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蔬菜產業發展春景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
貴州最南端的羅甸縣,早早地迎來了今年的第一撥豐收。每天清晨,龍坪鎮羅化村貴平專業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基地里,村民們忙著採摘新鮮的小瓜、茄子、黃瓜,分揀、打包,以最快的速度發往貴陽、安順。
今年,氣溫回升得快,羅甸縣26.5萬畝冬春蔬菜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上市。因為「早」,這些蔬菜很受人們歡迎,羅甸蔬菜實現了2020年的綠色開門紅。
春風浩蕩,農事催人。
400多公里外,地處黔西北的威寧自治縣麼站鎮,陽光灑滿了高原。麼站鎮萬畝產業園的「三白」蔬菜基地內,人們搶抓農時種下新一季的白蘿蔔。微微的寒意,完全抵擋不住產業「革命」的如火熱情。
在黔東南的榕江縣車江大壩,蔬菜產業已經升級。
連日來,車江大壩的每個早晨都是被轟隆隆的機械聲音喚醒的。一馬平川的土地上,播種車、覆膜車、翻土車來得比春雷更早。
蔬菜,是這裡的主角。現在,這裡已經建成一個面積8200多畝的蔬菜示範基地。這次,車江大壩把目標市場指向了粵港澳大灣區,努力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這邊,收穫才剛開始;那邊,新的播種又開場了。正是這樣連茬的播種和收穫,保證了貴州蔬菜生產不斷線,供給不斷檔,農民增收脫貧可持續。
時間進入4月,距離省委確定的「確保上半年所有剩餘貧困縣達到摘帽標準、所有剩餘農村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條件」目標越來越近。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周期短、見效快、帶動力強的蔬菜產業,地位和作用愈發重要。
今年,全省計劃種植蔬菜1500萬畝,實現產量2800萬噸、產值750億元。眼下,全省各地正搶抓農時,奮戰春耕,人們的「菜籃子」日趨豐富,農民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戰疫:黔菜有為,保障市民菜籃子
4月5日,星期天,貴陽市民陳淦在超市採購了茄子、黃瓜和白菜。
面對琳琅滿目的蔬菜,陳淦偏愛新鮮、品相好的。他並不知道,前一天這些蔬菜還在羅甸縣龍坪鎮的蔬菜基地里汲取養分。
每個周末,陳淦會逛一次超市,採購下一周所需的蔬菜。即便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也沒有感到慌張。而現在,隨著疫情的緩解和生產的恢復,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蔬菜種類越來越豐富。
每天從天眼新聞上看到各地生產保供的信息,他說,對正常生活常滿信心。
面對疫情,人們的信心是有出處的。從1月27日起,省農村產業革命蔬菜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各成員迅速行動起來,全力組織開展生產保供工作。2月18日,召開穩產保供專題會議,全面加快復工復產。
號角吹響,全省各地採取超常規措施,一邊組織採摘成熟的蔬菜進行銷售,一邊搶抓時節翻犁土地,積極籌備種子、肥料、農藥、農機具等物資,加快蔬菜春耕生產。
從2月9日至今,全省蔬菜種植每天均有新增,累計新增種植面積呈逐漸上升趨勢。截至4月1日,累計新增種植面積273.3萬畝。
據4月1日各市(州)調度反映,全省冬春主要保供蔬菜在田面積378.9萬畝,預計產量633.5萬噸;當日採收5.2萬噸,平均出田價格為2.1元/公斤,同上日持平。
戰貧:黔菜有情,鼓起農民「錢袋子」
春風拂面,萬物生長。
惠水縣好花紅鎮么關村的佛手瓜基地里,800畝佛手瓜苗借著春風拔節長高。破膜、施肥、除草……基地里,隨處可見瓜農們忙碌的身影。
近年來,么關村因地施策發展佛手瓜產業,促進群眾脫貧增收,
村民劉老翠就是最先受益的人。去年,她家種植佛手瓜收入5萬多元。今年,多種了六、七畝。這幾天,趁著天氣暖和,她從早到晚都在自己的佛手瓜地里忙活。
「正常情況下,今年的收入可能在10萬元左右。」劉老翠說。
今年,么關村在2019年的基礎上,又規劃新增了200畝佛手瓜種植。村民們嚮往著「種植佛手瓜,抱回金娃娃」。
在貴州,種菜致富的故事比比皆是,成就了一個個「綠富美」。
春來,為普定縣化處鎮水母河壩區的萬畝韭黃披上了新衣。田地里,村民手上忙著洒水,奔著增收而去。
近年來,普定縣依託韭黃這一區域特色蔬菜,實現了增收富民的大計。在短短2年多的時間裡,發展韭黃10餘萬畝,日銷量達40餘噸,形成「全國韭黃看普定」的格局,全縣40%以上貧困人口靠種植韭黃脫貧。
這幾天,興義市坪東街道楓塘村,永光好蔬菜基地負責人馮大忠新賣了一批蔬菜。算起豐收帳,他滿臉笑容,「這批甜菜蕊總共賣了10多萬,今年產量、收入比去年提高了30%左右。」
成績喜人,鼓舞人心。今年,貴州蔬菜產業鉚足了幹勁,聚焦全省「9+3」縣(區)等重點貧困地區,聚焦剩餘農村貧困人口,搶抓時節擴大規模,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努力為全省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目標:聚焦「9+3」,打贏貧困殲滅戰
近日,貴陽市農業農墾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與納雍縣政府簽訂了投資4000萬元建設1000畝高標準蔬菜基地的合作協議。建成後,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以上,解決100名以上貧困人口就業。
納雍縣是省委掛牌督戰的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貴陽市農投集團將積極發揮資金、技術、市場等優勢開展產業幫扶,全力助推納雍縣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無獨有偶,蔬菜產業正在全省9個未摘帽的深度貧困縣和3個剩餘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的擬摘帽縣(區)加快規模化發展,為打贏最後的貧困殲滅戰作最後的衝鋒。
威寧自治縣以壩區和草海周邊鄉鎮為重點,打造11個萬畝基地、16個千畝基地、75個百畝基地,建設40萬畝規模化、標準化基地。
紫雲縣在壩區發展接茬甘藍1.3萬畝,目前已經陸續上市,每天採摘量600噸以上。從寧夏引回2000多人回鄉創業,培育了4家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200餘名的農村經紀人隊伍融入村級合作社,助力精品蔬菜外銷。
今年,全省擬支持「9+3」縣(區)蔬菜產業發展資金8450萬元,比去年增加62%。
隨著目光向「9+3」縣(區)聚焦,蔬菜產業發展成為向剩餘貧困發起總攻的重要抓手,「9+3」縣(區)計劃種植蔬菜377萬畝。其中,有6個縣將蔬菜作為第一主導產業,突出項目化推進。
在解決規模化的基礎上,我省將聚焦「9+3」縣(區),開展市場化、現代化和綠色化提升三大行動,堅定不移地走好蔬菜產業發展之路,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打下更加堅實基礎。(記者 陳毓釗 梁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