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城市流量新密碼

2024-01-18     驪歌聲聲慢

原標題:解讀城市流量新密碼

2023翩然而去,2024如期接班。開年的第一個月,東北的哈爾濱和南方的上海火了,前者在冰雪世界裡展現了它的當下,後者在熱播電視劇《繁花》里呈現了它的過往。從中我們可以解讀城市流量新密碼。

潑天的富貴,終於輪到哈爾濱了。有「中國冷極」之稱的哈爾濱,天氣的溫度與旅遊的熱度成反比。哈爾濱火了,和別處火得還不太一樣,其他城市一火擁有的是「人生必去」、「火熱生活」、「鬆弛感」等標籤,而哈爾濱擁有了一個更親切的稱呼——「爾濱」。這一稱呼和哈爾濱文旅「我姓哈,喝啊哈」這一魔性的自我介紹一樣,帶著東北人特有的幽默。

在以流量為王的社交媒體時代,東北各座城市長期以來都是「梗王」存在,東北人更是人均語言藝術家的存在。只是其中之一的哈爾濱,是如何突圍而出,接住了這潑天富貴的呢?《地道風物》雜誌從天氣地理的角度作分析,認為哈爾濱是全世界同緯度最冷城市,這樣的寒冷,不僅讓整個城市可以數月被銀裝素裹所包圍,作為一個天然大冷庫,更是可以讓冰雕雪雕得以長久保存,這就是溫度的硬實力。哈爾濱極端的冷,使得企鵝、馴鹿,還有松花江上的「網紅」北極狐等一眾極地動物不會「水土不服」;同時對人而言,完全處在可以靠裝備抵禦的忍受範圍之內。基於這樣的自然稟賦,哈爾濱圍繞著「冰」和「雪」整出了更多的花活,「冰雪大世界」打造出了堪稱豪華版《權力的遊戲》的北境王國,張廣才嶺被打造成「世界級黃金滑雪帶」……

《新周刊》雜誌則從城市人文及城市性格的角度做了分析。哈爾濱有足夠的人文底氣:這裡有中國的第一所音樂學院、第一支交響樂團,有舉辦最早、規模最大的音樂節,這裡是亞洲唯一被聯合國承認的「音樂之都」。87萬塊麵包石鋪成中國的第一條步行街,古希臘式、哥德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建築鱗次櫛比,如同異域建築博覽會。同時,哈爾濱足夠有趣:雖然嘴上調侃「南方小土豆」,但哈爾濱總是能及時滿足南方遊客,用走心細緻的細節給出足夠的尊重。讓本地人直呼「活久見」的場面,在這個冬天層層迭出——給豆腐腦放糖,給凍梨細緻擺盤、給蘿蔔切片、給鐵鍋燉整得更淡。為了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麋鹿、雪狐、東北虎都必須「營業」。而將「真國寶」鄂倫春族人和鄂溫克族從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裡請出來,牽著馴鹿巡遊,那更稱得上是「半個世紀一遇」的誠意。文章認為,在社交媒體時代下的出行,出片、出梗才是第一要義,不僅具備有料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足夠走心、真誠還玩得起的哈爾濱,當然配得上流量。

今年開年的第一齣大戲,非王家衛導演的電視劇《繁花》莫屬,超高的口碑、收視率和討論度,使得它稱得上是2024年開年的文化現象——它的影響力已由線上的觀看和討論,延展到線下的探索與追溯。《繁花》原著的熱賣,多個電商售罄,上海文旅又熱起來了,街頭出現許多「考古」《繁花》的人。

劇版《繁花》改編自金宇澄同名小說。如果說,小說寫的是「四個男人,兩個時代,眾多繁花」,那麼劇版《繁花》則在刪掉小毛和滬生兩個原著角色後,調動時空和視聽的筆法,重寫了阿寶和玲子、汪小姐、李李、爺叔及眾人的故事,繁花似錦的人情世態、「現代都市生活的夾層與褶皺」,隨劇情的展開一一浮現。王家衛導演最終試圖表達的,「表面是飲食男女,裡面是山河歲月,時代變遷」。

《三聯生活周刊》認為劇版《繁花》高度還原了上海的時代質感。從音樂上看,王家衛的作品裡,一座城市就會有符合這個城市的音樂,一個時代,自然也有它音樂的記憶。他認為「音樂不僅是氣氛營造的需要,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繁花》也不例外,加入了許多那個時代常用的音樂,所選的歌幾乎涵蓋了兩岸三地,也正是那個時代的側寫;從場景上看,劇版《繁花》涉及至真園、夜東京、黃河路、外灘27號等上海有名的地點、建築,它們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流動,是用「不響」映照著上海的「響」;從道具上看,充滿上海味道的海派物什,細膩鋪排精緻的質地,一如張愛玲在《童言無忌》中寫到的:「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的一種袖珍戲劇。」劇版《繁花》遙承這種文學精神,在故事的角落與細微處,體現「細節比情節更重要,用細節推動故事」,由故事繁衍出市民傳統中的世俗、瑣碎與恆常;從時代感看,《繁花》作為一部時代劇,它著實緊扣了90年代的許多主題,比如,股票市場、外貿生意、體制與下海經商,等等。這個時代,讓上海這個城市有了無限的可能,也成就了它的「繁花盛世」。文章說,王家衛用他的方式激活了「一部上海市民的心靈史」和90年代上海的芸芸眾生相。

編輯:鄭文豐

編審:湯欣健

簽發:肖 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fd1324158a49db25225e8f51dd9a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