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樣的方式道「早安」,松江這位達人堅持了900多天

2020-03-25     上海松江發布

每天早晨用一張公雞的剪紙打卡朋友圈,900多張公雞剪紙、每張都是不同的造型與設計。

「雄雞司晨,我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每天向朋友道聲『早安』。」松江「剪紙達人」田寶琪的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了三年多。

「剪紙取材方便,且應民俗的需求而生,同時具備美感和實用價值,這也決定了剪紙可以源遠流長。」田寶琪解釋,一把剪刀、一張紙,就能夠完成剪紙創作,人人都可以拿起剪刀,剪出鏤空的美感。時至今日,作為一種藝術,剪紙仍以其獨特的美學形態裝點著日常生活。

田寶琪今年已經73歲了,1960年進入松江少年宮美術班學習,後隨美術班指導老師黃淵先生專攻剪紙,他的剪紙作品多次在區(縣)、市及全國活動中展覽、獲獎和發表,他還積極參加各類剪紙活動,常年在老年大學、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地開設剪紙班,為推廣松江剪紙做出貢獻。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剪紙「易學」但卻「難精」,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剪紙,學習的動力和剪紙的魅力來自哪裡?

田寶琪解釋,自己喜歡剪紙,與性格有很大關係,「要完成一幅生動的作品,必須要靜心,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小心謹慎地一刀一剪進行。」與大多數人一樣,剛開始學剪紙,田寶琪跟著老師,按照固定的套路,在基本功足夠紮實的基礎上才逐步做到紙上生花、遊刃有餘。

剪紙藝術在中華大地上分為不同的風格特點和派系,每個派別都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不讀書、不了解歷史,不知道內在的聯繫,學習剪紙只能是蜻蜓點水、一知半解。」在田寶琪家中,有1萬多本藏書,其中剪紙類的占了很大部分,對於每個流派的歷史、風格特徵他都了如指掌。

「北方的剪紙比較粗獷豪放、質樸生動,南方的剪紙以精緻為美,講究玲瓏剔透、細膩寫實,比如在揚州剪紙與民間刺繡就有更大關聯,刺繡也是先畫出底樣,剪成紙型,再粘貼在面料上進行刺繡。刺繡又叫繡花,以前揚州人一直稱剪紙藝人為『剪花樣子的』就是從這裡來的。」

田寶琪的剪紙是典型的海派風格,融合南北各派剪紙文化的優點,將傳統的剪紙藝術融合中國畫、版畫、纂刻等視覺效果,體現出了類似傳統工筆畫的藝術特色。

二陸草堂、平復帖、十鹿九回頭、照壁、唐經幢這些富有松江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都成為了田寶琪創作的主題,剪刻方法採取鏤空形式,線條千刻不落、萬剪不斷,將滄桑歷史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碰撞,使作品具備了鮮明的風格和獨特的魅力,用剪紙勾起人們的集體記憶,提醒大家尊重歷史、保護文化。

文字:牛立超

圖片:岳誠

編輯:秦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mBQEXEBrZ4kL1ViYrBS.html










消失的東外街

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