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後,郭帆被譽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拓荒者」,很快就啟動了續集《流浪地球2》的籌備和拍攝工作。
但眾所周知,續集難拍,狗尾續貂的前車之鑑不在少數。難得的是,《流浪地球2》做到了在特效,劇情,人物刻畫等全面升級。就連原著作者劉慈欣看完後都直言第二部比第一部,「好的不是一點點」。
而且在海外的評分也接連上漲,爛番茄指數從75%到80%再漲到83%!爆米花指數更是一路上升高達95%!這證明《流浪地球2》不僅是走出了國門,並且得到了廣大海外觀眾的喜愛。
電影在北美上映後,《中國電影報道》第一時間在洛杉磯得到了美國觀眾「特效和故事都非常棒」的反饋。
目前《流浪地球2》上映5天的票房已超過17億。
而為了今天的這個成果,吳京曾在北影節上說,拍攝期間郭帆每天只睡4小時,喝5大杯冰咖啡。
後面郭帆被問到這個事時,一開始還承認確實比較累,後來馬上改口。
他說,我突然想到這事兒不是一個可值得對外去說的事情,每天只睡4個小時這事兒,它不對。
「這恰恰證明我們的電影工業化不夠才會導致我們只能睡4個小時。我們想要的電影工業化的結果就是高效到儘量不用熬夜。這才是目的。由此證明《流浪地球2》還是從0開始。」
郭帆的這番話還真不是什麼場面話。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實踐的,為了給中國科幻電影摸索出經驗他攢了四五十厘米高的錯誤。
這次拍攝《流浪地球2》時劇組跟電影學院開展了一項合作。通過第二部的工作記錄,看看能不能梳理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一個工業化流程。
在拍攝現場有二十多位電影學院實習生分布在不同的部門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記錄錯誤。郭帆說,殺青那天你知道這次記錄有多少嗎?摞起來的紙啊,得有四五十厘米高。後來經過初步的討論和總結,從中整理出兩張紙,郭帆表示這兩張紙很珍貴,我回去得裱起來。
所以郭帆認為雖然2有了進步,但其實還是摸石頭過河的過程,他從心裡從不認為2超越了1,就代表功成名就了。在知乎中,他親自下場撰文,表示對觀眾的感謝。
所以他也一直謙虛的表示:「客觀地說,這次我們的特效只是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小步。」
不論是在電影即將上映時還是上映後,他同樣保持這樣的心態。
一位網友在《流浪地球2》預告片里發現了一處錯誤,郭帆在微博上看到後立刻接受,修改,致謝。
電影上映後,凌晨三點還在回微信。
郭帆還認為,目前國產科幻電影的數量還不夠,如果每年我們能夠固定生產出十部八部有影響力的科幻電影,就能形成規模效應。「可以說,中國科幻片最好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他還說科幻片的發展跟國力和綜合實力都有關係。你去研究美國的科幻片發展史,你會發現很有意思,它就是在美國大規模復興的這個過程中開始出現的科幻片,這就是他們的國家國力為他背書,我們也一樣。
而正是因為有了國家的背書,國力的支持,有股力量卻坐不住了。
有人問流浪地球會不會有第3集?郭帆回答:「第一集沒賠錢,咱能拍第二集,第二集沒賠錢,才能拍第三集。我肯定是有這個願望,但還是希望先不虧錢。」
這話說的實在,就連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拍《阿凡達2》時也說過2如果不好,就沒法繼續了。
其實比起資金,特效,工業規模,「小破球」真正的困難來源於人民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打壓。
顯而易見的,還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惡意。在《流浪地球2》,吳京依舊參演,於是有了「爹味可太沖了,衝出宇宙的陽剛味兒」的陰陽怪氣。對於此也有很明事理的觀眾反駁。
看到這裡,我覺得導演可以謙虛,但我們這些喜歡小破球的人不能謙虛啊,我們就是想這片子大賣,然後趕緊把掙的錢用來拍3。讓中國的科幻片越來約好。看看2里的這些場面和設計,都是比好萊塢還大的超級腦洞。這都是咱們寶貴的財富啊。
但是與大製作相匹配的,實際上是大成本、大投入。如果因為排片量的降低,收不回成本,無法讓第三部面世,那就真的太遺憾了。
正如郭帆所說,當年,1.1億觀眾親手種下的那顆科幻的種子,如今發出了嫩芽,希望有一天它可以長成一棵頂天立地充滿想像力的大樹。
中國科幻片最好的時代才剛剛開始,好不容易從0到1,這顆樹千萬不能終結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啊!
所以趁春節期間還有時間,不如大家都去支持《流浪地球2》,這部影片真的很燃很炸裂,值得一刷再刷,值得我們為它流淚,為它鳴不平。
為了那麼牛的「小破球」,為了我們心中共同驕傲的中國科幻電影,一起沖,一起扭轉排片量不足的局面!讓《流浪地球2》回到領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