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紀念孫中山誕辰153周年

2019-11-12     愛音東北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化名中山樵,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倡導者。

人物生平:

1866年 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

1894年 上書李鴻章創立興中會

1895年 廣州起義失敗

1905年 與黃興、宋教仁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2年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3年-1918年 維護共和

1919年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體

1921年 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4年 新三民主義

1924年 病逝 遺言「救中國」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

上書的失敗,才使孫中山「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強迫。」在這之後,至1911年武昌起義推翻清朝統治之前,孫中山領導了十次武裝起義。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在中和門及蛇山占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誌,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瑞澂在總督署後牆打洞鑽出,倉皇逃往停泊在長江的兵艦上,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令部頑抗。起義軍奮不顧身,血戰通宵,終於在天亮前占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取得了首義的勝利。

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溥儀)被迫宣布退位,結束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孫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由於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後,於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讓位於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此後一年多,孫中山積極宣傳民生主義,號召實行平均地權,提倡興辦實業;還親自擔任了全國鐵路督辦,力圖籌借外資修築鐵路幹線。但因政權落在袁世凱手中,孫中山的努力並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1913年3月,袁世凱刺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孫中山主張武力討袁。7月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希望恢復和發揚同盟會的精神。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孫中山於1915年5月初回到國內,繼續為捍衛共和制度而鬥爭。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孫中山在軍政府內備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於1918年5月辭去大元帥職務,經日本赴上海。第一次護法戰爭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從1918~1920年,孫中山完成過去已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擔任主席,提出並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闡釋三民主義。1月25日,為哀悼列寧逝世,電唁蘇聯政府並發表講話。下令籌辦黃埔軍校,2月23日,命廖仲愷負責籌備併兼籌備委員會委員長。4月12日,發布《國民政府建國大綱》。8月20日主持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第六次會議,通過《國共合作草案》、《國民黨與世界革命運動草案》。9月18日,發布《北伐宣言》;同月,移師韶關,舉行北伐誓師典禮。

11月10日,應馮玉祥之邀,同意北上,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11月12日,偕宋慶齡離粵,取道日本長崎、神戶北上,一路多次發表演講。12月4日,抵天津,當晚肝病復發。12月31日,扶病由津入京,發表《入京宣言》。

1925年1月26日,病勢力加重,入北京協和醫院手術,確診為肝癌。

2月24日,病危,口授遺囑、《致蘇聯遺書》。

3月11日,在《遺囑》及《遺書》上簽字。

3月12日,病逝。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

在艱難的革命道路中,他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信條名言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在1905年的時期,他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在此期間他又以「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當大官」的話語來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一同參與到國家革命事業的奮鬥當中。當他在辛亥革命中被推舉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時,他發表講話表明:「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其次又用「人類要在競爭中生存,便要奮鬥」的話語表明了自己堅持革命到底的決心,同時又告訴了人們,若果要真正的生存下去就必須起來奮鬥。

孫中山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革命建設,他不但是我國民主革命的開拓者,同時也為為後人留下了不可磨沒的功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s_hgm4BMH2_cNUgLu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