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印度的立場讓拜登不爽!美印關係就此決裂?

2022-03-23     第一軍情

原標題:俄烏衝突,印度的立場讓拜登不爽!美印關係就此決裂?

俄烏衝突,印度的立場讓拜登不爽!美印關係就此決裂?

#拜登批印度對俄反應「不堅定」#

文/瀚海

據環球時報報道,日前,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在華盛頓的盟友中,印度是一個例外,它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的反應「不堅定(shaky)」。

拜登為什麼點名批評印度?印度歷史上一直親美嗎?未來的印美關係會怎麼樣?

首先,暫且在本篇文章中叫聲「三弟」,為什麼呢?曾有戲言,三弟在YouTube人稱「油管五常」,只要視頻內容是介紹亞洲的,特別是與中國有關的內容,視頻下方的留言就會出現三弟的身影,總會留下一句類似於:「不可能,我印度亞洲無敵。」的話。

起初,我們也沒有在意,大家在中文網際網路上也經常調侃三弟,直到這次俄烏衝突,在西方几乎完全封殺了俄羅斯的發聲途徑時,一條「IstandwithPutin」(我支持普京)的推特熱搜,被三弟硬生生地頂到了美國區域熱搜第二名,在西方輿論場大殺特殺,整了一手好活,比如:

(在平時與當西方制裁俄羅斯時)

(西方敘事與真相)

(諷刺媒體拿錢造謠)

直到現在,推特輿論在俄烏衝突這件事上都不能完全占上風。可以說是破了西方的大防。

隨後,印度又以低價購買了俄羅斯大量原油,對於這件事,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在3月15日的記者會上聲稱,雖然印度此舉並不違反美國對俄制裁,但希望印度想清楚自己在歷史上的站位。

所以,這次拜登不爽的公開點名就很能理解了。這件事上叫聲三弟也不為過。

可能許多網友要問了,印度不是一直親美嗎?其實不是,印度的外交政策演變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著名的「不結盟運動」,這個名字中的「不結盟」最早是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表的一場演說中提出的,而尼赫魯將一年前,我們總理周恩來為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之後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與29個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冷戰的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一起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目標。

可以說,「不結盟運動」的名字是印度想的,而其中的精神內核是我們提出的,運動的目標是第三世界國家共同協商的。

因為印度的地緣位置也非常重要,所處的印度半島處於北印度洋的核心位置,就像一個「錐子」直插入印度洋,其影響力不僅能夠抵達印度洋周邊地區,還能直接抵達東南亞。所以,在冷戰時期,美蘇都不斷的拉攏印度,美國即使是與巴基斯較好時,仍然給印度提供了糧食和經濟援助,蘇聯更是與印度簽訂了長期貿易協定。

在60年代,因為中蘇關係惡化,同時美國對我們封鎖,再加上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影響,印度正式開始「致力於」同時與美、蘇兩國發展外交關係,開始能夠從美蘇之間「兩頭拿好處」。

70年代以後,第三次印巴戰爭前夕,印度終於與前蘇聯簽訂了一份《印蘇友好條約》,實質上放棄了不結盟的立場。

蘇聯解體前後,印度馬上打著「不結盟」的旗號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展關係,加強經貿合作。

1993年,印度與歐盟簽署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讓印度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額迅速增長。

1995年年初,美國就與印度簽訂了14億美元的投資協議和12項商業協議,並在當年成為了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投資國。

2000年,柯林頓訪問印度訪問期間與之簽訂了40億美元的商業合同、融資協議,並重啟了對印度的援助項目以及其他合作協議和軍事合作。

就在同時,印度也沒忘記與俄羅斯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蘇聯解體後,印度與俄羅斯重新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在經濟、科技、軍事、航天等領域發展「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

21世紀以後,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來遏制國力日漸增長的中國,印度與美國關係又進一步升溫。

所以,這樣簡略梳理下來,印度的國家畫像就很明顯了,是一個有著「大國夢」、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左右逢源、在歷史上和中國有恩怨、在心理上對中國的快速發展有點嫉妒國家。

為什麼印度這一次對美國極其冷淡、並且唇齒相譏呢?從國家層次來說,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在2015年到2021年期間,印度多次充當了美國在亞太戰略中馬前卒挑釁我國,但是沒有得到一點實際上的好處,反而被我們教訓了一頓。
  2. 隨著我國國力增強,美國在亞洲對我們的圍堵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影響力不斷降低。
  3. 2020年以後,美國在新冠疫情和自身經濟問題上處理不當,國內政治不穩定,對盟友的外交政策不明確,給盟友的承諾往往是口惠而實不至,美國在世界上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斷崖式下跌。

這時候印度作為有「大國夢」的國家,可能有了自己的想法。

未來,美印關係會怎麼樣呢?

這次白宮讓印度想清楚自己在歷史上的站位,這話說的很難聽,類似於請「安心當狗」,加上拜登的點名批評,以印度的性格,美印關係會冷卻一段時間。

但是,我們要注意,儘管這次拜登對印度點名批評,卻仍然稱印度為盟友,再結合歷史,我們可以得出,如果有一天美國從歐洲抽身,繼續進行對中國的圍堵,那美印關係快速升溫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聯合國只是個沒有強制力的機構,實際上國與國的關係處在無政府狀態。這種環境下對大國有一個默認的定義,就是:你可以不成事兒,但你有足夠的能力壞別人事兒。按照這個定義,這次印度在俄烏衝突中的作用,確實是個准大國。

所以,在能有交好的機會時,儘量取得我們想要的東西,儘量發展和維護我們與印度的關係,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一句話總結就「那還能咋辦,搬不走的鄰居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922d1277c2a47d06ef18cb1189b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