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糖炒山楂
「我覺得這不是什麼婚戀大作戰,這是挑戰人類極限。」
「老婆如果有一天你想放棄了就告訴我,我會同意的。」
躺在兩張單人床上,高峰和劉兆婷的手緊緊牽在一起,腿也在空中交纏,構成了一個「心形」,但思緒卻全在白天的泥潭大作戰上:他們雖然拿到了晉級名額,卻也是艱難逆襲,劉兆婷更是丟掉了鞋子、絲襪破掉,手和腿上都是傷痕。
「泥潭大作戰」,出自騰訊視頻和四川衛視聯合製作的預備夫妻競技挑戰真人秀《炙愛之戰》。它打破了市場對戀綜慢綜藝、唯美色調的濾鏡,以強競技模式拉開了對親密關係的全新觀察。10組准新人需要度過層層關卡取得成功,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結婚心愿:比如有人希望辦兩場婚禮,有人希望回饋父母的愛,也有人希望還清債務走向下一程。
戀綜、競技、備婚群體,多重元素也決定了節目追求的不能是純粹的競技刺激,而是如何為新的情感主體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情感表達和考驗:如果說浪漫小屋是適配少年男女的心動,對於備婚情侶來講,「泥潭」更意味著現實,婚姻不只有愛情的唯美,亦有接踵而至的現實難題和考驗。
而當10組截然不同的准新人參與遊戲,本身也讓兩性關係和婚戀議題有了更細密的現實觸點:離異帶孩子、姐弟戀已然是常見的婚配現象,他們會面臨怎樣的考驗;女主外男主內的非傳統家庭CP又將如何迎擊挑戰;拿著偶像劇劇本的「小可愛」CP,因為極強的占有欲讓錄製現場感慨連連……親密關係沒有模版,但貴在真實、熱烈和具有普世性。
透過《炙愛之戰》,或許我們真的可以期待:在劇集市場頻頻以「類型+」創新突圍後,「戀綜+競技」模式真的能夠帶給市場全新的可能。至少目前,《炙愛之戰》已經刷新了許多人的戀綜認知。
「婚紗」與「泥潭」,鵝廠爆改戀綜
是率先穿過泥潭到達終點,還是選擇陪伴愛人?
大多數男生選擇了先抵達終點拿到捧花、然後等待另一半,但現場卻狀況百出:就像最初鉚足了勁領先的姚豪很快力量耗盡,反而是女友徐壹喬在捧花區苦苦等待。選擇的戲劇性也是在此時發生。
當觀察團擔心姚豪的落後會喚醒徐壹喬「並不美好」的生活記憶時,後者想的卻是「回來的時候我應該和你一起」,而不只是站在前方為你加油。「我不會埋怨你,但希望你以後追上來追得快一點」,相比成功的喜悅,失意時可能更能窺見人之本性和雙方的情感基礎。
率先走向直通區的黃立,最終還是放棄了尋找珠子,為愛人(蔣佩)折返。在他看來,一個人到達的終點沒有任何意義,而自己所擔心的只有一點:「她能不能健康的到最後。」
這也是婚戀版泥潭大作戰和其他生存綜藝的最大區別,不止是單純的爽燃拼搏和單一標準的勝負,而是另外一種價值觀:無論是尊重比賽不辜負雙方的期待,還是追求對愛人的陪伴感,都是一種感動、一種愛。
這也是《炙愛之戰》的妙處:真正讓戀綜與競技融為一體,而不是簡單的「兩張皮」。整個競技賽制同樣與准新人群體高度關聯:貫穿遊戲始終的捧花元素、共同往返的遊戲規則,甚至是嘉賓們身著西裝、婚紗的入場儀式,皆是如此。
或許會有人質疑為何泥潭大作戰要穿著婚紗入場,徒增負擔?但在娛樂獨角獸看來,這正是節目的最動人之處:婚紗與泥潭,應該是愛情和婚姻的意象,前者是對愛情的唯美濾鏡和美好期待,後者則是現實,婚姻這座圍城,不能說遍地泥潭,但至少要有攜手共渡難關的勇氣。
泥潭象徵著高壓環境,它是對親密關係的最極致考驗,而人在高壓環境下最本能的選擇,則是備婚情侶們未來能否攜手並肩穿過生活的泥沼最直接的見證。就像觀察室嘉賓錢莊所說的,情侶長期幸福的因素,在於兩個人處理矛盾的方式。而泥潭裡的艱難行走和終點的淘汰賽制,便是那個放大矛盾的點。
同樣觸動娛樂獨角獸的一點,是節目沒有在高壓環境和競技模式帶來的爽感中淪陷,而是轉頭「慢了下來」。默契大拷問、生存大對決的遊戲,雖然主線仍是競技綜藝的淘汰與復活,但內核卻是對親密關係的更進一層探討。
看罷首期節目,只能說這些「生死命題」太懂時下年輕人的戀愛現實了:不但有「出門約會時男朋友的服裝搭配不好看,如何告訴他?」的瑣碎日常,關照到了如何回應女朋友「你到底有多愛我」的「小情緒」,還精準踩點情侶相處中的「高發雷點」,各種前任「復活」的問題讓現場呼聲連連。
當然婚姻作為「兩個家庭的事」,節目的拷問還輻射到了婆媳問題、對方父母叫錯前任名字等問題……這顯然是一次對兩性關係的全方位思考,無怪乎彈幕上表示「中槍」的大有人在。
所謂「最差答案」,則是對男女生思維模式、每組准新人交流方式、甚至是文化差異、性格差異的最直接呈現。就像面對「如果我死了」的問題,有人回答「風光辦一場,請喜歡的樂隊」;面對男友服裝搭配不滿意,直言「出門買一件再約會」……有時候她/他並不需要所有人的理解,另一半還在身後笑著看著就夠了,或是性格中的直接爽利、或是互懟互損的溝通方式,都好。
而這些才是婚姻生活的最真實模樣:可能會有驚心動魄,但更多的是細水長流的生活瑣碎,而支撐這些日常的便是親密關係中兩人的價值觀是否一致。它往往沒有統一的模版,而是兩個人都接受的交流方式、價值觀念,即可。
從泥潭到默契考驗,《炙愛之戰》壓縮了從情侶到攜手一生的夫妻關係的「最大考驗」和「最日常」。當然泥潭、默契考驗,只是他們所面臨的第一道難關。
「備婚期成分手高峰期」背後,戀綜如何關照准新人群體?
國產戀綜創新的一大通道,便是親密關係樣本的不斷豐富。這幾年來,從母胎單身、少男少女到半熟戀人、離異男女,都在成為婚戀綜藝的主體。這一次,《炙愛之戰》瞄準了備婚群體。
因為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他們往往是親密關係中極易被忽視的一群人。但更現實的一面卻是:因為處在情侶和婚姻的過渡階段,他們也接受著來自現實最無情的考驗,是以也就有了「備婚期成為分手高峰期」的社會學論證。知乎上「快要結婚了,分手是一種什麼體驗」的話題瀏覽量,更是突破千萬量級。
換言之,綜藝對備婚群體的關注,有其現實意義。但同樣的,特殊的情感階段決定了戀綜對這一群體的聚焦必須要有「力度」。不能只是撒糖工具,和對現實議題輕描淡寫的處理。
《炙愛之戰》是如何做的呢?首先是樣本的多樣性。在素人嘉賓的選擇上,節目覆蓋了更多職業和細分領域,10組准新人中不僅有志同道合的格鬥情侶、國標舞情侶、板網情侶、演員情侶,還有退役軍人、自媒體博主、奢侈品鑑定師等。
不止是職業,他們所代表的情感狀態和觀念亦是不同的。有黃立和蔣佩的24小時黏人情侶,覆蓋了對方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峰和劉兆婷不僅是姐弟戀,女方還離異帶小孩;姚豪和徐壹喬則是「不傳統」的女主外男主內,這也是女性越來越強大的新型家庭模樣。足夠現實、也足夠多元。
其次,是社會化標籤之後挖掘他們的「心愿」,這是對準新人面貌更具象的描摹。比如陳柳明希望能夠辦兩場婚禮,一場是在國外與最親密的朋友舉辦盛大的派對,另一場則是在上海舉辦傳統婚禮。——這可能也是許多女孩關於婚禮的想像,只是更多時候為現實妥協。
再次,競技考驗和默契考驗看似是群像大作戰,但從中卻可以看到每組准新人的相處模式、價值碰撞。
姚豪和徐壹喬的「非傳統」相處模式,不僅是泥潭中女方的領先和等待,還有面對「男友失聯一周」問題時的爽利;被現場嘉賓和觀察室嘉賓暱稱為「小可愛」的蔣佩和黃立,因對對方的超強占有欲而頻頻被列入「最差答案」,雖然可能不被其他人所理解,卻是兩人樂在其中的濃烈感情。
經典的婆媳和家庭問題,也引發了現場准新人的價值觀碰撞。雖然接連被選為「最差答案」,但陳柳明面對婆媳爭吵的觀點卻收穫了現場許多人的認可:彼此與對方父母產生的矛盾,另一個人要扮演「調和劑」的作用,「使個眼色,找補一下」。這也是她與另一半顧元希達成的一致。
最後則是觀察室嘉賓視角,一方面,他們以旁觀者的視角、結合既往閱歷經驗進行解讀,提供專業分析。這是對準新人群像的有效補充。比如相比現場嘉賓對蔣佩和黃立的「不理解」,觀察室嘉賓看到的卻是親密關係相處中的公平、不雙標,這同樣是維持親密關係穩定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他們又扮演著觀眾的嘴替,讓觀眾更容易在其中完成一部分的自我投射。面對公韻嵐「牽著手手」的撒嬌,張立鵬給出了「我看就沒有這個必要了」的直男回答,也引發了觀察室嘉賓對於「面對另一半撒嬌如何回應」的討論。每個人撒嬌的方式不同,能接受的回應也不同,歸根結底是兩個人的「獨特平衡」。
雖然這些只是准新人相處模式、價值碰撞中的冰山一角,但層層遞進中其實已經拉開了一張多切口、多錨點的准新人群像圖。當然婚姻這道命題,本身就足夠複雜,需要每個人慢慢去感受去體悟,節目的他們和螢屏外的觀眾皆如此。
《炙愛之戰》的「可能性」影響力
從《心動的信號》到《半熟戀人》,騰訊視頻不斷夯實戀綜布局,也持續推高著國產戀綜的天花板。如今《炙愛之戰》推出,在節目模式和嘉賓群體上雙重拓寬思路,雖然只播出了一期,但我們已經可以放心大膽地說:鵝廠戀綜再下一城。
但我們想要討論的還不只這些。更多的,是這檔節目帶來的可能性影響力:
其一,它的出現,能否打破市場對戀綜同質化嚴重、嘉賓塌房等的刻板印象?雖說市場對戀綜的追捧,早已不止於嗑糖,但甜蜜戀愛的「代償體驗」仍然不可或缺。在《炙愛之戰》中,真情侶的糖,放心大膽的嗑。畢竟誰能不在黃立果斷放棄返回尋找愛人的步履中紅了眼眶,又有誰不羨慕雖然小七歲但仍然堅定「我會照顧好她」的高峰和劉兆婷?
至於同質化問題,《炙愛之戰》不僅帶來了節目模式和嘉賓群體上的創新,對時下愛情議題的精準捕捉、對時代情緒的洞察和關照,都決定了這會是一檔更有力度也更具深度的直面婚姻情感真實的節目。素人嘉賓在泥潭中摸爬滾打不作秀的真實,也是戀綜走向真實性的最有力說明。
更有趣的,這是一份充滿未知的情感答卷,除了第一期的泥潭大作戰和默契考驗,我們完全不知道走出「戀綜「小屋的他們還將接受怎樣的硬核考驗和情感命題。一如婚姻的模樣,充滿未知,唯相互扶持著向前。
其二,它極大可能的豐富了戀綜的受眾群和用戶基本盤,這應該是一個「做大蛋糕」的過程。有數據顯示,《心動的信號》和《半熟戀人》的女性用戶占比超過80%,但是對於《炙愛之戰》,我們或許可以更大膽一些。
不只是泥潭大作戰這樣的硬核競技項目,節目在嘉賓選擇上也更加「硬核」。素人嘉賓層面,打破了以往顏值、學歷、精英職業的窠臼,集結了職業運動員、退役軍人、職業舞者等,他們本身就代表著力量、能量。觀察室嘉賓同樣聚集了許昕、程靖淇這樣的專業運動員。
而這往往意味著對男性用戶的超強吸引力。畢竟百度數據顯示,同為騰訊視頻的硬核體能綜藝《我可以47》,男性用戶占比達到73.03%。
除此之外,備婚群體將情感命題從愛情的烏托邦,拉到了兩個家庭甚至更廣泛的婚姻話題中,也決定了節目將自然而然覆蓋更多維度的年齡層。至少目前,其延展話題已經包括了婆媳關係、離異人士再婚中的孩子如何看待等。
最後,立足綜藝市場,《炙愛之戰》中」戀綜+競技「模式的跑通,不只是打破了市場上競技綜藝和慢綜藝的壁壘,為「戀綜+「提供了思路,甚至可以普遍適用於多種類型綜藝的創新突圍。當格局打開、思路打開,「類型+」或許會帶給綜藝市場更多可能。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內容都要一股腦湧向「類型+」,為不同的故事主體尋找最合適的綜藝模式和綜藝表達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騰訊視頻綜藝始終堅持的,就像《心動的信號》《半熟戀人》,都在多季打磨中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模式和製作方法。
未來,期待著《炙愛之戰》,能夠一點點驗證我們的猜想,為市場留下足夠多的驚喜。畢竟市場期待一檔這樣的節目已經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