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要告別地上河了嗎?

2023-12-08     河南都市頻道

原標題:黃河要告別地上河了嗎?

黃河

近日,網上掀起了#黃河要告別地上河了嗎#的話題討論。據了解,自2002年以來,黃河已連續22年實施調水調沙,累計輸沙入海32.5億噸

有網友分析:「照這個趨勢下去,有望降低河床,提高下游深度,一舉解決黃河地上懸河的問題。困擾中國曆朝歷代上千年的黃河水患問題很可能會得到根治。」

也有很多網友問到,什麼是地上河?

地上河是一個概念,而不特指某條河流,當河床海拔高度高於該段河流流經地區的兩岸地面海拔高度,就被叫做地上河,又稱懸河。由於水往低處流、水流方向全靠兩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約束。

圖源:三聯生活周刊-黃河改道圖 製圖:王小菲

黃河下游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地上河。黃河自古以來「善淤、善決、善徙」。黃河下游由於決口,主流遷徙,並在較長時期內放棄舊道,改走新道史料記載,黃河共有六次大改道今天跟隨河大衛,一起走進黃河下游的改道史。

頭次自然改道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黃河基本呈漫流。後來由於人口逐漸增多,再加上黃河在整個華北平原的腹心地帶,於是在人們對土地的需求之下,開始修堤,將黃河固定下來了。

這個過程就叫做第一次改道,或者說有了一個固定的河道。

這個固定河道指的是黃河下游地段,主要流經今天的河南和山東境內。通過人們的築堤所保持下來的這條河道要比今天的黃河更偏北一些,也就是說最後它的入海口是和今天的海河基本上是互相吻合的。

但是黃河在這個河道上固定下來之後,又有過多次的泛濫,並在下游地區形成了兩個分支。從戰國到漢代,黃河在大多數時間保持了這樣一種流向,主要流經今天的河北省境內,以海河河道為主,然後注入到渤海灣。

貳壹

第二次改道

沾了祖墳的光

第二次改道大概在西漢末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王朝——新朝,一般我們把它叫做新莽政權。

新莽時期,河水肆意泛濫半個多世紀,這與當時的執政者王莽直接相關。王氏祖墳位於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河決東流,正好避免被淹之難。若填堵南岸決口,那麼下一次大河決口就會沖向北岸大堤,王家祖墳正在北流之路上。

中國古人認為「事死如事生」,祖墳被淹不僅祖宗不舒服,也會因此而殃及後人,這樣的結果是王莽不想看到的,也就不主張堵塞決口。

王莽政權結束了,然後東漢政權建立。在初期階段,劉秀也沒有時間治理黃河,到了東漢的第二個皇帝——漢明帝,也就是公元69年的時候,開始治理黃河。

這次是一個叫作王景的水利工程師,主持治理的黃河,堵住了這個決口,然後引導黃河向下游流,形成新的河道。

這個河道的走向與今天黃河下游的河道有一點偏差,但是最後注入到海洋的入口處和今天十分相近,就是在今天山東省墾利縣附近入海的。這次黃河的治理是非常成功的,整個黃河大概在八百年左右保持了一個相對的穩定。這個相對穩定是說大的泛濫改道不多,小的決口也有。

故後人也將這八百年視作黃河「安流」期。

第三次改道

北流和東流之爭

到了公元1048年,北宋仁宗慶曆年間出現了第三次改道。

這次改道,決口地點也是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的濮陽一帶,這個地方是歷史上黃河決口次數最多的一個地帶。

這次決口使黃河分成兩條支流,一條支流向北,又走到了海河一線;另外一條支流向南,又從山東一線入口。這兩條支流有人把它們叫作黃河的北流和東流。

黃河的北流和東流,在北宋歷史上就變成了一件很熱鬧的事情。北宋的首都開封城,距離黃河的決口地點並不十分遠,黃河決口之後,朝廷一片混亂。有人就說了必須堵住兩條河道中的一條,然後讓黃河沿著另外一條河道進行流動。

於是朝廷裡面就形成了兩大派別,一個叫北流派,一個叫做東流派

東流派強調若「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為契丹之利」。這是說,契丹人可順黃河而下,直抵開封。

東流一派強調國防與漕運,北流一派則注重地形與水勢,這派提出「東流高仰,北流順下」,即東流一帶黃河行經多年,早已淤高,而北流一線卻有低洼之處保障河水通行,依水往低處流之常理,北流更近水情,況且「塘濼有限遼之名,無御遼之實」。

而皇帝無法判斷究竟是實行哪一派的主張好,於是政治上的糾紛影響到了治河。東流、北流與北宋王朝的歷史相伴而存。黃河在兩條河道並存的情況下,改道和泛濫又時時發生,北宋時期真是內憂外患。

第四次改道

軍事造成的人為改道

黃河下游第四次重大改道發生在 1128 年,這時中國南北方已經分屬於兩個政權,女真人在北方建立了金國,南方則延續趙宋政權,為後人稱為南宋。正是因為南北兩個政權的對峙,這一年黃河決口的原因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南宋政權為了阻擋金人南下,在今滑縣西南李固渡,人為扒開大堤,「以水當兵」。這一次黃河不再經行以往的河道,河水向東南流入泗水,再由泗水奪淮入海,從此開啟了黃河奪淮的歷程。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自行的決口和泛濫又不斷地發生。首先,黃河的一部分水流是從淮河的一條支流——泗水,注入到淮河的。有人進行過這樣一種測量,大概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河水是從泗水注入到淮河的;另外的百分之六十是在下一次決口之後,又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最後也是由泗水注入的,但是沿途所經行的路程是和前者有所不同的。此後,又有第三次決口,有一部分水流雖然也遵循著由泗水入淮,但是在附近又形成了一條小的支流。在第四次改道之中,可以說黃河下游地段形成一種並行的路徑。

第五次改道

軍事戰爭人為改道

黃河下游第五次重大改道出現在元代至清中期,這幾百年內是黃河下遊河道最紊亂的時期,儘管總體流向也是奪淮,但黃河侵奪範圍遠遠超過第四次重大改道。河水從泗水流域向西擴展至潁水一帶,幾乎淮河北岸所有支流都成為黃河流路。

黃河下游第五次改道也是人為決口。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 年)已是金王朝晚期,在蒙古軍隊的壓力下,哀宗皇帝從北京一路南下逃至開封,又從開封逃至歸德(今商丘)。

面對蒙古人兵臨城下,金人曾計劃在鳳池口扒開黃河大堤,擋住蒙古軍隊,但派出去的人無一衝出重圍,計劃未能實現。

城外的蒙古人同樣知道了這一信息,他們想利用河水淹沒歸德,不戰而勝,於是毫不猶豫地挖開鳳池口 ,卻沒想到歸德城牆高,河水南下,繞城而去。水淹歸德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保護了這座城市,進而延緩了金朝的滅亡。

蒙古人決河之舉的目的沒達到,卻導致了黃河第五次重大改道。

黃河第五次重大改道,河水奪泗、奪渦、奪潁,最後入淮,黃河將足跡推向黃淮平原的西緣,至豫西山地而止。元代,黃河下游長期經汴、渦、潁三支分流,並以汴道為正流。

元至正十一年(1351 年),在賈魯主持下開展了治河工程。

賈魯主張「疏塞並舉」,挽河東南由泗入淮。根據這一主張,堵塞其他河口的同時,一條自徐州入泗水,循泗水入淮的河道形成,這條河道也被稱為賈魯河。

賈魯河的治理尚可說成功,不但短暫結束了數條河道併流的局面,且根據水情設計了功能不同的堤埽。賈魯河建成不久,元末起義爆發,朝廷無力顧及河道,新的決口泛濫再次發生。

第六次改道

結束了黃河奪淮的歷史

咸豐五年(1855 年)蘭考銅瓦廂決口被認為是第六次大改道,直至一百餘年後的今天,黃河由大清河入海,是仍回歸東流偏北期。

清末至民國先有20年(1855年—1874年)在山東西南部多道漫流,後大清河故道段又有大量決溢。至1938年,抗日戰爭時,國民黨政府在河南省鄭州花園口炸開黃河堤,黃河向東南流入淮河,到1947年,花園口堵口,黃河才復歸故道,即今經山東省墾利縣入海的河道。

黃河要告別地上河了嗎?

據光明網報道,連續22年調水調沙,黃河累計輸沙入海32.5億噸,下遊河道平均下切3.1米,「懸河」態勢得到初步遏制。

圖源:知乎幽城酒客

2022年初,三門峽水庫也迎來治沙新氣象,由中國研製的浚河007號,長度45米,寬8.2米,平均每小時的抽沙流量達到4,500立方米,每月能清除40萬立方米的泥沙,抽取的泥沙可以填平周圍的礦坑,改良土地新增耕地。

而在中上游,另一個偉大的項目三北防護林,正在減少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則是提升上游水源含氧量能力。下游排沙,中部固沙,上游增水。

也許,在未來,真的可能像網友說的那樣,困擾中國曆朝歷代上千年的黃河水患問題很可能會得到根治。黃河或許真可以告別地上河了!

綜合自:河南省水利廳水利學會、三維地圖看世界、 乾元國學、 文史宴、網絡。

來源:河南衛視

編輯:趙婕妤

主編:韓曉丹

主管:馬曉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b373aee0785b84215afa2655bd7d6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