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渴望愛的人,越得不到愛。
這是多令人絕望的愛的定律啊。
文 | 五花鹿
周末又刷了《大話西遊》。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不是周星馳哭著說愛的期限是一萬年。
而是紫霞仙子每次描述著自己的意中人的畫面。
她一邊幻想著那個浪漫的場景,一邊眼睛裡好像有星星在閃動:
「我的意中人,是那個身披金甲聖衣,腳踏七色的雲彩來娶我們的蓋世英雄。」
這句話,也似乎代表著某一種愛情的寄託。
在我身邊,有著這般寄託的人很多很多。
一般發生在早年被忽視、習慣討好、照顧別人的朋友身上,尤其是女性。
畢竟,在我們的生長環境中,女性更容易成為被忽視的那個。
也許是以前太缺乏被愛和關注,她們內心深處總會默默地希望在愛情里遇到一個拯救自己的大英雄,全心全意地照顧和滿足自己。
但很遺憾,這個浪漫的公主之夢,往往是悲劇收場。
在紫霞仙子的愛情里,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幻想、合理化和等待。
她期望大英雄的拯救,最後自己反而是付出得更多的人。
在那些有同樣夢想的女性身上,也是如此。
從小缺愛,長大後千挑萬選找一個懂得、在意、照顧自己的人。
但隨著正式交往、同居、結婚、生子,你越來越發現——
不僅沒有人能拯救你,你還要繼續獨自照顧對方,甚至還有孩子和他的家人。
最後要不分手收場,漸漸對愛情絕望。
要不只能無奈地,帶著被欺騙的怨恨,忍著把日子熬完。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不可否認,有相當一部分,是遇到了不合適的人,或者欺騙感情的慣犯。
但當這個輪迴一次次發生時,也許是我們內心深處某種自動化運行的機制在作祟。
1
我的朋友媛媛,最近分手了。
詭異的是,她的感情似乎也走不出這種輪迴。
她摸不著頭腦。
即使是大家公認的暖男,最後也總是無法顧及到她的感受,反而要她幫忙做決策、處理負能量。
直到我們聊到一些細節。
才發現這種輪迴,並不是一種巧合。
無論曖昧期有多享受對方的關注和照顧,一旦真正開始交往,她就很快失去了享受的樂趣:
當男友在經濟並不寬裕,但給她買了一個略微貴重的禮物時,
她的反應是:太貴了,省點錢。
當男友在加班疲憊,但堅持來照顧生病的她時,
她的反應是:不用太麻煩了。
還有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還沒等男友反應過來,她已經做完了。
在這些細節一一展開後,我們才驚訝地發現:
原來,那個想被照顧的她,總是第一反應迫不及待地跳出來照顧對方,考慮對方的不易。
甚至,打壓和拒絕對方的付出。
而對方在看到她的這一系列反應後,
也許是惰性使然,
也許是沒有感受到被需要,
也許是潛意識察覺到她在爭奪照顧者的角色,
也就漸漸地不主動了。
於是一個輪迴再次重現:
對方從一個大英雄退化到了寶寶的角色。
而明明渴望當寶寶的她,最後卻當了媽。
感情走向了破裂。
這成了很多女性走不出的輪迴。
2
為什麼會這樣呢?
每個輪迴,都可能和內心的防禦機制分不開。
李雪老師曾說過:
因為早年和父母無法建立親密依戀,成年後也很難學到建立親密關係的方式。於是很多人發展出各種防禦機制,以避免在關係中被拋棄。男人常見的防禦機制是:我要更成功,賺更多錢,女人就不會離開我了。 女人常見的防禦機制是:我要努力照顧家人,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會被拋棄。 這些策略,都是童年時保護我們活下來的信念。 並且,很有可能在無意識間,像木馬程序一樣,暗中操縱我們的一生。
這些防禦機制的性別差異,源自社會/父母對男女有著不同的示範和期望。
對很多女性而言,從小總看到媽媽忙碌為家庭付出的示範,並且在學著媽媽去付出時,會得到表揚、讚賞和愛。
漸漸地,就把「付出」成了一個重要的信念。
就像朋友媛媛。
在她的內心深處,也許隱藏著一個聲音:
我要付出,才能防止被拋棄;
我要付出,才能持續地被愛。
從小,她就習慣照顧別人,做個完美的給予者。
在家裡,常常是她不斷照顧弟弟,幫助弟弟。
在她看來,她需要一直是:
成績最好的最能滿足弟弟需求的最能知道父母想要什麼的
才能不斷得到父親的認可、母親的愛。
如果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不完美,就可能會失去關注和愛。
在她的記憶中,自己從未依賴過家人。
在清醒時,她從不敢向家人展示過自己的脆弱。
只有在某一次應酬喝醉酒後,剛好接到媽媽的電話,她才第一次在家人面前大哭了一場。
在這樣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她非常渴望在愛情中,成為那個被無條件疼愛和照顧的人。
但她發現,自己一旦進入一段關係,就立馬開啟了「完美模式」。
充分為對方著想,充分照顧對方。
當對方對她「太好」,她會用各種方式來拒絕他。
像安裝了雷達一樣,不斷感知對方的需求,並事無巨細地付出著。
因為,只有在付出中,她才感到一種不被拋棄的安全感。
卻也不知不覺地把對方愛的行為推開。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越缺愛的人,越需要被愛,卻越得不到愛。
因為,越缺愛的人,越怕失去愛,也就越需要這個防禦機制來讓我們獲得持續的愛和關注。
所以儘管我們多麼希望能從伴侶身上填補兒時的愛的空缺,最後還是選擇了打安全牌:
用付出來留住愛。
害怕被拋棄,所以只能被付出的慣性所挾持。
3
若沒有覺察到這一點,我們很難在關係中幸福。
作為付出的這一方,我們會有怨恨。
一邊過度地付出,一邊對另一半的無動於衷而絕望。
卻不知道,也許這並不是對方想要的,甚至會給對方壓力和無力感。
最後,一個絕望,一個無力,成了婚姻的常態。
李雪老師在一本書里講到一個例子。
充分說明,這個「付出才能被愛」的防禦機制,多麼傷害我們的感情。
有個辛苦幫助丈夫讀博的女士,最後被丈夫背叛了。
在法庭上,她的丈夫哭訴了很多婚姻中的痛苦感受,例如覺得自己被妻子全家看不起。
他曾把這些寫進信里,但林女士卻完全忽視了。
她說,我忙著照顧家庭,沒有精力,看過就忘。
對此,李雪老師的解讀是:
林女士的潛意識信念是:我只要不斷辛苦付出照顧家庭,就能維持這段婚姻。 這個信念像魔咒一樣控制了林女士的生命,讓她看不見真實的婚姻關係,看不見真實的丈夫。 真實的丈夫從未嫌棄林女士的付出不夠多,而是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溝通婚姻中的感受。
當雙方最緊要的需求發生了錯位,最終就只能漸行漸遠了。
然而被潛意識魔咒控制的妻子,聽不見也看不見丈夫的真實需要。
甚至,這種過度付出給對方帶來的內疚,也成了親密關係的殺手。
因為,過度的付出,會讓妻子站在更高的道德制高點,積累更多的憤怒和怨恨,並理所應當地倒給了丈夫。
她內心也許會有這些潛台詞:
我都這麼付出了,你怎麼還對我不好。
你就是個狼心狗肺、忘恩負義的人!
那麼大的攻擊和敵意,無論是誰,都承受不了。
4
那麼,如何破解這個輪迴呢?
首先,要有覺察。
當你緊張兮兮,馬不停蹄地付出;
當你自我逼迫,一定要呈現一個最好的狀態;
當你沉浸在付出的忙碌中,忘了自己;
當你一看到對方的需求,就迫不及待去滿足.....
在這些慌張的時刻中,
停下來問自己。
你內心在恐懼些什麼?
如果不這樣做,後果是什麼?
你是不是一直被這些後果的恐懼所挾制?
你是不是在害怕,當你沒有了付出和努力,剩下的那個真實的你千瘡百孔,不值得被愛。
如果是的話,去檢驗,這個假象是不是真實的。
去問問對方,去觀察看看,難道他一開始,就是因為你的過度付出而愛上你嗎?
如果不是,他肯定不會因此而拋棄你。
而這段感情,也會成為療愈你的一個契機。
如果是,一個讓你如此壓榨自己的人,也不值得你去愛。
因為,「過度付出」只是你生命前期的一個保護罩,不應該成為愛情中別人繼續榨取和操縱你的一種要求。
現在的你,最重要的是平衡自己,適度付出,甚至接受別人的付出。
畢竟,真正對愛情有用的,是做真實的自己,並且看到真實的對方。
去仔細感受真實的對方。
他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的付出,
他是否真的承受得住那麼多的付出,
他是否也想要一個為你付出的機會......
然後,允許和接受對方的付出,那是他表達愛意的渠道。
當然,也許在你心底,被照顧、被付出是一個陌生的體驗。
你會覺得恐慌,怕對方付出後發現不值得;
你會覺得愧疚,因為自己似乎並不太配得上。
那就忍一忍。
真正的愛,不是單方面一貫的付出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等待著對方的愛。
而是像武志紅老師曾說過的,
愛情中付出的失衡是常態。也正因為失衡,才會發展出有意義的交換。如果關係永遠處於平衡,那就也意味著結束。 當另一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了,於是你付出更多,他也感受到了,於是付出比你還多。 你們的關係就會前進,且沒有停留。
所以,好好享受被照顧的滿足感,並發自內心地,在下一次對他好,讓他也享受一下這種滿足感。
這才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當然,最後別忘了,要自我負責。
享受彼此的同時,也設置自己付出的底線。
如果對方習慣了被付出,完全沒有了想對你好的動力。
那告別這段關係,也是可以的。
如果只有不斷強迫自己付出才可以獲得愛,那不愛也罷。
畢竟,每顆真心,都值得被好好對待。
尤其是你那顆一心想對他好的真誠之心。
更不該被不合適的對象所填埋。
註:
(1)本文李雪老師的觀點例子,均引用自《走出劇情》一書。
(2)本文所述防禦機制的男女差異,和我們的社會文化、父母長輩對男女期望的差異分不開。
但不太代表就很絕對,如果你是一個習慣過度付出的男性、男孩子,本文同樣適用。
作者簡介:五花鹿。心理學科班出身,滿腔的少女情愫,都用來追求真實和逃離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