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 工作隊為村民架起致富橋

2019-12-13   喀什市委網信辦



清晨的喀什大地寒意漸濃,在英吾斯坦鄉英乃喀什村的道路兩旁,枯萎的植物上覆蓋了一層薄霜。晨光熹微中,村民穆乃瓦爾·乃斯爾丁便早起收拾庭院衛生、喂養鴿子。第一縷陽光伴著裊裊炊煙緩緩升起,穆乃瓦爾·乃斯爾丁也開始了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天。她家現在是遠近聞名的養鴿大戶,2017年12月,新投集團「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給她發放了48羽種鴿,她主動學習養鴿技術,開啟了養鴿賺錢的新生活。現在她們家的養殖規模達到了570羽,養鴿收入達到20000餘元,藉助小鴿子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大夢想。而這一切,她最想感謝的是新投集團駐英乃喀什村「訪惠聚」工作隊。

新投集團駐英乃喀什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劉遠新和村民一起算「增收帳」

英乃喀什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總戶數1111戶4213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458戶1978人,貧困發生率為54%。人均耕地少、內生動力薄弱、產業發展零基礎、缺技術、缺資金等是主要致貧原因。自新投集團駐英乃喀什村「訪惠聚」工作隊入駐以來,堅持轉移就業扶持、發展產業、送技術、幫起步、轉思想,多措並舉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村民穆乃瓦爾·乃斯爾丁是養鴿脫貧的最先一批受益者。她告訴記者:「剛開始我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養鴿子的。工作隊給我們發放了鴿苗,技術員經常上門給我提供技術服務和防疫服務,而且新投集團鴿業公司給我們的每一對鴿子都購買了保險,保險費也是新投集團墊付的,如果鴿子發生疫病死亡,每對鴿子補償200塊錢。鴿子養大以後,鴿業公司按照地方的市場價格收購,將養殖利潤全部讓給我們,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

針對貧困戶家庭情況和養殖技術學習掌握情況,在幫扶種鴿數量、技術指導頻次和後續幫扶力度方面因人施策,把有限的資金、技術、管理和服務等資源合理配置,確保幫扶措施科學合理、幫扶成效精準可控、脫貧成效穩定可持續。

看到穆乃瓦爾·乃斯爾丁養鴿致富了,村民們也紛紛效仿。現在,英乃喀什村養鴿戶數量達到177戶,養殖數量達到了1.8萬羽。

「現在我們養鴿子有銷路,能掙錢,今年我家還獲得了喀什地區頒發的脫貧攻堅獎自強脫貧戶榮譽證書。」穆乃瓦爾·乃斯爾丁說。

為了降低養殖成本,工作隊在村裡實行訂單農業,為農戶提供玉米種子,待玉米成熟後按照市場價收購,而且玉米杆可以賣到飼料加工廠,增加農戶收入。

新投集團駐英乃喀什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劉遠新告訴記者:「2016年新投集團在英吾斯坦鄉建立了喀什新投鴿業公司,註冊資本金780萬,以公司作為基地,在新投集團幫扶的6個村分別建立了鴿業培訓中心,構建完成種鴿繁育基地、訂單農業種植基地、市場渠道拓展等多個關鍵環節,利用鴿業養殖拓展出了一條貧困戶增收脫貧之路」。

喀什新投鴿業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喂養鴿子

隨著養鴿產業的逐步完善,新投集團「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參照鴿業養殖模式引進民營企業,在英乃喀什村創辦蘑菇合作社,發展產業促增收的同時也帶動本村貧困戶就業,同時,利用場地租賃的形式增加村集體收入,更好的為村民干實事干好事。

工作隊引進民營企業,在英乃喀什村創辦蘑菇合作社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為防止村民返貧,工作隊持續狠抓轉移就業,通過產業就業、自主擇業、公益性崗位、政府購買崗位就業等多途徑,實現有勞動力且具備就業條件的農戶「一戶一人」轉移就業。同時,扶持村裡懂縫紉技術的人成立艾穆凱爾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

合作社建到家門口,村民就業致富路更寬

「現在村裡已經有了產業基礎,村民增收有門路了,下一步,我們計劃繼續堅持目標標準,因戶因人施策,科學規劃扶貧項目,堅持推進產業發展,堅持抓好扶志扶智工作,讓村民脫貧不返貧,生活更富裕。」劉遠新說。(記者:王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