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多來源於4個原因,附判斷標準和解決方法

2023-07-06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犯錯,多來源於4個原因,附判斷標準和解決方法

俗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

每當孩子犯錯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生氣,繼而發脾氣,從來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孩子會犯錯,只是任由內心暴躁的情緒引導自己去斥責或懲罰孩子。

可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並沒有就此改正,反而會變本加厲和父母對著干。

和孩子相處多了,我就時常會思考:

大人會犯錯,也會思考為什麼會犯錯並及時改正,那對於心智尚不健全的孩子來說,我們怎麼樣才能了解孩子犯錯背後的深沉原因,從癥結處進行修正?

最近,無意間在網上聽到了相關內容的課程後,才明白,99%的孩子之所以會犯錯都來源於4個原因。

今天我就將內容整理了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到有需要的家長。

原因一:尋求父母的關注,也許時機不對。

媽媽正在廚房做飯,正是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兒子卻在客廳不停地讓媽媽過去看一下。

剛開始,媽媽還能心平氣和地安撫孩子,讓他等一等,說自己現在手上很忙,可這些並不能讓孩子停下呼喊的聲音,反而還增加了呼叫的頻率。

慢慢地,媽媽就會變得很煩躁,忍不住對孩子大聲呵斥。

孩子會突然愣一下,有些會繼續呼喊,而有些孩子就會開始大哭大鬧。

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希望獲得父母關注的行為。

判斷標準為:

1、父母的感受。

一般情況下,這樣的行為會讓父母覺得很煩,有些生氣,但又會因為自己沒有陪伴或給予,而感到有一些內疚。

2、當孩子的行為被要求停止時,孩子會暫停,但不多久又繼續開始剛才的行為。

如果能達到以上兩個標準,家長就可以確認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獲得關注。

他的真實想法是,多看看我,讓我覺得自己是不錯的。

對於這種行為,家長的解決方法是,不管正在做什麼,試著讓孩子一起參與。

比如正在做飯時,可以讓孩子幫忙擇菜,拿一下東西,讓他就在自己身邊陪著,讓他時刻能看到自己。

這種方式不僅會增加陪伴感,也讓孩子能為幫到父母,而感到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成就感倍增。

原因二:強烈的勝負欲,試圖挑戰父母的權威。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孩子第2天還要上學,現在已經10點多了,可他依然還在看電視,父母已經在旁邊提醒了兩次,孩子依舊沒有任何改變。

不得已,你只能威脅地說,再給你5分鐘,如果你還不睡的話,我就對你不客氣了。

可這種方式並沒有如你想像中讓孩子立刻睡覺,他會繼續看電視,對你的話置若罔聞。

當你終於忍不住發脾氣時,孩子就會開始耍無賴,哭鬧,砸東西,最終兩個人的爭吵,就會演變成全家共同參與的戰爭。

這就是孩子想戰勝父母,挑戰父母權威的行為,判斷標準有二:

1、父母的感受。

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父母一般都會感到很生氣,被激怒,受到了威脅,甚至會有一種被擊敗,很無力的感覺。

2、孩子的行為也比較明顯。

不管對錯都和父母對著干,面對父母的威脅,不僅不退縮,反而還變本加厲,甚至出現言語頂撞。

別看孩子表現得像個小刺頭,其實他真正的內心想法是,我不要聽你的,讓我自己做決定。

對應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

家長要在平時設定界限和規定,並帶頭嚴格執行,讓孩子明白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這是家裡的鐵律,沒有人能夠違背。

同時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對一些特殊的事情,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讓他們能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這種信任和尊重,能讓孩子忘掉勝負欲,成長得更快。

原因三:不公平等負面情緒而引發的報復心理。

這一點在青春期的孩子上尤為明顯。

當他們感覺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愛,沒人疼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報復心理,暗示自己,我要讓你也感受一下我受到的傷害。

該行為的判斷標準也有兩個方面:

1、父母的感受。

大多數父母都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失望,難以置信,尤其是在很多事情上,當父母覺得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卻不被理解時,內心會異常地難受。

2、孩子會反擊,傷害他人和自己,損壞物品,以牙還牙。

比如當孩子想出去玩,你卻讓他在家裡做作業時,有些孩子會摔門,砸東西,甚至會當面撕毀他的作業本,這就是典型的報復性行為。

其實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卻是,我受傷了,請關心我,在乎一下我的感受。

對應的解決方法,家長一定要知道。

切記,不要立即懲罰孩子,他已經受傷了,如果再用斥責或其他嚴厲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受傷,不被理解,事情也難以控制。

合適的方法是,立刻停止針鋒相對,等孩子冷靜下來後,及時溝通引導,了解孩子的感受,對自己不恰當的行為,及時地道歉,增進彼此的感情。

原因四:不被肯定而導致自暴自棄。

比如當孩子說「我不會做」時,有些孩子也許是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或故意和父母對著干,但有些孩子,卻是真真實實的不會做。

生活當中有些孩子很努力,但不管是學習成績還是待人接物,都沒有明顯的進步,而他們的努力也會因為父母的一句「你怎麼這麼蠢,你怎麼這麼不努力」而被全票否定。

次數多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變得很消極,沒有信心,最後自暴自棄,隨波逐流。

這種行為的判斷標準為:

1、父母的感覺。

沮喪無助,甚至絕望,面對孩子的消極狀況,父母很想去幫助他,也想過各種方法,但孩子的表現卻讓你覺得無能為力,因為他完全不配合,提不起興趣。

2、孩子的行為表現。

面對父母的焦急和幫助,他沒有任何反應,也不會表現出任何不滿,就像一潭死水,毫無波瀾,甚至有時還會出現逃避的情況。

其實這時孩子的真實想法是,請不要放棄我,我還是有一些進步的。

對此家長的正確解決方法只有兩個字:鼓勵。

孩子嘴上沒說,但心裡卻很期待父母對自己的鼓勵和肯定,只有這樣,才會讓他們重獲自信,恢復學習的動力,變得積極。

萬物皆有因果,孩子的犯錯表面上看上去會讓人很生氣,但錯誤的背後都離不開渴望,關注挑戰權威,刻意報復自我放棄這4個原因。

雖然他們看上去是層層遞進的關係,但也有可能在一個孩子身上同時發生。

作為家長一定要仔細分辨孩子犯錯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拉近與孩子的關係,幫助他更快更好地成長。#記錄童願成真時刻#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