離岸科創中心在東湖高新區招商高新網谷正式開放,武漢離岸科創園/中心數量達到7家。

此前,黃石、黃岡、荊州、鄂州、仙桃、咸寧離岸科創園/中心已陸續開放,荊門(武漢)離岸科創中心正在籌建。一股離岸科創熱潮正在武漢光谷興起。

成立最早的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於2021年開園,其他城市離岸科創園/中心均在今年2月-8月期間開園或揭牌。短短半年時間,這些離岸科創園/中心在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工業機器人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布局,入駐企業已經超280家。其中,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開園兩個月企業入駐數就達到86家,發展速度最快。

解決企業研發生產痛點

武漢電弛新能源有限公司專注於鋰電池、氫燃料電池測試相關領域設備研發生產,公司生產線需要大量土地資源,但是武漢寸土寸金,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的「研發在武漢,生產在咸寧」模式正好幫企業解決生產和研發的痛點。

「我們決定把研發中心放在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產品研發成功後,在咸寧高新區批量製造生產。」8月4日,武漢電弛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嚴建中對支點財經記者介紹。

湖北凱聖汽車轉向系統有限公司位於天門市,一直以來很難招到高精尖技術人才,企業研發人才缺口近50人。8月16日,公司董事長彭浩向支點財經記者說,「公司入駐天門(武漢)離岸科創中心之後人才問題有望得到解決。我們準備新建湖北大學—凱聖汽車電子聯合研究中心第二工作室,在武漢招聘一批專項人才,圍繞汽車轉向系統升級改造開展技術攻關,力爭每年開發20-30個新產品,為公司發展提供技術動能。」

湖北遠大生命科學與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部在黃石市陽新縣,公司主營產品為牛磺酸,在公司研發部門入駐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之前,僅有4人科研小組;入駐半年,研發小組就發展成為由中科院博士帶隊、碩士學歷占比90%以上的26人「豪華」研發團隊,並與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了完善的校企聯合研發機制。

從7個已開園的園區總體情況來看,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建築面積較大,約6萬平方米,園區入駐企業達到94家(包含機構);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政策十分優惠,入駐咸寧高新區離岸科創中心可免租三年;荊州(武漢)離岸科創中心則已經入駐了4家上市公司研發中心。離岸科創園區多由各地政府投資平台運營,個別為第三方運營機構代運營。

武漢市區域經濟研究專家葉青認為,之所以離岸科創園集中出現並引起關注,一方面是因為企業對創新驅動的重視,使得武漢城市的科創溢出價值更高。另一方面,由地方政府主導的離岸科創園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全面的服務體系,可以為企業提供政策諮詢、產業聯動等綜合服務,使得企業家對「研發在武漢,生產在當地」的飛地模式更有信心。

「科創飛地」再升級

東湖高新區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省內各地的武漢離岸科創園,有利於武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兄弟城市這種「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創新發展模式,對推動武漢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去年,東湖高新區經濟發展逆勢增長6%、總量達2600多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9.5%,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52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4.15%,科創溢出能力強,歡迎兄弟城市到光谷興建離岸科創園。

咸寧市科技局副局長祝俊向支點財經記者表示,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為企業提供除了研發服務之外的政策諮詢、項目申報、企業扶持、基金創投等服務,在法務、財務、稅務、評估等各領域幫助企業吸納人才,為園區企業發展提供專業支撐。

「湖北離岸科創園發展勢頭正盛,不過仍處於1.0 版本階段。」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科技金融軟科學基地負責人過文俊教授認為,目前的離岸科創園主要是「孵化器+橋頭堡」功能,即企業方面可以快速整合科創核心城市優質資源,地方政府也可以實現招商引資。未來進入2.0版本後,可按照「孵化器+加速器+推廣站」的模式來打造,為入園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促進其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躍遷。

事實上,黃石離岸科創模式已提前進入2.0版本,園區運營商黃石市東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支點財經記者介紹,公司已經在上海設立離岸科創園,同時也在深圳、北京創辦園區對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擴大黃石的「科創朋友圈」。

有建廠需求的武漢企業可以在周邊地市州匹配高質量的生產工廠;有研發需求的地市州企業,可入駐武漢離岸科創園,藉助武漢的人才與技術優勢來推進產品升級。

早在 2017年,東湖高新區就開始向毗鄰城市拓展「飛地經濟」:與黃岡市編制了光谷黃岡科技產業園園區概念規劃;和黃石市共建「中國光谷黃石產業園」;聯合鄂州市在梧桐湖新區打造東湖高新科技創意城與東湖高新智慧城等。各大園區也積極探索「園外園」「飛地經濟」等方式,與武漢周邊城市結對建設了22個產業園區。

葉青認為,離岸科創園與之前的飛地經濟模式異曲同工,都是兩個行政區通過規劃、建設和稅收分配等合作機制,進行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從而實現兩地的資源互補、互利共贏。

一位湖北科技界人士向支點財經記者分析,現在的離岸科創園模式相對於以往的飛地探索,重點解決了企業研發痛點,針對性更強,可幫助企業高端人才留在科創高地城市,離岸科創園還可引入科創平台入駐,讓企業的研發訴求能及時得到回應,提高了科研服務屬性。湖北離岸科創園群體的崛起,或將助推新的產業業態——科創服務業的興起,助力武漢打造國家科創中心城市。

亟待頂層設計補位

離岸科創園熱潮背後,有多位運營人士對支點財經記者表示,各地離岸科創園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科創合力還未能完全體現。在實際操作階段,離岸科創園的稅收分成、統計口徑等細節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部分運營公司從一地把企業引入另一地時,也會被認為是「挖牆腳」,不利於招商工作的推進。

針對現狀,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建議,前期可以先由飛出地和飛入地集中商談,提高園區整體建設推進效率。常規模式是中心城市給周邊城市一定的利益補償,比如在稅收上實行五五分或者四六分,將利益分配機制規範化,也可以由上級出台相關指導意見,給出相關參考值,再由飛入地和飛出地在一定的浮動比例範圍內調整。離岸科創園利益分成等細節會隨著未來園區發展不斷完善,湖北的離岸科創園建設才剛剛起步,需要給雙方留有充足的成長時間和空間。

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認為,「飛地經濟」要處理好飛出地和飛入地的政策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成績單共享等問題,雙方需要探尋在社會意義之外的經濟意義,找到利益共享的內生動力。

目前,離岸科創模式在深圳、杭州等地已經發展成熟,深圳異地共建的產業園區多達20個,形成了「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的「科創飛地」產業鏈條,杭州「科創飛地」總量已超過35個。

在離岸科創園產業發展層面,過文俊表示,可借鑑長三角、珠三角的離岸科創園模式,針對科創資源欠缺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發揮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子基金的作用,整合一批優質科創團隊和技術資源,針對各個園區短板,選擇與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商、科創孵化器運營商、產業地產商、股權投資機構等市場化機構靈活開展多樣化的合作模式。

記者 鄭瑋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b3866ee51afb2e31505ba8d1b4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