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好片,史劇奇葩,哈哈哈

2019-09-29     牛牛影視創想

一直以來小編就是標準的偏科生一枚。

對歷史課過敏。

每回月考、段考,歷史成績都慘不忍睹。

可惜呀。

如果打開看到這部紀錄片,就不會覺得歷史課乏味了。

興許我的高考成績就能加十分。

那現在的我,興許已經在北大了——

《歷史那些事》

第二季




這是一檔「實驗性」歷史紀錄片。

和我們以往見過的正兒八經的傳統紀錄片太不一樣了。

首先,角度清奇

以一個個直擊當代人痛點的概念,串起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比如,古代帝王是如何掩飾脫髮的?


比如,雍正為什麼是最早的cosplay玩家?


再比如,歷史上有哪些著名貓奴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它拍不了的。

其次,創意出眾

闡釋歷史,不再是乾巴巴的史料回顧加嚴肅旁白。

結合了許多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創意形式。

諸如,說唱battle、邵氏武俠片、卓別林式默劇、脫口秀、商業廣告...



以「貓奴」這一期為例。

陸遊、嘉靖皇帝、張之洞組成了吸貓聯盟

武則天、黃之駿形成了反貓鬥士團隊

各有論述自己愛貓和黑貓的歷史典故。

寫出過「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的陸遊說:

人生有什麼痛苦,是貓咪不能治癒的呢?

武則天反駁:

遇上痛苦就只想著吸貓,難怪國家大事你解決不了,老婆二婚了新郎也不是你




嘉靖皇帝立即反對武則天搞人身攻擊:

如果一個女人可以下手殺死一隻可愛的貓咪,那麼她一定可以下手殺死自己的子女

好嘛,人身攻擊得更厲害。

簡直殺人誅心啊!

氣得女皇反手就扔鞋子!

看這一群歷史名人為了貓咪爭得面紅耳赤。

彈幕也是紅紅火火,螢幕被一片笑聲覆蓋。

論開腦洞,《歷史這些事》真沒在怕的。

其實這部紀錄片去年就出了第一季,反響不錯。

第二季上線後,熱度不減。

豆瓣評分 8.4

有這樣的成績,可能也是因為在第一季中擔任總監製的金鐵木,這次乾脆自己做起了導演。

央視紀錄片出身的他,執導過一系列超高口碑的嚴肅紀錄片。

功底深厚,自然不在話下。

這次他執導的第二季,在戲說與嚴肅之間把握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香玉不止是被各種腦洞,戳中笑點。

也實實在在學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識點。

就說臥薪嘗膽

耳熟能詳的典故,寫作文時誰沒用過啊?

可實際上,背後的故事,比我們以為的要重口味得多了...

公元494年,越國被吳國的軍隊包圍。

為了避免亡國,越王勾踐決定向吳王夫差求和。


鑒於曾殺了夫差的老爹。

勾踐暗中賄賂了吳國太宰伯嚭,讓他在夫差面前為自己美言幾句。

伯嚭收錢辦事,用「廣施仁義,才能稱霸諸侯」的理由,說服了夫差。


與此同時,勾踐也放下了越王的體面,與妻子入吳為臣,服侍吳王。

後來回越國臥薪嘗膽,最終覆滅吳國,這個反轉,我們都是知道的。

但勾踐是怎麼讓夫差放自己回越國的呢?

這就考驗到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了。

他首先立了一個乖巧聽話的人設


不穿諸侯王的寬衣博帶,反而穿下人的粗布麻衣。

同為諸侯王,甘願給夫差當馬前卒,大大滿足了夫差的虛榮心。

勾踐與夫差之間隔著殺父之仇,就主動提出為夫差父親守墓。

要知道,在古代,一般只有兒子為父親守喪盡孝。


勾踐的舉動,無疑是認敵作父了。

就這樣,裝孫子裝了三年,夫差終於鬆口,應承放勾踐回國。

但這個時候,伍子胥跑出來橫插一槓。

「放勾踐回國,無異於是放虎歸山。」


夫差聽了伍子胥的建議,導致勾踐的三年努力付之東流。

不過勾踐是輕易放棄的人嗎?

一個月之後,機會又來了。

因為夫差生病,勾踐跑來告訴夫差:

「屎中有學問。如果身體順應時令節氣,糞便就是臭的。」

「相反,糞便若是甜的,病人就危險了。」


然後...

高能預警!!!

勾踐當著夫差的面...

嘗、了、夫、差、的、大、便...


接著說:

又苦又辣又酸,大王不久就會痊癒。」

(真是這個味嗎?)

勾踐,是個狠人了。


嘗屎問疾,有幾個君王享受過這種待遇?

他勾踐難道還能背叛我?

夫差被徹底打動,終於放勾踐回國。

臨別前,勾踐涕淚連連,表示做人最重要的就是懂得感恩。

「今後一定 暴打 報答吳王。」


後面的事,大家都懂。

怎麼樣,大開眼界吧?

奧斯卡欠他一座小金人。

放到今天,勾踐一定是演員中的頂流。

類似這樣不為人知的名人故事,《歷史那些事》還有很多。

但也不只有名人故事。

小人物的生平,照樣精彩紛呈。

就說余象斗吧。

他是明朝萬曆年間,一個中年書生。

久試不第,決定放棄科舉,回家繼承祖業。


旁白批示:

「得益於余象斗的選擇,大明少了一位庸碌的官吏,卻讓當時的出版行業得到了一位超越時代的天生營銷狂。」


明朝,朱元璋大力扶持出版業,民間書坊如雨後春筍。


同行多了,競爭自然激烈。

如何才能脫穎而出?

這個余象斗,確實是讓我輩出版媒體人都自慚形穢

在那個年代,讀書還是一件非常崇高的事情。

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書坊里擺著的書籍,無外乎四書五經。

高雅是高雅了,可太不接地氣。

余象斗創新性想到了「暢銷書」概念。


老百姓喜歡什麼,他就出版什麼。

所以,在他的書店裡擺的不是《論語》、《孟子》。

倒更像是今天的《霸道員外愛上我》、《大臣的落跑小嬌妻》、《鄉醫的鄉村幸福生活》…


可以說是網文屆的祖師爺了。

不過這麼超前的營銷概念,只發揮了余象斗兩三成功力而已。

可能科舉帶給他的傷害實在太深

余象斗從哪裡倒下就要從哪裡翻跟斗站起來。

考慮到科舉的獨木橋頭擠滿了千軍萬馬,考生經濟是一塊大蛋糕。


要怎麼吃呢?

他毫無人性地想到了——

賣!教!輔!


是的,沒錯。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王后雄、薛金星、黃岡密卷......

統統都來自這個四百年前的書商。

余象斗雖然自己名落孫山,忽悠考生倒是毫不含糊。

起的教輔名字震天響,書名前加上「新刻」表示新鮮出爐,再標明某某名家或官員參與校正參閱。

還給考生出了押考題的範文。


總之,當下用的營銷點子,余象斗那時就都用上了。

蹭熱點這種媒體人必備技能,當然也沒放過。

那時,他已經自創了「評林插圖體」


也就是書的最上方是評論性文字,下面是插圖,再下面才是正文的一種排版方式。

把這種大家從未見過的船新版本,用到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上。


大賺特賺了一筆。

後來,一本名叫《西遊記》的神魔小說在民間走紅。

余象斗乾脆自己趕稿了《南遊記》、《北遊記》,再買下《東遊記》的版權,湊成了一部《四遊記》,打包銷售


果然又大賣特賣。

作為一個專注恰飯的書商,他出的書大都粗製濫造。

但也的確為中國出版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不說那些仿佛開了穿越金手指的營銷手段

受他的影響,馮夢龍寫出了《三言》、《智囊》、《東周列國傳》,成為一代暢銷書作家。


金聖嘆得「評林插圖體」的啟發,對「六才子書」進行評定,將評論文學發揚光大。


可以說,明代通俗小說的繁榮發展,有他大大的一筆軍功章。

看《歷史那些事》,你會既忍不住為節目組的惡搞捧腹,也會為這些真實存在過的人事物驚嘆、感動。

一集二三十分鐘的短視頻,能觸動觀眾那麼多情緒,實屬難得。

不過也有人擔心,《歷史那些事》太放飛了。

搞笑的噱頭太多,正經的歷史被娛樂消解。

以致於第一季被頂最高的豆瓣長評,赫然用「娛樂至死」來表達這種憂心。


網友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某種程度上,這種擔心也有道理。

畢竟第一季的花活太多,在一部歷史紀錄片里,確實顯得喧賓奪主。

不過到了第二季,有了明顯的改善。

但也不能算盡善盡美。


導演金鐵木為自己正名:

搞笑不代表內容不嚴謹,《歷史那些事》是用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達真正的歷史知識。

還舉了個例子:

關於禿頭這一件事,我們的所有撰稿們,編劇們看過的書,最起碼得二三百本不止,還專門請來了這種歷史專家。

正如每集紀錄片開頭都會顯示:

所有人物、故事均有古籍記載

不惡搞、非虛構



或許對於看慣了嚴肅紀錄片的觀眾來說,這些理由仍不足以使人信服。

但香玉想說的是,也許作品有高低,但創作應當有它的自由

允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觀眾看得多了,自然能辨別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

往小了說,對一部紀錄片,不該出於固步自封的成見,就阻止多元化的嘗試。

往大了說,對任何文學作品,都該將它們交給市場與觀眾去檢驗

給國產作品多些自由,多些時間。

它們才能越來越好。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馬香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DDpfG0BJleJMoPMvy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