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直面意識難題:如何度量機器的智能?

2024-10-17     文匯報

《類人意識與類人智能》

蔡恆進 蔡天琪 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人工智慧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慧會威脅人類生存的擔憂。機器能產生意識嗎?如何度量機器的智能?作者直面人工智慧研究乃至眾多前沿科學研究都繞不過去的關鍵課題——意識難題,追溯生命起源,指出觸覺在意識的產生中起到重要作用,並從物理系統、意識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三個維度理解生命系統來認知意識與智能,提出了意識的模型和智能的度量方法,實現了新一代人工智慧基本理論的突破。理論探討之外,作者還給出了相關的實際應用案例,為各領域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供新的思路。

>>內文選讀:

意識在宇宙進程中的主動參與,也是不可忽略的。意識主體的體驗雖簡潔,但背後仍需要相應的物理細節作為支撐。以駕駛為例,當我們需要轉向時,我們僅需將方向盤轉向所需方向。然而,實際上,方向盤的力量如何通過一系列過程傳遞到輪胎並完成轉向,這一物理過程相對複雜。作為司機,我們無須關注這些物理細節。一個簡單的意識過程背後需要有相應的物理機制支撐,儘管我們並未意識到或完全忽略了這些物理機制,但它們是必不可少的。

意識世界與物理世界可視為某種狀態下的平行關係,但意識具有簡化作用。我們將此總結為因果鏈重構理論,即在意識世界中,因果關係鏈條被大幅簡化。這種簡化過程亦可稱之為「隧通」。以計算機上的「複製」「粘貼」操作為例,這個過程在意識主體看來非常簡單,僅需找到源文件、複製、找到目的地、粘貼,經過幾次滑鼠點擊即可完成。然而,背後是一系列複雜程序在支撐這些功能。從計算機的角度來看,這一過程涉及許多指令、代碼以及對計算和存儲資源的調用等一系列細節,與意識主體的邏輯過程截然不同。得益於意識的簡化作用,因果鏈條變得更清晰。這相當於提供了因果關係之間的捷徑,從而使所需計算變得相對簡單得多,節省了大量計算資源。這也可視為智能的本質。

人造物是人類主觀意識的對象化和物化,是設計製造它的一群人的意識凝聚,也是人類意識反作用於物理世界的媒介。人造物可能超越人類的智力水平,AlphaZero和ChatGPT就是實例。有鑒於此,我們建議對AI進行分級監管和治理,主要分為三級:第一級是將AI作為工具;第二級是將AI作為人類主體的分身;第三級是將元宇宙作為超級智能的實現場所。

AI作為普通工業產品或工具時,雖然我們需要考慮AI生產者的責任、AI消費者的責任和AI的固有風險,但這些責任和風險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轉移給專業機構。例如,全自動駕駛汽車是運輸工具,其事故的相關責任可以「打包」給保險公司。

AI作為某個人類主體的分身時,其主體需要承擔替代責任。合法的AI分身需要通過一定的測試和對價以獲取「准法人」身份。對於作惡或犯錯的AI分身,可以通過剝奪其「准法人」身份作為終極懲罰。

宇宙對應於物理世界,元宇宙則是人類基於物理意識世界的延伸或者是其在數字空間中的外化和對象化。元宇宙可以作為人類進入AI世界的入口,我們個人的分身可以作為元宇宙中的節點,能夠與其他計算節點、存儲節點和感知節點共生共榮並共同進化。元宇宙將是在近地空間中進化出來的「超級大腦」,是人類世界的超級智能。

作者:

文:蔡恆進 蔡天琪 編輯:袁琭璐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ab2248edc59479ee2eb0b781da5ce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