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俗話說得好,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
而在許多磚家的眼中,預製菜就是那隻風口上的豬。
未來可期(割)的那種。
預製菜火起來的契機,來自這兩年過年的時候。
當時因為疫情,許多小夥伴不得不原地過年。
可當餐廳因為疫情關閉,自己又不懂下廚時,預製菜就成了部分消費者的一個選擇。
也許是看到了預製菜的潛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都投身到了這個行業中。
比如在瑞幸暴雷後被掃地出門的陸正耀,創辦了「舌尖英雄」。
又比如之前搞抖音直播賣「一分錢酸菜魚」,後來被爆出搞校園貸前科的羅敏。
他最新的創業項目,就是「趣店預製菜」:
甚至連一些和美食沒啥關係的企業,也要搞預製菜。
比如「好空調,格力造」的格力。
9月7日,董明珠在珠海市預製菜智謀會上表示,格力電器將結合企業自身優勢,成立預製菜裝備製造公司。
格蘭仕還率先發布世界首款預製菜微波爐,共有家用款和商用款兩種選擇,定價4999元。
但是當網友問客服,這款預製菜微波爐和普通微波爐有啥區別時,客服是這樣回答的:
只能說懂的都懂,不懂我也沒辦法了(狗頭)。
無利不起早,企業們紛紛入局預製菜,顯然和預製菜市場不斷擴大有關。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
2019年-2021年,我國預製菜市場規模從2445億元增加至3459億元,而到2026年市場規模可能會突破萬億元。
另一方面,從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預製菜投融資事件起碼達56起,其中不乏億級、十億級的投資項目。
圖源:網易數讀
甚至連地方政府,也開始鼓勵預製菜產業。
以我所在的廣東為例,今年3月,廣東省出台《加快推進廣東預製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
提出加快建設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預製菜產業高地,廣東的各個市也快速跟進:
然而預製菜火爆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少爭議。
9月末,智綱智庫創始人王志綱在東方甄選直播間帶貨時,突然語出驚人:
" 你們知道什麼是預製菜嗎?我從來不吃,那是豬狗食。"
接著他繼續高談闊論:
" 我在中國吃東西從來不吃連鎖店,一旦連鎖就失去意義了,因為我有這個條件。"
" 獨此一家、別無分號、歷史傳承,這個時候你就得到一種超常規回報。"
另一方面,預製菜品牌雖然被吹上天花板,但推廣到線下卻頻頻遇冷。
有媒體報道,位於北京的舌尖英雄首家門店宣布歇業,據了解,這家店,在今年1月才剛剛開張。
緊接著,全國多個城市迎來關店潮。在舌尖英雄小程序上,北京、鄭州、廣州等多個城市的舌尖英自提門店顯示「休息中」。
前段時間被網友瘋狂集火的羅敏和他的趣店預製菜,僅兩個月時間就黯然退出,同時宣布裁員、同供應商終止合作等。
那麼,為什麼預製菜依然存在爭議,沒有讓民眾普遍接受呢?
誠然,預製菜本身的優點還是有的。
一方面,預製菜方便快捷,確實能幫助廚房小白輕鬆搞定一桌飯菜。
另一方面,一些大品牌開搞預製菜,也讓部分消費者相信預製菜的衛生問題能夠得到保障。
然而預製菜的不足也有很多。
預製菜的價格並不比外賣便宜,市面常見的葷菜預製菜定價基本在25-50元之間,比普通外賣要高一點。
比起預製菜,點外賣或者下館子還能有更豐富的選擇。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預製菜都能做到安全衛生。
比如在7月17日,王女士就在趣店直播間下單了粉蒸肉預製菜。
次日拆開外包裝,發現其中的紅薯包生產日期為7月7日,保質期四天,並出現了脹袋和變質現象,豬肉也出現異味。
目前的預製菜行業,面臨標準缺失、行業發展散亂等問題。
這些都是預製菜商家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而消費者最擔憂的問題,並不在於預製菜本身。
而是預製菜出現後,引發的一種趨勢。
傳統的餐廳,人力成本高一直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然而預製菜的出現,使得餐廳不再需要廚師,只要加熱一下、簡單翻炒,就能做出一桌美味的飯菜。
事實上,我們現在去連鎖飯店,點外賣,吃到預製菜的幾率是很大的。
2022 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
頭部連鎖餐飲企業中預製菜使用比例較高,部分知名餐廳的預製菜占比高達80%以上:
央視則更直截了當表示:
「廣州連鎖餐廳使用預製菜比例達到了80%。」
預製菜雖然方便快捷,但卻少了至關重要的「鑊氣」。
消費者以為自己吃的是大廚現炒,結果吃到的是加熱流水線速食,此舉顯然讓消費者無法接受。
就像喝速溶咖啡沒問題,但是外面咖啡廳也用速溶咖啡的話,就有點離譜了。
消費者的知情權沒有得到保障,菜也嘗不出什麼鑊氣,都成為了不少小夥伴不滿預製菜的原因。
在未來,我們也許會越來越多地跟預製菜打交道。
預製菜的口味和衛生如何保證呢,餐廳使用預製菜能否主動告知顧客呢?
消費者真的能接受預製菜嗎,預製菜的春天真的回來嗎?
看來預製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