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得知字 李清照
學語三十年(仄仄平仄平)
緘口不求知(平仄仄平平)
誰遣好奇士(平仄仄平仄)
相逢說項斯(平平仄仄平)
觀此詩格律,唯首句不合格律,仄起平收,卻不入韻。這作何解釋,是出律呢?還是這是一首古體詩?
出律就是古體詩,所以這樣問是不對的。也許是認為李清照可能是想寫一首格律詩,結果沒寫好導致出律?
可出律就是古體詩,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
而且李清照寫詩本來隨心。她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平平仄平仄)
死亦為鬼雄(仄仄平仄平)
至今思項羽(仄平平仄仄)
不肯過江東(仄仄仄平平)
也是不合格律的,連折腰體都算不上。
有很多朋友認為近體詩在唐朝興起,便一統江湖,所以宋元明清的詩都應該是往近體格律詩方面靠,如果寫得不合律,那就是存在問題。
其實不是這樣。初唐格律體興起之後,古體詩依然生機勃勃,並不是只有當時代的李白的歌行體。一直到今天,每個朝代中的詩歌創作,古體詩依然是主流。近體格律詩是在大眾古體詩創作上的一種提純,是一種少數派。
雖然少,但是占據了高端話語權,因為高層文人使用近體格律詩。而我們今天從小在課本中學到的具有示範意義的大部分都是近體詩,或者李白之前的古體詩,就給我們大多數人一種誤會,認為近體格律詩興起之後,古體詩就走向了衰微。
其實古體詩和近體詩,一直都是齊頭並進,共同發展,並沒有誰取代了誰,誰又消滅了誰。只是古體詩相對而言,沒有格律的限制,要寫得萬人傳誦比近體詩更難,也沒有占據主要記錄渠道,有很多音韻不合的古體詩就散佚了。
而近體詩作為高端文體,大都整理、保存完好。
實際上平仄格律出來之後,古體詩也發生了變化。因為古人從小就學習平仄格律,即便長大了喜歡寫古體詩(不遵守四種基本平仄格律的一概劃為古體詩),句子也都是律句。這樣寫出來的古體詩,我們稱之為律古。
李清照作為宋人,寫出來的自然就是律古。所以大部分句子實際上都是律句,遵守平仄或者四聲韻。只不過句子之間不遵守格律詩的「對」、「黏」關係罷了。
這就是一首古體詩。不合格律但絲毫不影響詩句讀起來好聽,以及內容的表達。
學語三十年,緘口不求知。
誰遣好奇士,相逢說項斯。
分得知字,意思是幾個朋友約詩,大家各自分配韻腳,李清照呢,分了個「知」字作韻,隨口寫了一首五言詩。「學語三十年,緘口不求知」,這裡是自信的表達,我學會寫東西三十餘年,從來不到處宣揚以求名聲。
「誰遣好奇士,相逢說項斯」,後兩句卻話鋒一轉,什麼時候來個像楊敬之一樣的傢伙,碰到人就說我的詩好呢?
這裡化用了成語「逢人說項」的典故。出自唐·李綽《尚書故實》:楊祭酒敬之愛才,公心嘗知江表之士項斯。贈詩曰:
處處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所以易安居士並非不求知,而是不求聞達,只求知己。
整首詩看似隨意,其實將自己的才華和心氣表露無遺。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分得知字》就是一首古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