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06課:「六書」為什麼會被分為「四體、二用」

2019-08-23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6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也基本屬於不常用漢字。因為內容同樣比較枯燥,今天也學一點《說文解字》的基礎知識:「六書」為什麼又被稱為「四體」、「二用」?另外,標題里問題的答案也奉上:古漢語裡,馬、車的奔跑稱為「馳」,人的奔跑稱為趍。無興趣內容請忽略。

「六書」,按照《說文》排列的名稱和次序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就其實質來說,我們現在完全可以肯定,「六書」的性質不是完全等同的。或者說,「六書」不是從一個共同的角度對文字的觀察和分析,而是從不同角度對文字的觀察和分析。有的學者把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稱為「四體」,把轉注、假借稱為「二用」,是有道理的。

指事、象形、形聲、會意,是就文字的形體結構規律來說的;轉注、假借是就文字符號的運用規律來說的。(以上節引自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

言歸正傳,今天的六個字分別如圖: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䞘。讀j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䞘,直行也。從走,氣聲。」形聲字。本義是行走的樣子;直行的樣子。徐鍇的《說文系傳》:「去無回慮也。」《玉篇·走部》:「䞘,行貌。」《集韻·迄韻》:「䞘,直行貌。」徐鍇給了感情色彩的補充,徑直走了。聯繫前課漢字,這也是帶有情緒的走。注意辨析它的意義,不是直著向前走,也不是站直了行走,而是因為情緒的原因(生氣),直接走了。

䞘的小篆寫法如圖:

(䞘的小篆寫法)

2、<走翼>(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大部分設備無法正常顯示,字形是<走+翼>)。讀y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翼>,趨進<走翼>如也。從走,翼聲。」以本字訓本字,較為難解,徐鍇《說文系傳》:「趨進<走翼>如也,趨進便駛,復有儀容如鳥之翼也。」走得快,走得輕巧,像鳥兒展翅一樣的儀容,叫<走翼>。形聲字。本義是趨進的樣子。

陳瑑《引經考證》:「<走翼>,趨進<走翼>如也,不稱經而義則本《論語·鄉黨篇》文。據此知古文《論語》『翼如』之翼作<走翼>,專訓趨進之象。」今本的《論語·鄉黨》中,這一句都寫作「趨進,翼如也。」就是快步前進時,如同鳥兒展翅。朱熹《集注》稱:「疾趨而進,張拱端好,如鳥舒翼。」此指孔子代國君接待貴賓時的儀態。也有另一說,稱翼如是指恭敬端正,意為孔子即使在快步行走時也不失儀態。我們平常見到的孔子像,因為要執拱手禮,樣子就像是鳥兒展翅。如果這樣再快步行走,就叫<走翼>。

(孔子像)

<走翼>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翼>的小篆寫法)

3、赽。讀音有兩個:

(一)ju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赽,踶也。從走。決省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作「夬聲」這是有道理的,徐灝《箋》也稱:「《說文》玦、抉……等篆皆從夬聲。」形聲字。本義是踢。馬以足擊人。王筠《說文句讀》:「踶者,馬以足擊人也。」

【猜想】這裡的馬以足擊人,很有可能是馬的前足舉起擊人,即踏,因為現代漢語裡還有一個「尥蹶子」,「尥蹶子」為北方方言,指騾馬等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有時候也說牲口不認真勞作,後來也指人對工作或從事的事情失去興趣或者有抱怨後直接不幹了,與「撂挑子」意思接近。

(尥蹶子的馬)

本義之外,赽還有幾個用法:(1)急速。《廣雅·釋詁一》:「赽,疾也。」明代劉基《題群龍圖》:「峽外六龍獰以凶,矜牙舞爪赽戰攻。」(2)跑。《玉篇·走部》:「赽,走也。」(3)馬疾行。《廣韻·屑韻》:「赽,馬疾行也。」

(二)guì。讀音出自《集韻》,組成專用詞組「趧(tí)赽」,形容走的樣子。

赽的小篆寫法如圖:

(赽的小篆寫法)

4、趩。讀c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趩,行聲也。一曰不行貌。從走,異聲。讀若敕。」形聲字,本義有兩個,其一:行走聲。《廣韻·職韻》:「趩,行聲。」周宣王《石鼓文》:「其來趩趩。」

(《石鼓文》上的四言詩)

其二:踟躕不前。《王孫遣諸鍾》:「畏忌趩趩。」

本義之外,趩還有一義:走貌。《玉篇·走部》「趩,走貌。」

趩的小篆寫法如圖:

(趩的小篆寫法)

5、趆。讀d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趆,趨也,從走,氐聲。」形聲字,本義是疾走貌。趨字我們前面學過,意思是小步快跑。《廣韻·霽韻》:「趆,趍走貌。」周祖謨《廣韻校勘記》稱:「趍,楝亭本作趨,是也。」小步快跑的樣子叫趆。

本義之外,赿還指窮。《龍龕手鑒·走部》:「赿,窮也。」

(行路匆匆的上班人士)

【猜想】關於這兩個意思的關聯:如果一個人行走的狀態總是急急匆匆的,多半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窮。你看,國外快節奏跑上路上的上班族,原因多半是窮,閒適緩慢的生活多半是小康的。

赿的小篆寫法如圖:

(趆的小篆寫法)

6、趍。讀音有兩個:

(一)ch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趍,趍趙,久也。從走,多聲。」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此處的「久」,均依《玉篇》《廣韻》改為「夂」形聲字,與「趙」構成一個連綿詞「趍趙」,義為行走遲緩。與「踟躕」是近義詞,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桂馥的《說文義證》:"行遲曳夂夂,象人兩脛有所躧(xǐ)也。」象人兩條腿上絆著繩索一樣行走遲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趍,遲於行也。」

本義之外,也用同「馳」。奔跑。在古漢語裡,馬的奔跑稱為「馳」,人的奔跑稱為「趍」,音同而義小異。王筠《說文句讀》卷三:「《佩雋集》雖以奔趍說之,義似小異,蓋謂馬之奔曰馳,人之奔曰趍,二字同音而義別耳。」《淮南子·修務》:「夫墨子跌蹄而趍千里以存楚、宋。」墨子奔行千里,為的是楚、宋兩國安定。跟其他先賢的像不同,我們現在看墨子的紀念像,很多都是在奔忙之中的,這位是世界和平的衛士。

(墨子像)

(二)qū。用同「趨」。《廣韻·虞韻》:「趨,走也,趍,俗。」相當於正字與俗字的關係,或者說,趨是早起字,趍是後起字。《詩經·齊風·猗嗟》:「巧趨蹌兮。」舞姿多麼巧妙啊。陸德明釋文:「趨,本又作趍。」黃焯《匯校》稱:「唐寫本作趍,趨,正字,趍,後出字。」《淮南子·兵略》:「獵者逐禽,車馳人趍,各盡其力。」打獵的人追逐禽獸,馬車急馳,隨從奔跑,各盡其力。明代方孝孺《答林公輔》:「風俗既成,眾咸趍之而不可制。」時間久了,約定俗成,正字為俗字取代,這是漢語言文字發展的一個常見現象。

(古代的圍獵)

此音之下,又指「偏,不正。」梁啟超《變法通議·學校餘論》:「表正者影得,表趍者景邪。此公理之易明者也。」標杆正影子就正,標杆偏影子就不正,這是不言自明的公理。

趍的小篆寫法如圖:

(趍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06,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L9pwWwBJleJMoPMM-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