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嘉蔭,夏日裡避暑納涼的好地方,靜享人生美好時光

2019-07-16     韓加君文影

每到炎炎夏季,人們總會把目光投向黑龍江,投向林都伊春下轄的邊城嘉蔭縣,那裡22度的夏天,涼爽清麗,給人寧靜舒暢。於是人們打點行裝,向著綠色連綿的嘉蔭奔行,黑土地上飄香的瓜果,黑龍江里跳躍的「三花五羅」魚,以其特有的魅力,迎接著五湖四海遊人的紛至沓來。

這是一次綠色的旅行。從伊春到嘉蔭,一路綠色相伴,映入眼帘的是紅松,是亭亭白樺,不時,林中的布穀鳥兒歡唱,一聲聲「布穀、布穀」的歡叫讓人心折更讓人沉醉。這是真正的原生態美麗,黑土地以它的豪放博大,承載著無邊的新綠,創造著夏日盛大的綠色嘉年華。夏季人們到嘉蔭,就是追逐綠色,追逐涼爽,在綠色和涼爽中放鬆心情,頤養生命。

邊城嘉蔭美如冠玉,她位於黑龍江中游右岸,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黑龍江在她的身邊深情東去,滔滔江水給了嘉蔭大地靈秀和茁壯,讓這片秀美的國土融入自然,新美如畫。

嘉蔭歷史悠久。據陪同我們的縣旅遊局的同志介紹,戰國至西漢期間,嘉蔭境內就有人類居住,隋唐、遼金時期為女真居住地。明朝開始在境內各滿族部落設「衛」和「所」,17世紀後主要為鄂倫春遊獵之地。清初,嘉蔭地面歸黑龍江將軍管轄,光緒三十二年為興東道管轄。民國元年烏雲、佛山地面為蘿北縣轄地,1916年設烏雲設治局,隸屬黑河道尹公署,1927年劈烏雲、蘿北二縣局設佛山設治局,兩年後烏雲、佛山設治局同時升為三等縣,隸屬黑河市政籌備處,東北淪陷時期隸屬黑河省、三江省管轄。1945年烏雲、佛山兩縣先後光復,1947年成立佛山縣工委和佛山縣人民政府,撤消烏雲縣建置,先後隸屬合江省、松江省管轄,1952年劃歸黑龍江省黑河地區。因佛山縣與廣東省佛山市重名,於是取境內大河流嘉蔭河之名,1955年更名嘉蔭縣。1970年劃屬伊春市至今。

從嘉蔭這些歷史沿革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重要的史實,這就是無論隸屬關係如何變化,嘉蔭依然聳立在黑龍江畔,守望著大江東去,守望著祖國美麗富饒的邊地。如今的嘉蔭縣,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文明縣城,全國特色旅遊景觀名鎮……

旅遊大巴停靠在嘉蔭縣綠色的森林邊,跳下車,我便一頭扎進了茂密的森林,尋著大江的氣息,我奔跑,雖然聽不到黑龍江的濤聲,也望不見黑龍江上往來的船隻,但我知道,浩蕩的黑龍江就在森林的那邊。

登上觀景塔,嘉蔭綠色的森林猶如林海蕩漾在我的眼前,黑龍江在綠色中從遠方飄忽而來,又向著遠方飄忽而去。我盡情地極目,搜尋著林海的蒼茫,凝望著江水義無反顧地東流,黑龍江在邊境線上流淌,及至天邊時,浩蕩的黑龍江與天際渾然一體,壯觀磅礴。

沒來伊春之前,我就知道嘉蔭縣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美麗,22度的夏日裡可謂美景連連。比如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比如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還有中俄界江黑龍江,太平島,永安東湖……

說起嘉蔭,嘉蔭人自豪無比,在他們的眼裡和心裡,自己的家鄉是靈韻嘉蔭,秀美龍鄉,活力邊城,宜居家園!在嘉蔭人讚美故鄉的親切鄉音中,我們登上了遊船暢遊黑龍江嘉蔭段,領略界江黑龍江的美景和它的豪放悠長。

黑龍江是亞洲著名的河流,也是我國重要河流之一。黑龍江在嘉蔭境內為中俄界河,其北起葛貢河口,南至嘉蔭河口。兩岸主要為平原,我方一側種植業較發達,俄羅斯一側則人煙稀少,景觀為樹木灌叢。沿主航線中國一側,分布著大小島嶼28個。嘉蔭的旅遊景觀多數也是在黑龍江沿線,其自然風光,加之城鎮、村莊、哨卡等人文景觀,組合成一道如詩如畫的風景線。

當船頭把波浪撞擊成白色的碎玉,雄偉浩蕩的黑龍江在我的視野漸漸地鋪開時,我才確信,真的踏上了沿著黑龍江尋夢歌唱的航程了。站在甲板上,目視著黑龍江這一片悠遠、深邃、古老而又年輕的藍色,我真正感受了雄奇、壯麗和不朽!黑龍江,你源遠流長,你每天都捧著邊疆人的艱辛和創造;每天都捧著祖國邊疆的朝陽和輝煌。黑龍江從肯特山脈和大興安嶺掙脫而出之後,連源頭母親的深情叮嚀也沒聽清,便再也沒有回頭,像一匹脫了韁的野馬,向下游奔行而來。嘉蔭這段黑龍江美麗如畫,放眼望去,水天一色,氣象萬千。江上風來,怡人爽心,遊人讚不絕口。

作為嘉蔭避暑游的一項重要內容,暢遊黑龍江對遊人來說充滿了誘惑。在江水的承載下,我們乘坐的遊船在寧靜的江面上犁開了一道水線,江面上久久碧波蕩漾。遊客們縱覽著黑龍江的景色,真是「蔥翠秀麗綠色疊,江水悠悠山水情。瑰麗絢爛黑龍江,大美嘉蔭傳佳音。」

嘉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蜚聲黑龍江。這裡曾經挖掘出了我國的第一具恐龍骨架,「神州第一龍」的出土,使得嘉蔭成為中國第一個恐龍故鄉。

距離黑龍江不遠處的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是人們暢遊嘉蔭的必去之地。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建於2001年12 月,保護區面積為38.44 平方公里,國家 4A 級景區。公園內包括世界恐龍園、恐龍谷、挖掘體驗館、中華龍塔、遊樂場等幾大部分。

這裡因埋藏有豐富的恐龍化石而蜚聲中外。目前為止,嘉蔭共發掘並組裝 13 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分別保存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地質博物館和我國各地質博物館內。近年,中外專家多次到嘉蔭實地考察、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嘉蔭 K/Pg 界線是世界上的第 95號點,也是中國唯一的標準點。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陸相 K/Pg 界線出露點有 105 個,證明嘉蔭有著取之不盡的地質資源,同時為解開恐龍滅絕之謎提供重要線索。

遊走在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這裡充滿了神奇,它是一座集科普、娛樂、觀光、休閒於一體,將自然科學和人文化景觀緊密結合的大型綜合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個園中館。這裡是中國第一具恐龍出土的地方,也是最後一批恐龍滅絕的地方,同時也是恐龍埋藏量最多的地方。

走出神州恐龍博物館,人們可以在園區內游弋,散布在園區里的恐龍雕塑掩映在綠樹和綠草中間,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和腳步。

嘉蔭美景看不夠,嘉蔭美食誘人味蕾。

到嘉蔭,熱情的嘉蔭人會用東北菜招待遠方的賓朋。嘉蔭的東北菜以燉、醬、烤為主要特點,粗線條的東北菜,不拘泥於細節,頗像粗線條的東北人。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大鵝燉酸菜、量大份足,若佐以醇厚的東北小燒酒,便有幾分豪氣從胃中升騰,充滿了邊疆的味道。

黑龍江給了嘉蔭豐富的水利資源,同時也饋贈給了這裡勤勞的人民以豐富的江魚資源,享譽龍江的「三花五羅」魚是嘉蔭人的最愛。

三花就是鯿花,鰲花和鯽花。五羅則是哲羅、法羅、雅羅、胡羅和銅羅。

鯿花學名長春鯿。長的有點象武昌魚。這魚不大,小者七、八兩,大者一、二斤。吃起來肥而不膩。因為鯿花雖然脂肪含量極其豐富,卻又不是長滿肥油,脂肪含在肌肉中。鰲花學名鱖魚,肉食性,有鱗魚類。黑龍江鱖魚因水質清澈甘冽,無污染,且冬季漫長,生長較為緩慢,肉質細白鮮嫩,味美適口,為漁人招待上賓之稀有魚類。鯽花學名花魚骨,又叫吉花、吉花勾。背部銀灰色,體側有褐色斑點,體扁呈梭形,肉味鮮美,燉食最佳。

哲羅是一種冷水性淡水食肉魚,世界稀有冷水魚種之一。瀕危等級:易危。習性兇猛,體型大,身長在1米以上,但曾經有發現長達4米,重達90公斤的個體。法羅學名三角魴,體形與鯿花有一像,但比鯿花寬。最大能長到十來斤。

和鯿花一樣,發羅的肉也富含脂肪,同樣宜煎宜燉,用法羅吊湯,味美鮮香,如做成酸辣口,是醒酒的好美食。剩下的三羅是雅羅、胡羅、銅羅,都是小不點。魚雖小,卻是水中珍品。肉嫩刺酥,醬燜、香酥、燉湯均佳。

另外,嘉蔭的木耳享譽國內,十分搶手。嘉蔭地處小興安嶺嶺腹地,山豐林茂,有著得天獨厚種植黑木耳的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前,嘉蔭黑木耳產品基本為天然野生產品,產量極低,80年代初至90年代後期為木椴栽培階段,年產量平均500噸左右。2000年以來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嘉蔭縣因勢利導,將袋栽黑木耳生產作為富民的支柱產業來抓,加大了對袋栽木耳產業的扶持力度,拉動了袋栽黑木耳產業迅猛發展。經過多年發展,嘉蔭縣黑木耳栽培數量猛增,黑木耳栽培已經成為嘉蔭縣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黑木耳產業的興起,影響和拉動了嘉蔭相關產業發展。嘉蔭縣木耳以肉厚、朵大、色澤好、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贏得了市場。「嘉蔭木耳」地理標識成了這裡的名片,「福地龍鄉」黑木耳品牌成功申報了綠色食品標識。

嘉蔭,夏日裡避暑納涼的好地方,在這江水蕩漾,瓜果飄香的地方,人們可以找回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態,靜享美好的人生時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saFGwBmyVoG_1ZbV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