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以下簡稱《規劃》)有關情況。據了解,《規劃》總體目標是:梯次布局和論證實施國家空間科學任務,統籌和強化任務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空間科學高水平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原創成果,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躋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
《規劃》提出了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學主題,其中包括「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規劃》展現了至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第一階段,至2027年,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論證立項5項至8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第二階段,2028年至2035年,繼續運營中國空間站,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科學任務,論證實施約15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第三階段,2036年至2050年,論證實施30餘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飈表示,《規劃》是我國首個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將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依據,有助於我國進一步統籌國內相關科研力量、凝練部署重大科技任務、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從而使我國在有基礎、有優勢的領域儘早取得世界級的重大科學成果,為拓展人類知識體系和推動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如何促進空間科學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在丁赤飈看來,一是需要跨學科大聯合;二是需要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三需要政策支持以及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推動資本市場關注科技成果轉化;四是需要關注宣傳、成果推廣,讓更多的投資者和企業了解到這些成果,這樣才能真正服務於社會;五是要關注智慧財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成果轉移轉化環境。
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疆域,空間探索也是人類共同的事業。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楊小宇表示,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利用空間技術在全世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積極支持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公平進入外空、利用外空的權利,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跟全球合作夥伴廣泛開展航天合作,特別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航天技術及其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的應用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常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8ccd71073b4fa94a0d6cfd73dd3a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