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6.3的《安家》差在了哪兒?

2020-03-01     進擊DE氪星人

房客:我想買兇宅有嗎?隔壁中介:我們沒有凶宅。房似錦:我們有,裡面談。隔壁中介:她有,她什麼都有,她是個狠人,只要你有需要,她可以給你現殺一個!

這是熱播劇《安家》中的片段,孫儷飾演的女主角房似錦自信又幹練,號稱什麼房子都能賣得出去。

《安家》播出後可謂是話題十足,討論不斷。這是一部聚焦房產中介的都市職場劇,從雙店長的經營理念,到買房賣房的形形色色的小市民,房產中介那些不得不說、不為人知的事兒,大抵都在這了。

在懸浮「蔚然成風」都市職場劇市場,《安家》在很努力地想回到地面上,但事實並不如意。

新時代「蝸居」

「怎麼過了10年,海清還在為買房發愁?」

《安家》中的第一個客戶是由海清飾演的婦產科醫生宮蓓蓓,懷了二胎又要贍養老人的雙職工家庭,為能換一個合適的房子發愁,十一年過去,《蝸居》中的買房難的郭海萍變成了愁容滿面的宮蓓蓓。

房子對於我國人民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像劇名一樣,買房子是為了安家,而這部劇就展示了上海一隅買房賣房眾生相。

買房子的人中,有像宮蓓蓓這樣被生活壓得快喘不過氣的知識分子,也有市井中為兒子未來賺一磚一瓦的早餐鋪老兩口。辛辛苦苦大半輩子攢出了三百多萬要給兒子全款買新房,次日清晨和面都變得更有精神,因為他們馬上就是上海寶寶的爺爺奶奶了。

還有聽信大師要躲血光之災尋覓著49天內發生過命案的凶宅的土豪老闆、買房投資的闊太太、為了多買房假離婚的夫妻、在這個陌生城市打拚的租客……

賣房子的人也從清晨喊口號的隔壁中介,到職場小白,再到周遊於物業、房東之間的老好人、老油條等等有序排列,互為對手的中介公司也可以為了撬單各用手段,也可以同仇敵愾抵制不合規矩的小區、變相收看房費的無良物業。

在這樣的一處房產中介中,以樁樁件件微觀小事構成宏觀社會議題,對於由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翻拍而來的《安家》來說,是很不錯的本土化改編視角,然而就目前的反饋來說,想要脫離懸浮職場劇的窠臼,其內容和細節的處理、銜接,還算不上好的示範。

跑偏的職場劇

自開播以來,《安家》話題不斷,質疑聲也不小,究其根本,是因為不夠專業,讓人看不到這是一部體現房產中介的職場劇。

原作《賣房子的女人》劇情主攻賣房子,節奏輕快,平均一集就賣出一套房子,並在體現專業力的同時慰藉人心,而《安家》卻在主線劇情上馬馬虎虎。

經網友計算,房似錦賣出第一套房子,僅用時十幾分鐘,這其中還包含了奪命連環call和刺探客戶隱私等橋段。剩餘的時間,是房似錦在樹立自己作為新店長的威信,是帶著總部的任務而來要進行的權力鬥爭,是同事們辦公室的嗑瓜子式日常。

而賣房子的流程在一些細節處理上也讓人感到不合情理。房似錦將公司難出售的「跑道房」在沒有委託的情況下精裝了一番,就精準地賣給了買房難、預算不夠的宮蓓蓓夫婦。用了怎樣的方式呢?房似錦讓宮蓓蓓的老公在樓下等著,在樓上為宮蓓蓓講了一段詩和遠方,閣樓的窗戶可以看到星星這樣的話,就當場拿下了單子。

這樣老套的推銷方式並不高明,被詩和遠方、看星星洗了腦的宮蓓蓓也讓人匪夷所思,是我們不在同一片星空下還是星星也要分階層照耀?

第二個賣凶房的案例用了更少的時間,職場的敘事占比在減少,而在煙火氣上大做文章,且就目前的劇情來看,已經開始向倫理劇傾斜。

房似錦原名房四井,是被扔在井裡沒有死的老四,小時候考了全校第一家裡也不讓上學,只能外出打工供弟弟上學,如今又要被母親纏著要100萬,原生家庭好慘好慘,有些熟悉是不是?樊勝美、蘇明玉、房似錦已經在各個投票中比誰在觀眾心中最慘了。

女主人公是一部勵志教材,男主人公則最美人間煙火。羅晉飾演的徐文昌店長,不光熟知周邊的各種八卦,自己的私生活也很有看頭,和老婆為了買房假離婚,想不到婚姻感情也變得脆弱不堪,老婆在家和小鮮肉「激情犯錯」給了他沉痛地打擊。

徐文昌和房似錦合租同居後,二人之間真真假假的曖昧舉動,在感情線確定之前,就為那位兩年不開單也能在公司活蹦亂跳的妹子提供了八卦素材。

相傳業務能力十分了得的徐文昌店長怎麼不工作呢?別問,問就是實力超群,開一套老洋房的單夠吃三年。

很遺憾,在努力接地氣的《安家》中,房產中介這個職場,也快變成倫理劇的背景了。

《安家》沒有擊中現實的刺

如前文所說,《安家》在進行改編時,選取了很好的本土化的視角進行填充,但是同樣的題材,《安家》雖比《我的真朋友》有提高,卻不再像十一年前的《蝸居》那樣穩准有力。

一方面是由於編劇六六的輸出乏力。《安家》以及十一年前的《蝸居》,均出自編劇六六之手,她坦言接手一部改編劇的原因是出品方的一句話打動了她,「到2019年《蝸居》播出就十年了。這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覺得該回顧一下嗎?」

於是在這部劇中我們看到了比原作更多描繪世俗的畫面,像《蝸居》一樣,輸出了大量社會議題,如房產證上要不要加兒媳婦的名字、為了買房假離婚、外地人在上海打拚不易、原生家庭的悲哀等等。

但與《蝸居》不同的是,《安家》似乎已經沒有之前那樣的犀利性。作家肖復興曾這樣評價《蝸居》,「它不是承載問題的一個筐,而是刺向當下社會和我們內心的一枚刺,讓我們都隱隱作痛」,而《安家》似乎已經沒有精準狙擊現實的刺了。

房產證加誰的名字、為買房假離婚等此類問題基本是一筆帶過,對於現實的意義無異於隔靴搔癢,原生家庭的悲哀前有樊勝美後有蘇明玉,在房產中介摸爬滾打的房似錦與她們的區別可能就只是職業上的不同。

而那些引人爭議的人設和橋段,六六則解釋,房似錦是調研原型們的集合體,是「衝突的極致」,「你沒見過不代表不存在」,但那些「沒見過但存在」的現象又真的具有代表性嗎?

另一個的不安因素來源於導演安建,在職場劇界,安建已然成為了生產懸浮職場劇的標杆。同樣是房產銷售行業的《我的真朋友》除了顏值一無所有,而目前正在播出的公關題材電視劇《完美關係》則引起了公關從業人員的強烈不滿,並要求劇作方向專業道歉。

現實背景下,《安家》的那根原本要針對時代洪流的刺,刺向了房產中介從業人員,被拿來當做教科書,要求員工上班打卡開早會做功課,學習房似錦怎麼賣出房子。

可以預想到,後續《安家》還會有各種更為強勢和吸引眼球的話題出現在網絡上,但也只是裝著社會問題的籮筐,不是大眾需要的真正的職場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MB6mHABjYh_GJGVor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