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老石 —— 民國年間九江的四大家族(上)

2023-10-16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老石 —— 民國年間九江的四大家族(上)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相關要求及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文較長,故分上下兩篇連續發布。

四大家族,這個提法頗為聳聽,一提這個概念,人們一般都會想到蔣宋孔陳,除此四姓,沒有誰能與「四大家族」這個提法沾邊。然而在解放前,直至剛解放的一陣子,九江城的人們,全都沸沸揚揚的鬧著,說我們九江,有劉李蔡萬四大家族,那時的九江人,都是以欽佩讚美的口吻,說著這四姓大家。

一般地說,能被稱為大家族的,應是必具幾個先決條件,一、名門望族,聲勢顯赫;二、家道興盛,享有德望;三、出有名人,聲震閭里;四、通族聚居,家大人眾。被九江人稱之為四大家族的劉李蔡萬,如用這些標準去套,應是哪四家?這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又是誰?這是一個讓人饒感興趣的問題。

十多年前,九江知名作家、市群藝館的專業劇作家馬老師,曾向朋友們提出這一問題,引起諸友的推敲與熱議,一番探討之後,對劉李蔡三家形成共識,認為劉即劉廷琛,李為李盛鐸,蔡是蔡公時,這些都是由清入民的顯望人物,且都世居九江。

但對萬氏一家,一時尚拿不准,有人提出,歷史上九江享有盛名的萬姓人是萬衣,但他是明代人,與民國毫無干係。所幸我曾在一刊物上,讀過九江報社謝編的一篇文章,文中述及民國年間九江名人萬中楨、萬和湖,皆為萬衣的後裔,此二人對九江地方的建樹頗多,民國年間在九江便流傳著「一部萬氏家族史,半部九江地方史」之說,萬氏在九江的地位可見一斑。劉李蔡萬四大家族之說,這萬氏一家,說的便是萬中楨、萬和湖了。

另對蔡氏,也有人認為可能是指蔡瀛、蔡壽祺父子所代表的這一家。此二人在九江也確有名望,但此蔡氏盛於清中期,到民國似已沒落。而九江人盛傳的四大家族,更多指的,是就民國年間而言,故二蔡雖顯,已被諸友排除。

單有推測,不能成立,必須驗證,於是諸友帶著這個問題,向「老九江」廣泛求證。據蔡君岑(九江師範教授)、張良慶(興中紗廠總會計師),李廷楷(九江電廠幹部)、代子瑜(十里公社幹部)、王耀洲(廬山公安局領導)、萬秀常(蓮花洞老人)等老先生所言,他們年輕時所聞九江四大家族代表人物,與諸友推測的竟然一致。鑒此,九江四大家族所指,皆被驗出。

七十多年前的潯城舊事,如今知者可能不多,尤其是「九江的四大家族」之謂,連關心本土文史的專業人士都不大知曉,如再不挖掘揭示,大有將被湮沒的可能。為饗本邑青年朋友,現將我所擷知的九江四大家族代表人物分作簡述。因劉李蔡三人名聲在外,本地文人撰文言及的太多,故對此三人所介從簡;萬氏業績成就多盛於民國,本土墨客又言之不多,故述介萬氏略詳。

劉廷琛,1859-1932,(有的資料言其生年為1869年或1867年,此從《劉氏牒譜》所載,《牒譜》記其生於咸豐九年10月,當為1859年),德化縣(今九江)人,世居廬山北麓,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就是九江人所稱的「劉翰林」,其在九江蓮花池所建居所,九江人稱之為「翰林院」,至2014年蓮花池開發時,才最終被拆除。

原文配圖

劉為宦、為學、為文,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還是教育。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他被朝廷授為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總監督(即校長),並授為朝廷學部副大臣(即教育部副部長)。京師大學堂總章程原由晚清重臣張之洞所擬訂,劉初到任,見所擬八科,但未分科,便立即著手進行分科。中國高等教育大學分科自劉始。九江人可以驕傲地說,九江也出了個北大校長,而且對中國高教卓有建樹。

劉具有很濃的「忠君」思想,表現出的是「愚忠」。辛亥之後,當袁世凱借革命之勢逼迫清廷時,他堅決反袁;當袁稱帝時,他怒斥袁為"國賊",此時他的反袁與民國諸士不同,他是在忠清的意義上反袁。

當張勳擁立溥儀復辟時,他為之歡欣,並接受詔命出任內閣議政大臣;復辟失敗,他便寓居青島。他一生極為仇恨日本,9·18事變後,日本人抬出溥儀建立起"滿洲國",溥儀派特使到青島迎請他去東北任職,這次他倒是"堅決不受詔命",並認為"帝(指溥儀)亦不應受日卵翼",表現出很強的民族氣節。

原文配圖

不久他便逝於青島,被溥儀諡為"文節"。處於清民之際的九江人,如我們父輩、祖輩那時的九江人,對劉翰林極為尊崇,都以九江出了個"翰林"而引為驕傲。

李盛鐸,1859-1937,世居德化縣蓮花鄉譚家畈(今濂溪區譚畈村),是晚清與民初的學者、名宦,著名的外交家和藏書家。李很負才氣,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中一甲第二名,奪得「榜眼」之冕。

他對家鄉最大的貢獻是發起倡議並最終使之築成南潯鐵路,採取的方式是,聯絡一批贛籍官員,遊說部分在京高官,聯名上奏朝廷請築南潯鐵路,終獲批准。

他是晚清著名外交家,曾奉欽命赴歐洲各國考察,並出任駐日本和比利時公使(即今駐外大使)。他的仕宦生涯也很通達,累官至山西巡撫;進入民國,為總統府顧問,參政院參政,國政商會會長,直接參與國家大政的擬訂與商討。晚年還私撰一部九江地方方誌《德化備考》,這部稿本現存於中科院圖書館內,極為珍貴。

編者配圖

但他最主要的成就還是藏書。李氏藏書,秉有家風淵源,自其曾祖李恕始,祖李文湜,父李明墀,再至他,一門四世均好藏書,到李盛鐸時,終成大全,成為中國近世著名藏書家。民國年間,江西李盛鐸的「木犀軒」,浙江劉承乾的「嘉業堂」,廣東莫伯驥的「五十萬卷樓」,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私家藏書樓。李氏在九江聲譽顯赫,至今譚畈一帶居民,都還時或津津樂道地說起李氏的故事。

老石(作者像)

【讀後記】「四大」似乎是中國人特有的對事物進行總結的模式,四大文明古國、宋四家、四大名著、四大名旦、四賢母等等,民國四大公子之類。為什麼這麼喜歡「四」?編者沒琢磨明白,好像「四大」在民國才愈發流行起來。九江的四大家族排名,顯然也是民國風氣使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06bc3459fe32596e397340be909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