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慢性B型肝炎在眾多肝臟疾病當中是比較突出的,因為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發病率比較高。對於一部分朋友來說,被確診為B型肝炎後,可能會非常恐懼,甚至覺得天都快塌了。但事實上,從臨床的角度上來說,慢性B型肝炎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雖然這種疾病目前不能完全治癒,但我們往往可以通過抗病毒藥物治療或密切監測的方式,來對疾病進行控制,從而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那麼對於慢性B型肝炎患者來說,平時究竟該檢測哪些指標?又該保持什麼樣的監測頻率呢?下面就為大家詳細解答一下。
對於患者來說,無論有沒有開展抗病毒治療,都需要檢測B肝兩對半、甲胎蛋白、HBA-DNA、甲胎蛋白以及肝功能。同時,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項目最好每隔3-6個月檢查一次。另外,還有一些項目並不需要每次隨訪都檢查,倘若病情比較穩定,那麼就可以保持一年檢查一次的頻率,例如肝硬度檢測、肝纖維化指標等。
其中,肝功能檢查往往能夠直觀地反映出肝細胞受損的情況。而在此項檢查中,最主要的項目為丙氨酸轉氨酶,它的正常參考範圍在0~40U/L,通過此項數值,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肝功能損傷的敏感指標。另外,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也是一項重要的檢查項目,它的正常參考值為0~37U/L,這項數值也能夠反映出肝細胞受損的程度。此外,大家也不能忽視血清膽紅素檢查,它的正常參考範圍是5.1~19.0μmol/L。
而B肝兩對半則能夠幫助醫生診斷B肝病情、判斷療效。我們都知道,B肝感染分為「大三陽」與「小三陽」,一般來說,患者在檢測B肝兩對半時,通常會做一個表面抗原定量檢測,這不但能夠幫助醫生判斷疾病的發展進程與治療效果,還有助於判斷患者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
除此之外,甲胎蛋白檢測也是一項重要的檢查項目,在檢查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甲胎蛋白出現了明顯的升高趨勢,那麼很有可能說明肝細胞出現了壞死現象。
同時,肝硬化的肝細胞再生,也會使患者出現甲胎蛋白升高的情況。據臨床數據顯示,大約有八成左右的肝癌患者,會出現血清中甲胎蛋白升高的現象。因此,對於慢性B型肝炎患者來說,在監測甲胎蛋白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數值高於400微克/升,那麼請務必提高警惕,以防病情進一步惡化為肝癌。
總而言之,慢性B型肝炎患者平時不必過於憂慮,只要在生活中做好定期回訪與密切監測,就有助於控制病情,從而使症狀得到緩解與改善。
【本圖文由「醫者榮耀」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宴清,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