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導讀
由盛夏到初秋,上海垃圾分類新規已實施將近2個月,卻依舊熱度未減。垃圾分類該怎麼來?成了每個人都不應躲避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綠色地球」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大力提倡「網際網路+」的時代,它通過連接直接用戶和回收企業,成為了垃圾回收鏈條中的「科技拾荒人」。
從初步建立到獲得新生,「綠色地球」對科技拾荒模式不斷創新完善,由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覆蓋了成都市44.0 萬家庭,1787 個小區,共回收了1.21 萬噸可回收物。
只是「綠色地球」始終沒能走出成都,它仍在尋求變革以擺脫局限性。為了垃圾回收,「綠色地球」從未停下腳步,而我們,又怎能只是旁觀者?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公益慈善學園」,ID:charityschool
本文長度約4104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9分鐘
雖然沒在上海生活,但最近也跟著上海的夥伴們一起「鬧心」垃圾分類。說起來,除去逢年過節,小時候最盼的可能也就是家裡賣廢品的日子了。
圖片丨新華網
小時候經常聽到吆喝「收~破~爛~」,母親聞聲就遣我去攔著收破爛的老大爺賣掉廢棄的飲料瓶、紙箱子。騎著小三輪的老大爺用把它們用繩子捆好,用那磨的發亮的秤桿一約(yao),嘴裡念著幾斤幾兩幾塊錢,然後一把零錢就遞到了我手上,雖加起來不過塊兒八毛的卻成了我可以任意支配的零花錢。
後來,搬了新家,住了高樓,收破爛的人進不來了,家裡也沒地方存放破爛舊貨,慢慢的記憶中便沒了那賣破爛的場景了。這些未被回收的飲料瓶,廢紙箱等等也都伴著生活垃圾一同丟進了垃圾堆,一起成了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
垃圾回收現狀
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統計,我國每年產生近10億噸垃圾,其中生活垃圾產生量約4億噸,建設垃圾約5億噸,餐廚垃圾約1000萬噸。而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8%左右的速度遞增。而垃圾利用率並不喜人。2006年至2011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從12.1%上升至17.0%,隨後出現下降趨勢,201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下降至15.6%。垃圾圍城正在給中國的城市敲響警鐘。
我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測算結果(2006-2015年)丨中國環境管理
垃圾回收是從資源源頭進行分離,減輕處理垃圾負擔,提高資源利用率。目前我國垃圾回收的最大主力軍仍是個體拾荒者。傳統行業的垃圾回收流程為:消費者——個體拾荒者——廢品回收站——回收企業——二次加工利用。
科技拾荒者——綠色地球丨中國報告網
只依靠拾荒者進行的垃圾回收具有太多的偶然性,垃圾能否被回收取決於是否被拾荒者帶進垃圾回收系統。在大力提倡「網際網路+」的時代,如何將科技力量注入傳統拾荒行業,使得垃圾回收產業更為系統化、數據化成為創業者們的思考方向。
2008年12月,「綠色地球」在成都市錦江區誕生,這是一家專業從事城市生活垃圾單流程回收及資源化的企業。他們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智能硬體等科技手段簡化回收流程,為用戶自助式垃圾回收服務,打造專業化、數據化、可持續化的垃圾回收方案。簡單來說,綠色地球在垃圾回收鏈條中就相當於「拾荒人」,直接連接用戶和回收企業,是科技拾荒人。
圖片丨網絡
科技拾荒模式三大亮點
01 積分制引導居民參與
借鑑美國社企案例「再生銀行」模式,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積分制。
居民通過綠色地球公眾號綁定帳戶,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實名制註冊。不同的回收物將會換算不同程度的積分累計到帳戶當中,積分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可以換取洗衣粉、衛生紙等禮品,也可按照「1積分=5分錢」的標準通過銀行卡或是微信帳戶提現,充分調動了居民的參與度。
圖片丨綠色地球公眾號
02 垃圾的「身份證」——用戶專屬二維碼
簡化垃圾回收流程,降低參與門檻,實現利用信息系統全程跟蹤用戶的每袋垃圾。綠色地球為每個家庭帳戶提供專屬二維碼,一用戶將垃圾分類後,把二維碼貼於垃圾袋上,再把垃圾投遞到專用垃圾箱,即可進行稱重掃描。而憑藉此身份證明,每袋垃圾都可溯源,所得積分直接到對應帳戶。
圖片丨綠色地球官網
03 自建垃圾分類物流和分揀體系
綠色地球在小區設置了三種回收方式:
圖片丨綠色地球公眾號
(1)日常回收:用戶把貼有二維碼的可回收垃圾投進綠色地球特製的超大回收箱,工作人員收運後統一稱重、掃描、積分。
(2)專場回收:用戶把大件可回收垃圾拿到小區專場投放,工作人員掃描用戶會員卡二維碼或輸入用戶信息,稱重垃圾並錄入積分。
(3)流動回收:用戶可以向工作人員申領易集袋,將家中可回收垃圾放入易集袋,裝滿後投放至小區流動回收車,稱重積分並換取新袋繼續收集。
綠色地球每天通過專用回收車將回收的垃圾運往專屬垃圾場,由專門工作人員進行分揀、掃描錄入,在流水線上進行二次分類,最終對接至正規的再生資源廠家做相應處理。綠色地球通過自建的垃圾分類物流和分揀體系實現了高效的垃圾分類投放、分類運輸以及分類處置,確保來自廣大用戶的可回收物都能夠得到妥善處理。
另外,為了提供精準的垃圾分類信息採集和更好的客戶服務,綠色地球自主研發建設了綠色地球垃圾分類跟蹤與獎勵智能信息系統:WITAS (Waste Intelligent Tracking and Award System ),分析每周參加回收的用戶、各小區回收總量等指標,一旦發現某個小區的回收活躍度下降了,工作人員就可以及時去了解情況,解決問題;為了實現垃圾收運的數據化,綠色地球還為收運人員研發了垃圾收運的專用APP,工作人員可以在APP 端查看用戶的上門回收信息,合理安排工作內容,將科技完美融入了傳統拾荒行業,成為「科技拾荒者」。
發展困境
綠色地球完成第一步垃圾回收需要用戶能夠正確認識並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處理不好,隨後的垃圾處理難度和成本更大。起初綠色地球團隊為了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在小區樓下擺攤宣傳,然而,口乾舌燥換來的卻是大家的愛答不理,甚至有人把他們當成了騙取個人信息的傳銷團隊。
轉機出現在2011年,成都市試點垃圾分類,政府投資兩千萬購買「綠色地球」3年的企業服務,要求未來三年內,綠色地球需要在成都多個區開展垃圾分類,新區的註冊用戶必須達到9萬戶。由此,綠色地球成為成都首個由政府扶持,自主經營的資源回收實施企業,隨後綠色地球的發展開始有了起色。
新生
獲得資金支持後,綠色地球開始完善更新模式1.0中的問題。
01 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普及方式更多元
綠色地球開始腦洞大開,花樣百出,製作了各種宣傳產品:
(1)垃圾分類漫畫:
圖片丨綠色地球公眾號
(2)分類大師遊戲:一款分類知識答題遊戲。
(3)垃圾分類小百科:
圖片丨綠色地球公眾號
(4)綠色地球會員手冊:
圖片丨綠色地球公眾號
(5) 分類垃圾桶:
圖片丨綠色地球公眾號
02 走出「舒適圈」,尋求新合作
綠色地球開始擴大了自己的涉足範圍,走出小區,尋求與更多地方的合作。
如學校,綠色地球工作人員和環保志願者定期到合作學校,為師生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講、垃圾分類互動遊戲等。學生還可以到小區參加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的同時也帶動家庭參與分類。
又如機關單位。2016 年 10 月,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引入綠色地球的分類服務,開始推行機關單位的垃圾分類。
再如大型公司。2014 年 1 月,綠色地球受到九龍倉國際金融中心邀請,為該項目打造了國內最先進的商業體綜合垃圾分類處理方案。
星星之火可燎原
不斷地在已有模式上創新完善,綠色地球的成長步伐走地愈發穩健,像是星星之火,從一點、一戶、一小區開始不斷擴散,形成燎原之勢。
截至 2019年 3月,綠色地球已覆蓋成都市44.0 萬家庭,1787 個小區,總共回收1.21 萬噸可回收物。減少砍伐 65541 棵,減少二氧化碳 45615 噸,節約石油 107707 噸。
綠色地球覆蓋小區圖片丨綠色地球官網
說在最後
有不少人在網上呼籲,希望綠色地球能夠擴展到其他地區。然而,從08年成立至今,綠色地球始終沒能走出成都。對此,從汪劍超曾在知乎問題「aobag奧北環保公司在成都能比過綠色地球嗎」的答覆可見一斑:
「而我本人,此前用了6年時間,讓綠色地球在成都覆蓋了584個小區20萬居民,深知很多看似熱鬧的垃圾分類項目,背後都需要大量政府採購服務的資金,很難做到自負盈虧。這類模式最大的問題是,政府出了錢往往希望立刻看到「氛圍」,於是企業投其所好投入大量成本在形式上出彩,而不去考量這樣的方式是否合理持久。不管是分類回收箱、積分換禮物、還是社區宣傳隊,最終熱鬧是熱鬧,但帳算不過來,只能更加依賴政府採購資金。越拿政府錢,越難擺脫不經濟的運營方式,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綠色地球不能自負盈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成本。綠色地球一個定製垃圾桶頂得上一個普通廢品回收站一年的房租,其使用壽命可能就2~3年,還有專車接送,人力成本和信息網構建費用等。如果回收量上不去,投入和產出自然無法平衡,想要發展下去目前依賴政府支持。如果無法與政府達成合作,模式就無法被複製。
汪劍超說:「我國的垃圾分類,需要找到一個成本合理,簡單易行的方式,既不能簡化為大量鋪設分類垃圾桶,也不能轉變成一場群眾運動,因為不合理的事情都不會持久。」綠色地球想要擺脫自身的局限性,走出成都,不再過於依賴政府採購,必然是要進行一定的改革與創新,關鍵還是要把成本降下來,把回收量提上去。
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垃圾回收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有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關注到垃圾回收問題,進行了各種創新和嘗試。具體怎麼創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路終將還得自己走。未來怎樣,我們拭目以待。只希望,未來我們能擁有一個「綠色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