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 宇
編輯|楊博丞
來源|氫消費出品(ID:HQingXiaoFei)
2023年已近尾聲,周黑鴨或仍然無法止住總營收和凈利潤繼續下滑的尷尬局面。
在2023年上半年,周黑鴨實現總營收14.15億元,同比增長19.8%;實現凈利潤1.02億元,同比暴增453.6%。
作為對比,周黑鴨在2022年的總營收為23.4億元,同比下降18.3%;凈利潤為2528.3萬元,同比暴跌92.6%。相較於2022年,周黑鴨的業績似乎已經雨過天晴,但還是無法掩蓋周黑鴨一直走下坡路的事實。
儘管數據頗為亮眼,但與業績慘澹的2022年對比,周黑鴨的毛利率已由54.9%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52.5%。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在2019年至2020年,其毛利率分別為56.54%、55.47%和57.78%。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至2019年,周黑鴨每年的凈利潤均在4億元以上,甚至在2017年站上了7.6億元的高點。從2017年開始,周黑鴨的表現一年不如一年,雖然在2023年上半年的凈利潤達到了1.02億元,但周黑鴨還遠遠算不上翻身,頂多只能算自救實現了初步勝利,2023年,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或將進一步困擾著周黑鴨。
高客單價帶不來競爭優勢
擺在周黑鴨面前的挑戰有很多,最值得重視的是,周黑鴨高端化策略已經失效。
同樣在2023年上半年,紫燕百味雞的總營收為17.43億元,同比增長6.48%;凈利潤為1.8億元,同比增長55.11%,而絕味鴨脖的總營收為37億元,同比增長10.91%;歸母凈利潤為2.42億元,同比增長145.55%。相比之下,無論是總營收、凈利潤還是同比增速,周黑鴨均不如前兩者。
周黑鴨處於落後局面,一大原因在於其相對高昂的客單價,導致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普遍不足。
從2017年以來,周黑鴨的客單價均維持在60元以上,2021年雖然有所減少,降至了57.8元,但依然比絕味鴨脖和煌上煌的30元左右高出不少。到了2023年上半年,周黑鴨的客單價不僅沒有進一步下降,反而再次回升至60元以上,達到了62.1元。
將時間線拉長更能感受到周黑鴨的漲價幅度。根據中銀國際研究數據顯示,2012年周黑鴨鴨脖銷售單價為每斤45元,而如今鎖鮮裝鴨脖每斤60元左右,高鐵站、機場等交通樞紐門店價格還會更高,但上浮空間不同。
不容忽視的是,在消費低迷的趨勢之下,消費者很難為客單價超過60元的周黑鴨買單,並且周黑鴨並不具備唯一性,客單價上漲的另一面,也導致消費者轉向了周黑鴨的「平替」。
伴隨客單價上漲而來的是,周黑鴨的業績也一言難盡,2018年至2020年,周黑鴨的總營收分別為32.12億、31.86億和21.8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40億元、4.07億元和1.51億元。
2021年,周黑鴨短暫實現總營收與凈利潤雙雙大幅增長,錄得28.70億元的總營收與3.42億元的凈利潤,但好景不長,周黑鴨的業績又陷入「失速」,2022年,周黑鴨的總營收和凈利潤雙雙大幅下滑。
保持高客單價,背離消費趨勢,導致周黑鴨的業績增長難以為繼,與此同時,滷味賽道熱度越來越高,各路資本也紛紛押注投資,通過更為親民的客單價對周黑鴨形成了圍剿之勢。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以來,包括王小鹵、麻爪爪、盛香亭、熱鹵食光、饞匪、鹵大媽等10餘個滷味新品牌,接連完成一輪或多輪融資,包括紅杉資本、騰訊投資、今日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紛紛湧進滷味賽道。
事實上,周黑鴨不僅要面對滷味新品牌及其背後投資機構的競爭,同時還要面對紮根在不同地方的地域性滷味品牌(單體私營小店、地方連鎖滷味品牌)的競爭,比如川渝地區的廖記棒棒雞、降龍爪爪,上海區域的久久丫,蟄伏東北地區的辣小鴨等等。這些地域性滷味品牌深耕本地市場多年,對當地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了如指掌,即便是頭部滷味品牌短期內也難以取代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整體而言,滷味新品牌的出現,分流了周黑鴨的消費群體,也加劇了滷味市場的競爭,客單價偏高的周黑鴨不再是消費者的首選。周黑鴨憑藉高端化定位躋身滷味巨頭之列,一定程度上是時代紅利使然,如今在滷味市場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留給周黑鴨的路只有兩條:改變高端化定位或者通過各種「故事」繼續維持高客單價,但從近幾年的業績來看,後者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押注門店拓展有用嗎?
業績承壓之下,周黑鴨將目光瞄向了門店拓展。
2019年11月,周黑鴨正式對外宣布開啟特許經營模式,到了2020年6月,周黑鴨再次宣布開放單店特許經營模式。
與此同時,周黑鴨特許經營門店收入已經從2020的1.40億元上升至2022年的6.33億元。2023年上半年,特許經營門店收入為4.0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也從2020年的6.4%增長至28.9%。
值得一提的是,特許經營門店雖然提供了市場份額,但是實際上壓縮了利潤空間,盈利能力遠不如自營門店。
2023年上半年,周黑鴨的自營門店與特許經營門店分別貢獻7.5億元和4.1億元的營收,而自營門店與特許經營門店數量分別為1542家和2164家,根據上述數據計算,2023年上半年,周黑鴨自營門店單店收入為48.71萬元,特許經營門店單店收入為18.87萬元。相比之下,兩者的收入差異十分明顯,可見特許經營門店並未成為「頂樑柱」。
圖源:周黑鴨財報
儘管如此,周黑鴨依舊決心加碼門店的拓展。根據周黑鴨的規劃,到2023年,預計全國範圍內的直營門店和特許經營門店數量將達到4500家左右,並在未來五年實現「百城、千縣、萬店」的目標。但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周黑鴨門店總數達3706家,新增門店546家,若要完成目標,2023年下半年需加快拓店800家,以周黑鴨目前的門店拓展速度而言,顯然與目標有著不小的距離。
結合近年的財報,不難發現周黑鴨開店越來越多,但賺錢卻原來越難,比如2021年周黑鴨門店總數為2781家,包括自營門店1246家和特許經營門店1535家,但2023年上半年周黑鴨的總營收幾乎與2021年時持平,但凈利潤卻僅為2021年時的一半。
儘管周黑鴨瘋狂拓展門店,但其門店數量仍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紫燕百味雞在2022年年底,就已經擁有5695家門店,而絕味鴨脖的門店數甚至達到了15076家,是周黑鴨的4倍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周黑鴨在快速拓店進程中還有不少挑戰,比如成本支出較大,包括對加盟商的開店獎勵以及加大補貼力度等,再比如對周黑鴨的產能、供應鏈優化、獲客和留存能力、對抗地方性小品牌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可見,如何挖掘特許經營門店的潛力,已經成為周黑鴨的重要課題。
周黑鴨難尋第二增長曲線
拓寬產品品類,成為周黑鴨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和改變產品同質化局面的必經之路。2023年以來,小龍蝦成為周黑鴨追求的新發力點。
圖源:周黑鴨微博
周黑鴨與小龍蝦在2017年結緣。當時,周黑鴨搭乘小龍蝦的「東風」,投資10億元在湖北潛江建設「聚一蝦」小龍蝦項目,占地450畝,用於生產周黑鴨滷蝦。
2023年上半年,周黑鴨新品類蝦球系列銷售額超1.2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8.5%左右。周黑鴨CEO張宇晨此前曾表示,國內休閒滷製品市場規模大約是1000億元,而小龍蝦市場超過4000億元,並且還沒有全國性的領軍品牌,「『大池塘』里沒有『大魚』,我認為這裡創新的空間足夠大」。
不過,蝦球系列能不能成為第二增長曲線還很難說,與此同時,絕味鴨脖和煌上煌等也在分食小龍蝦生意,以絕味鴨脖為例,其曾推出「蝦粒wow」龍蝦桶、地域限定款黑鴨油燜蝦球等小龍蝦產品,甚至與《甄嬛傳》聯名,大力推廣「紅寶石蝦球」套餐等等。
此外,作為季節性非常強的產品品類,小龍蝦的成本浮動較大。小龍蝦在每年三月至四月及七月到八月份為兩個銷售旺季,當季原料要價比平常高出不少,同時小龍蝦對環境要求又比較高,一旦出現極端天氣就會大面積減產。這意味著,如果周黑鴨要持續加碼小龍蝦品類,勢必要加強供應鏈能力。
儘管周黑鴨已經建立了產業鏈基礎,但未來如何攻克技術壁壘、打破季節限制,實現小龍蝦穩定供貨,還需要面臨不少考驗。此外,滷製小龍蝦的挑戰不只存在於原料供應,在口味上形成差異仍舊困難,這對周黑鴨在小龍蝦口味研發、鎖鮮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見,如何匹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如何應對同質化,以及如何挖掘第二增長曲線,都是周黑鴨急需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