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還是奸臣?被朱棣油炸而死定為奸臣,但後世皇帝都說他「忠」

2022-01-21   浩然文史

原標題:忠臣還是奸臣?被朱棣油炸而死定為奸臣,但後世皇帝都說他「忠」

忠臣還是奸臣?被朱棣油炸而死定為奸臣,但後世皇帝都說他「忠」

紀念鐵鉉的鐵公祠

明朝的靖難之役是建文帝與他叔朱棣之間的一場較量,由於戰略和用人的失當,抓了一手好牌的建文帝就此消失,朱棣卻登上了皇位。之後,朱棣開始清算建文帝的心腹,其中有我們熟知的被誅殺十族的方孝孺,也有我們不太熟知但卻非常重要的人物——鐵鉉。鐵鉉之死非常悽慘,因為他的存在讓燕王極度難堪,甚至屈辱地繞過了鐵鉉所守衛的濟南城。鐵鉉因對皇帝的忠心和過人的才能一直被人們所崇敬,但是,由於政治原因,鐵鉉居然背負了一兩百年的「奸臣」名頭。

一、學霸鐵鉉與濟南城

很多人對鐵鉉的記憶大都停留在他守衛濟南城的故事上,普遍忽略了他的學霸過往。有明一代,入仕最重要的路子莫過於科舉,科舉的第一階段就是生員身份的獲得。鐵鉉年紀輕輕就考入了州儒學,由於他學業優異,隨後被選為歲貢生,入主國子監。國子監在明初的地位非常高,出監後往往能夠飛黃騰達。入選國子監的途徑不少,其中有一個便是以歲貢的方式入監,能夠以這種方式入監的往往都是當地極為優秀的生員,成績大約相當於州縣前幾名。

朱元璋曾經多次整治過國子監,他在視察國子監時,能文能武的鐵鉉就受到了讚賞。當鐵鉉出監的時候,直接被授予京官禮部給事中。由於能力出眾,朱元璋多次對他予以重任,不論是巡視雲南,還是治理宗親,他總能公正執法、拿捏有度,人送「鼎石」的稱號。

建文元年,朱允炆錯誤地實施了削藩的政策,並且還錯誤地聽信了齊泰、黃子澄的計謀,當然,他最錯誤的決定是將統兵權交給了一個不懂軍事的李景隆。這一年八月,長興侯耿炳文戰敗,朱允炆不假思索地就將他的兵權轉給李景隆。李景隆長於文,不知兵,先是在北平大興縣折損10餘萬甲士,後又在河北白溝河丟盔棄甲。李景隆的兩場戰役徹底把北平、河北一帶讓給了朱棣,使得朱允炆損失慘重。

白溝河一敗,濟南城暴露在朱棣面前,朱棣意欲趁勢攻下此城,一路南下,推翻朱允炆。誰知道,就是這個小小的濟南城讓朱棣屢攻不下、顏面盡失,最後不得不繞遠道南下。

李景隆

鐵鉉富有謀略,知兵善戰,卻一直沒被朱允炆重用,在朱棣與李景隆作戰的時候,他的任務是督運糧草,保障後勤。當李景隆戰敗,朱棣對濟南城虎視眈眈的時候,這位山東布政使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濟南城下的朱棣面容得意,靖難以來,他未嘗敗績,朱允炆的主力都被打得屁滾尿流,何況是小小的濟南城。朱棣一邊攻城一邊勸降,鐵鉉也一邊守城一邊拒降。朱棣久攻不下,便想水淹城池,不料鐵鉉派人挖開了大壩,大水把朱棣軍隊淹了。在朱棣久攻不下的時候,鐵鉉利用朱棣的心理,選擇詐降,「天真」的朱棣居然信了,最後差點中了埋伏一命嗚呼。朱棣恨得牙痒痒,大呼:「不破此城,誓不會師!」

朱棣見用常法攻不下去,轉而使用火炮這種武器。火炮的每一發彈藥,都在濟南城上留下一個窟窿,城破指日可待,朱棣面露笑顏。然而,鐵鉉接下來的騷操作讓朱棣再也笑不出來了。鐵鉉沒有使用新式武器,也沒有費一兵一卒,他僅僅把一塊大木牌吊在了城牆上,就讓朱棣停止了炮轟。

木牌上寫著七個大字:太祖高皇帝之靈。

我們知道,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側」。他利用朱元璋留下來的遺言漏洞去爭奪皇位,這說明他出兵是合法的。如若他把木牌打下,他的合法性便失去了保障,他的行為就會變得名不正又言不順。

從建文二年四五月,一直打到建文三年初,朱棣沒有攻下濟南城,還折損了無數士卒。建文三年二月,非常憋屈的朱棣選擇繞過濟南城,從河北、山西南下。

二、鐵鉉之死與身後名

朱棣繞過鐵鉉後,路途又變得順利起來,後來的事我們也知道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隨後登基為帝。

已經身為皇帝的朱棣沒有忘記鐵鉉,1402年8月,朱棣下令逮捕鐵鉉,押往南京受審。鐵鉉從未承認朱棣的皇帝身份,受審時居然背對著朱棣而坐,面對朱棣的審問,鐵鉉也不予理睬。曾經就讓朱棣難堪的鐵鉉此時再一次拂了朱棣的臉面。明成祖朱棣惱羞成怒,命人割下鐵鉉的耳、鼻,並且煮熟讓他食用。鐵鉉絲毫不畏懼,即便生命已經奄奄一息,卻仍在咒罵朱棣。朱棣一不做二不休,居然將鐵鉉放在油鍋中炸煮至死(也有「磔於市」的說法)。

朱棣

一代名將鐵鉉就這樣死了,不僅如此,他還背負了「奸臣」的名號。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從性質上來看,就是叛亂。然而,最後的勝利者是朱棣,朱棣不可能讓史書給自己留下「篡權者」的角色描述,因此朱棣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正名。作為朱允炆一方的忠臣,鐵鉉自然而然就變成了「奸臣」。

成祖死後,仁宗繼位,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平反了很多因為靖難之役被牽連的冤案,其中就包括鐵鉉。雖然仁宗對他們的後代進行了寬免,不過仍然以「奸臣」稱呼他們。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萬曆初年。諸位皇帝都明白鐵鉉、方孝孺等人的作為,但「奸臣」的名頭是不可能被剔除的。原因無他,他們的皇位是從朱棣那裡傳下來的,他們不可能對朱棣進行批駁。

萬曆以後,由於政治的變遷和臣子的請願,皇帝逐漸放鬆了對這方面的限制。萬曆元年,南陽(鐵鉉原籍)建立了紀念鐵鉉的「張(張巡)鐵二公廟」;南京建了表忠祠;濟南建了「七忠祠」。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統治者並沒有否認鐵鉉「奸臣」的性質,萬曆帝之所以允許建祠,是因為鐵鉉為臣的「忠」。

1644年,明朝滅亡,南明小朝廷苟延殘喘,所謂囯亡思良將,像鐵鉉這樣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將再次被提起,鐵鉉終於被南明授予「忠襄」諡號。實際上,當時可供選擇的諡號有兩個,分別是「忠襄」和「忠烈」。不過,「烈」在諡法中的意思是「有功安民」,如果使用「忠烈」的諡號,無異於承認朱棣是亂臣賊子。從這裡看,南明皇帝依然沒有放下本質的選擇。

明清易代後,直到乾隆時期,鐵鉉的事情才被重新提起。乾隆皇帝不願意把對臣下追諡的權力讓給南明皇帝,同時也為了安撫明朝遺民,故將鐵鉉的諡號由「忠襄」改為了「忠定」。自此,鐵鉉的一生終於被正名。

王凱扮演的乾隆

文史君說

靖難後被殺的最著名的建文忠臣莫過於方孝孺,方孝孺以誅十族的代價青史留名。後世之人對方孝孺這種以身換名、以族換名的行為多表異議。相比於方孝孺,鐵鉉更多的是以實際行動捍衛建文帝,最終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至於建文帝最後的失敗,這也不是一位布政使能夠左右的了。

參考文獻

鐵大君:《鐵鉉生平紀略》,《回族研究》2001年第1期。

余勁東:《從「奸臣」到「地方神」——明清時期對靖難遜國臣鐵鉉的形象建構》,《濟南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士為知己)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