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自然生態|中國的兩大隕石坑微專題:集中供冷

2023-11-09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課程資源•自然生態|中國的兩大隕石坑微專題:集中供冷

中國的兩大隕石坑

隕石坑是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它天體表面通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的凹坑。

01

中國境內第一個被證實的隕石撞擊坑——岫岩坑位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蘇子溝鎮古龍村。隕石坑處於低山丘陵當中,鄰近哨子河畔。從太空視角俯瞰整個坑形態呈碗狀,撞擊坑直徑1800米,坑深約為150米。

現有一個村民組64戶274人在此居住,在2009年成功驗證「岫岩坑」確為隕石撞擊所成,「岫岩坑」隨即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個被證實的隕石撞擊坑。

研究結果顯示,隕石撞擊事件發生在5萬年前。

隕石撞擊坑形成後,坑內積水形成了小湖泊,

並沉積了上百米厚的湖泊沉積物。大約在3.9萬年前,地勢較低的「岫岩坑」東部形成了缺口,積水流出並侵蝕山體,最後湖泊消失,演變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02

2019年在黑龍江省發現的形狀罕見的隕石坑——依蘭隕石坑,這是繼岫岩隕石坑之後,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

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境內,形態特徵奇特是一座月牙形環形山,直徑1850米,平均深度為150米。

隕石坑南部約弧長達2公里的坑緣明顯缺失,而弧長約3.8公里的坑緣其餘部分保存良好。該隕石坑形成的星球撞擊事件發生在約4.9萬年前,依蘭星球碰撞事件是地球近十萬年來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撞擊事件。

集中供冷

今年夏天,多地高溫持續,空調負荷不斷增加,為了應對高溫,全國多個城市開始探索「區域集中供冷」。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入伏後,廣州高溫預警持續,正值暑期客流高峰的廣州圖書館,每天要接待幾萬名讀者。為了保持涼爽,這裡的一百多個出風口從9時到21時持續運轉,這樣大量持續的供冷,並不是由一台台空調,而是由冷凍水管來完成。

    從冷站過來的兩條供給的冷水管,進來的溫度恆定在2℃左右,出水的溫度大概在7℃,整體溫差在4℃以上。買冷水費用比自建冷源要低很多,同時會節省大量用電。

    一進一出兩條水管,配合水泵就可以完成供冷,這些源源不斷輸送來的冷水,來自距離圖書館不到一公里的冷站。

    系統里的蓄冰池在夜間低谷電價的時候,蓄出來一定量的冰。白天用冷的時間,高溫水進來以後,把冰融掉,水溫降下去,再通過二次泵送到用戶側,去冷卻用戶的空調系統。「集中供冷」的運作機制類似於一個「水」做的「中央空調」,通過管道輸送冷氣,讓室內溫度恆定在26℃左右。

    集中供冷具有集約用地、高效節能、錯峰降容等特點,比較適合在城市CBD等商業樓宇高密度集中的區域推廣應用,緩解這些地區此前大量安裝空調帶來的熱島效應。未來能否推廣到居民用戶,有賴於技術帶來的成本持續降低。

    試題展示

    集中供冷是通過建立供冷站點和配送管線,將冷水或冷風傳送到建築物的系統工程。下圖為我國某地集中供冷工作原理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

    1.下列應用場景中,對集中供冷設備使用率最低的是( )

    A.醫院

    B.政府辦公樓

    C.學校

    D.商場

    2.與傳統空調製冷相比,集中供冷最突出的優勢是( )

    A.減少能源消耗

    B.室溫可控性強

    C.節省運營成本

    D.維修方便

    3.目前,集中供冷難大面積普及,其原因有( )

    技術不成熟 前期投資大 需要多個部門協調配合 需要一定的使用規模 高溫天氣持續時間短

    A.

    B.

    C.

    D.

    【答案】1.C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