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症」是秋冬季節養雞場常發的一種疾病,尤其是在較寒冷的北方,是環境溫度過低導致雞採食量下降,營養跟不上而引起骨骼組織生長異常所形成的一種營養性疾病。該病還會導致雞產蛋量下降、雞蛋過小、蛋殼質量差等結果。
得了低溫病的病雞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也因此導致發育不良,羽毛蓬亂;產蛋期的蛋雞本身對鈣、磷的需求較大,但患有低溫病的蛋雞因為採食量下降,加上對鈣、磷等元素有一定代謝障礙,導致骨軟變曲,嚴重的可出現且嘴軟如橡皮,啄食困難,且兩腳疼痛無法站立。還表現為軟肋和硬肋骨接合處有圓珠樣硬節,胸平而扁,向兩側突出。雛雞表現為兩脛彎曲呈弧形或X形,脊柱彎曲,雞叫無力。
預防雞低溫病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調整日糧
日糧的配比要求營養全面、合理。最好使用全價飼料,並在飼料中適當補加足夠的鈣、磷和維生素D,以保證產蛋期的雞對鈣和磷的需求。對於已經罹患低溫病的雞加入可以增加日糧中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的添加劑。每公斤飼料中加入2 000 IU 維生素D、每隻雞每日1~ 2 m L的魚肝油,可以促進雞體對鈣、磷的吸收。對於發病嚴重的雞,可皮下注射維生素D注射液,每天6000~ 10000IU/kg,每3~5 天重複注射1次,一般 2~3次即可,配合口服鈣劑效果更好。
還可以在雞日糧中添加骨粉、貝殼粉、石粉等含鈣和磷較多的物質。在全價日糧中,骨粉占日糧的l%~2%,石粉和貝殼粉在雛雞飼料中合占 1%~ 2%,在蛋雞、種雞日糧中約占2%左右。
二、調整環境溫度
適宜的舍內溫度有利於健康和增重,提高轉化率,在環境溫度較低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將雞舍內的溫度適當調高,控制在適宜的範圍內,可以加裝取暖設備,如果使用煤爐的情況下要注意通風換氣,但在通風的同時要保證溫度的正常範圍,同時保證不讓風吹到雞的身體。
關於雞舍的溫度,育雛期的溫度應控制在28度左右,過了育雛期之後可控制在20-25度左右。
另外要給予雞群充足的光照,生長期一般為8小時/天,不宜超過11小時/天,產蛋期可達14小時/天-16小時/天。如果秋冬季節日間時間較短,或因雞舍建設的位置問題導致日照不足的情況下,可用燈光替代,燈泡距地面2m高,雞舍每15m安裝1個有良好反射燈罩的40W燈泡,燈泡之間的距離應為燈泡離地面高度的1. 5倍,燈與牆的距離應為燈泡間距的1/2。光照顏色,一般大雞採用白光,小雞可用紅光。同時在飼料中補喂沙礫,以提高雞對飼料的消化率。
同時可以在雞舍地面上鋪設草墊,用來保暖,但草墊要勤加更換,以免時間過長使草墊濕度增大而降低雞舍溫度,並且長時間不換草墊,雞的排泄物及飼料殘渣長時間停留會繁殖過多有害細菌,引發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