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是個大家族,茶區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和台灣。烏龍茶品種繁多,有產自閩北的武夷岩茶和閩北烏龍,主要品種是水仙、肉桂(據姚月明老師生前考證,僅武夷岩茶就有800種之多);產自閩南的鐵觀音、奇蘭、黃金桂等;產自廣東的鳳凰單樅、鳳凰水仙等;產自台灣的凍頂烏龍,阿里山、文山包種等。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筆者對白茶和烏龍茶的認識和理解。
一、工藝不同。白茶是指將鮮葉經過晾曬萎凋到九成干,然後用文火烘至足干製成,屬於微發酵類茶葉。烏龍茶是指將鮮葉經晾青、曬青、搖青多道工序反覆做青後,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等工藝製作的茶葉。
二、生產周期不同。白茶生產過程緩慢,從鮮葉萎凋開始計算,一般需要24—72小時;烏龍茶初制時間相對較快,一般在20—30小時之內完成。
三、核心工藝不同。白茶的核心工藝是萎凋,重要工藝是乾燥,白茶不炒不揉;烏龍茶的核心工藝是做青,重要工藝是殺青,茶葉品質與揉捻、乾燥密切相關。
四、核心技術不同。白茶的核心技術是萎凋走水,保持茶青表面持續、均勻、不間斷水分蒸發,帶動茶青內部走水,促進內含物的生成、轉化和積累。烏龍茶的核心技術是做青,通過做青實現內含物的生成積累,通過殺青終止發酵。最佳殺青時段一般只有半小時,但受環境溫度、濕度、空氣對流、光照、海拔、茶青嫩度和含水量、曬青和搖青的程度等因素影響,最佳殺青時段極難捕捉。
五、加工溫度不同。白茶晾曬萎凋(包括熱風萎凋)和乾燥整個過程,溫度低於70攝氏度;烏龍茶殺青溫度為120—150攝氏度,初烘溫度高為100—120攝氏度,足烘80—100攝氏度,老烘40—80攝氏度。
六、口感不同。白茶柔綿甜,自然氣息濃,耐沖泡;烏龍茶濃郁,滋味濃烈,個性鮮明,葉底特點往往有「綠葉紅鑲邊」。
七、茶性不同。多數人認為白茶性寒,其實不然,白茶如果萎凋走水充分,葉底堪比武夷岩茶,半紅半綠,茶性溫良,適宜男女老少四季飲用。烏龍茶茶性溫,很多銷區常年品飲烏龍茶,但是新上市的武夷岩茶火氣很大,最好一年以後再品飲。
八、陳茶價值不同。白茶保質期長,無需保鮮,適宜長期儲存,以陳年老茶為珍;烏龍茶保質期較長,除了鐵觀音、台灣烏龍外其他烏龍茶無需保鮮。其中,武夷岩茶在當地還有「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之說。
九、外形顏色不同。白茶外形鬆散、滄桑古樸如老者,有閱歷、有故事;烏龍茶條索或顆粒較緊結、黑褐油潤,香氣滋味馥郁濃烈,有稜有角,如血氣方剛的小伙子。
十、發展勢頭不同。近五年,白茶發展迅猛,產銷量直線上升,未來十年,白茶市場占有率有望突破10%;改革開放30年,是烏龍茶發展的黃金期,產銷量節節攀升,但是近五年有所衰減,尤其是鐵觀音呈陡坡式下降。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高級評茶員-茶藝師-思佳」整理髮布,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如果您有更多關於茶葉保存、沖泡、選購等需要諮詢,歡迎私信交流學習。】
有任何關於茶的問題歡迎留言或私信我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