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暑期檔,如果讓你帶著小朋友,一起去看電影,你會選擇哪一部?
番茄君問了身邊人,他們普遍都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長安三萬里》。
上映21天,票房13.66億,成為2023年動畫觀影人次最多的電影。
這個成績,放在高手如雲的暑期檔,已經很亮眼了。
同時,它也深深抓住了家長和小朋友們的心思。
去看過《長安三萬里》的觀眾可能都有體驗,影院裡小朋友的比例,明顯比其他電影要多得多?
有小姑娘看到片中小杜甫的叉手禮,不經意模仿起來,媽媽也在旁邊幫她糾正動作。
影片結束後,有小姑娘直接在影院門口背起了唐詩《靜夜思》。
有小朋友看完《長安三萬里》,開始用唐朝的禮儀介紹自己。
也有小朋友跟著奶奶,體會著自己從未見過的,真實而具體的唐詩世界。
有媽媽在社媒驕傲地介紹帶著女兒觀看電影的體驗。
也有小男孩在看到中段,悄悄問媽媽:媽媽,你怎麼哭了?
從沒有一部暑期檔電影,能在家長和小朋友中間,掀起這樣的觀影熱潮,大家爭相前往影院,只為看一眼別人說過的《長安三萬里》,一睹片中的大唐風采。
自上映以來,《長安三萬里》不僅得到了普通觀眾的好評,主流媒體也紛紛對其點贊,讚美之聲不絕於耳,這樣的陣仗,還是第一次見。
那麼,這部《長安三萬里》,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它如此受歡迎,是激起了大家的哪些情感?
上映許久,關於電影內容本身,想必大家都已經清楚,今天,番茄君就帶大家看看,關於《長安三萬里》不為人知的那些事。
01、看似是李白高適,實則是大唐風骨
很多人看《長安三萬里》,一直不理解,為什麼主角不是李白,而是高適。
比起李白,甚至比起片中出現的其他文人,高適的名氣要小很多。
不少人聽到高適,甚至一時想不起他作過的詩,他的才情不是拔尖,個性也是個普通人。
貴族宴會,別人上去吟詩作賦,吹拉彈唱,他卻舞了一套槍法。
別人作詩出口成章,他「讀書」卻需要別人念給他聽。
在大家看來,高適,跟大唐似乎不匹配。
但細細想,高適的視角,不正符合我們普通人,遙望長安的視角嗎?
當時世界,長安只有一座,除了恣意豪情的王公貴族,其他人,很多都是如高適一般的小人物。
長安是他們夢中的盛景,是他們窮極一生,都想去一次的地方,就像高適和李白未酬的壯志一樣。
所以片名是《長安三萬里》,這個名字更多的意義,落在「三萬里」上。
長安不是由車馬宮闕組成,也不是靠市井的繁華,它的富有,是無數個百姓辛勞工作換來的,他的安全,來自於浴血奮戰的邊關將士。
所以高適的視角,反而更合適。
其他的電影,拍長安,拍出皮,拍出骨,卻拍不出魂。
但《長安三萬里》不是,它的這份真實感和浪漫感,底色不是炫技似的炫耀,而是娓娓道來的柔美;是跟隨高適和李白的角度,徐徐展開的長安畫卷;也是跟著一首首詩歌,將文化具象化,讓我們看到,這是一個活在詩里,活在文化中的朝代。
《長安三萬里》的大唐風骨,靠什麼撐起來?
一方面,是細節。
從對馬、禮節、樂器、甚至李白樣貌的還原,來塑造一個盛世大唐的模樣。
一方面,是詩人。
從李白和高適剛開始的才華橫溢,浪漫超脫,到後來的身世浮沉,暮年白首,通過作品,展現出了幾個核心人物的真實人生。
配上詩歌,每個人都能讀懂,每個人也都理解了那些詩歌裡面,無窮的韻味。
大唐就是這樣的大唐,它有萬國來朝的絕美,也有安史之亂之後的凋敝,它站在歷史的巔峰,卻也無法擺脫歷史的規律。
直到片中,人的命運和長安、大唐的命運相互交匯的時候,那種歷史的厚重感,才會迎面而來。
高適說:「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
而今再看長安,是不是比當年的大唐,更為繁榮呢?
02、影片造就了一種「潮流」,看片的儀式感前所未有
正因為看到了《長安三萬里》的故事,所以當下的觀眾,才對今天的長安,有種特殊的感情。
片中的長安,是李白們的長安,現在的長安,才是我們自己的長安。
穿越時空,兩座長安城,似乎完成了交相輝映的互文。
這也讓看《長安三萬里》的觀眾,去看電影的時候,都要帶上一種從未有過的「儀式感」。
番茄君覺得,這份「儀式感」,既來源於大家對大唐長安的傾慕,也來源於,觀眾們已經被激起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
大家對大唐產生了認同,對自己從小背過的詩歌產生了認同,才會有這種代表「尊重」的儀式感,才會覺得,一定要通過某種「儀式」,才能去《長安三萬里》中再見大唐。
就番茄君觀察,這種儀式感,或許前所未有,之前沒見過有哪部電影,能有這樣轟動的文化效應。
至今為止,大家的儀式感甚至分了五個層次,層層遞進。
第一層是複習唐詩。
小時候背詩總是一種折磨,看完《長安三萬里》,甚至有不少成年觀眾,都開始將小學課本里的唐詩翻出來重新背誦體會。
網上還有各種「斗詩」的爭論,不少小朋友在看完电影後,對唐詩的興趣也再次提升。
以詩學史,用詩重新了解大唐,這是《長安三萬里》最淺層的影響。
第二層,是穿漢服觀影。
這些年本身就有漢服熱,《長安三萬里》再次讓「漢服」成了頂流。
喜歡漢服的年輕觀眾,一個個將《長安三萬里》的觀影現場,變成了漢服愛好者交流會,他們帶著妝造,穿著來自盛唐的服裝,觀賞一部關於盛唐的電影。
這部影片,給番茄君的感覺,好像將影院變成了樂園一樣,大家打扮成電影中人物的樣子,去體會只有粉絲才有的那份快樂。
而現如今,誰還不是大唐的粉絲呢?
第三層,是cosplay。
Cosplay本身就是一種小眾的亞文化,這次借著《長安三萬里》再次出圈。
片中有不少富有特點的人物形象,車保羅模仿片中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視頻,抖音的點贊超千萬,足見《長安三萬里》的魅力。
除此之外,有不少觀眾嗎,都開始嘗試片中的妝容和衣服,很多都在社交媒體出圈。
比如對玉真公主的模仿,對胡姬的模仿等等。
Cosplay代表著觀眾們對片中人物形象的喜愛和認同,而這種認同,也是大家文化自信提升的一部分。
第四層,是旅遊。
最近的西安,人山人海,據報道,西安旅遊的大火,除了其本身是網紅城市之外,《長安三萬里》功不可沒。
畢竟,此時的西安,是彼時的長安。
影片上映後,西安、洛陽、襄陽等城市掀起文旅熱,有媒體報道,因為電影的熱映,西安省外旅遊訂單增長超28倍。不少觀眾表示「看完《長安三萬里》迫不及待想去李白詩里寫的地方」。
背著唐詩逛西安,成了一種潮流,西安很多景區一票難求,也看得出,大家對西安,對大唐,對中國文化無限的嚮往。
第五層,是文化。
電影上映後,對文化的學習和認同,成了《長安三萬里》儀式感的重要部分,也是影片後勁兒的最好體現。
不少觀眾因為這部電影,開始重新喜歡上了傳統文化,開始嘗試寫詩、練字、跳舞、彈琴,開始學著電影中李白、高適們的樣子,以文人的姿態創作作品,記錄生活。
當然,更重要的儀式感,是不少人從電影中,看懂了人生。
從大處著眼,落在小處,這是《長安三萬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有人說,小孩子看了背詩,成年人看了落淚。
這些淚水裡,何嘗不是命運的浮沉,又何嘗不是人生的辛酸。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或許有很多人,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自己的一生。
03、中華文化出圈,再次堅定了的民族自信
其實《長安三萬里》能火起來,比其他電影火起來,更讓番茄君高興。
為什麼?
因為在動畫題材上來說,這是個不小的突破。
之前我們看到的出圈動畫,無一例外都改編自神話故事或神魔小說,其中《西遊記》和《封神榜》是最熱的IP,《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取材自此。
就連追光之前的動畫,也都聚焦在神話故事上,如《楊戩》《白蛇》等等。
但這次,《長安三萬里》的素材,是正兒八經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一部講歷史和文化的電影,能爆火出圈,這說明大家的觀影水平和欣賞水準在不斷提高。
看這部電影的,更多都是親子,也就是爸爸媽媽帶著小孩子們前來觀看,這也從側面說明,《長安三萬里》的教育意義,比出圈更重要。
小朋友們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是祖國的花朵,他們能喜歡並熱愛這樣的動畫,能感受到其中的歷史美感、文化美感和人物命運,那是再好不過的事。
這不僅能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和自信,更能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畢竟在千年前的唐朝,中國已經如此繁榮,強大,更何況今天。
更讓番茄君高興的,是爸爸媽媽們也不吝嗇自己對這部動畫的喜愛,他們會鼓勵孩子們去看這部影片,去接受這樣的薰陶。
至少在新一代父母層面,我們看到了與老一輩父母不同的東西。
他們的教育方式已經發生了改變,面對這樣的電影,更多是引導而不是說教;更多是參與其中,而不是置身其外。
比如:不少媽媽,就跟孩子們一起穿著漢服欣賞電影,這讓親子關係,又躍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父母喜愛的,也是孩子喜歡的。
父母自信的,也是孩子確信的。
一代代傳承,這才是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滅的根。
希望以後,像《長安三萬里》這樣的動畫作品能越來越多,因為我們有無數真實的,璀璨的歷史去書寫。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