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真可愛的代表,但如果在孩子前面加個「熊」字,恐怕就是人人避而遠之。
這不,前幾日在某省主幹道上,倆熊孩子在車行道上來回追逐打鬧,不知道是比誰的命大,還是考驗哪個司機能夠眼觀六路。從監控中看到,這倆熊孩子3分鐘內來回橫穿馬路13次,最後一次終於被一路過的小車撞到。
這一回網友紛紛站在司機這方:真不怪你,這倆熊孩子是「逼」著人犯罪啊!我們要保護司機!
編輯
幸運的是,孩子及時送到醫院,安然無恙。但我覺得如果家長不以此為戒,加以教育孩子規矩意識,孩子的這次事故一點都不幸運,反而會被孩子「驕傲」地列為自己的光輝歷史:「你看,我被車撞了都沒事,以後還怕什麼事!」
什麼樣的孩子算「熊孩子」?
熊孩子最早出現於網絡流行語,一開始算做一種「暱稱」,可當熊孩子熊的程度隨著年紀的增大而增加,大家對熊孩子的態度產生轉變。熊孩子具體表現歸納起來就是「聽我的」「我說的算」「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過程,他們沒有意識到什麼叫行為規範,只做自己感興趣和想做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這一生長特點,很多家長就為孩子找藉口開脫「他還是個孩子」。可中國有句老話「勿以惡小而為之」,熊孩子小時候的確犯的是芝麻點大的小錯,可家長不加以規範,熊孩子總會長大變成熊大人,犯的錯也會越來越大。
想要孩子不變成熊孩子,家長在家中不能過度溺愛孩子,要有統一的教育原則,絕對不允許孩子做違規的事情。也許這樣的要求較為苛刻,但重點不在於真的讓孩子去遵守家庭定製的某些規矩,而是要樹立孩子講規矩的意識。
當然,在制定原則的時候家長也要民主,與孩子一起商量建立雙方都同意的「規章制度」,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告訴孩子建立這一條規矩的意義所在,希望孩子能夠變成什麼樣。
除此之外,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能只有孩子需要遵守規則,家長同樣需要,重點就在於家長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演示」給孩子看,什麼樣的行為才叫遵守規矩。
現在社會上又很崇尚歸還給孩子自由,不能過度「綁架」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可這前提是,只有守規矩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