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聚焦兒童癌症群體的電影《816》即將上映,影片以溫暖明亮的風格展現兒癌家庭和患者的樂觀堅強。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有不少電影作品聚焦疾病群體,韓延導演的「生命三部曲」《滾蛋吧!腫瘤君》《送你一朵小紅花》《我們一起搖太陽》,展現白血病患者群像的《我不是藥神》,關注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群體的《臍帶》《媽媽!》《叫我鄭先生》,關注其他疾病的《關於我媽的一切》《了不起的老爸》《再見吧!少年》《媽媽的神奇小子》等。
這類題材影片以真摯細膩的情感表達,細緻入微的生活洞察,娓娓道來親情與愛情、青春與夢想、生命與死亡等話題,觀眾從中獲得情緒的紓解和情感的治癒。
韓延「生命三部曲」關注重疾青年群體
韓延導演的「生命三部曲」關注罹患重疾的青年群體,加入了愛情、親情、倫理、醫療等話題,圍繞他們與病魔殊死鬥爭的艱辛歷程,呈現他們的生活焦慮與生存困境,並以溫暖的筆觸予以他們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流露出真切的情感和深刻的價值觀照。
其中,《滾蛋吧!腫瘤君》於2015年上映,講述身患惡性淋巴瘤的熊頓在與病魔抗爭的日子裡依然笑對人生的故事。片中熊頓教會了觀眾怎樣樂觀地看待生命,影片成為當年「黑馬」,並代表中國內地衝擊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送你一朵小紅花》於2020年上映,講述了因長期與腦瘤抗爭而形成悲觀孤僻性格的韋一航,在同樣罹患腦瘤的夥伴馬小遠的積極鼓舞和支持下,逐漸走出了內心的陰霾,重新與家人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繫的故事。#送你一朵小紅花#相關話題曾多次上熱搜。
《我們一起搖太陽》於今年上映,講述了尿毒症患者凌敏和腦瘤患者呂途兩個年輕人,因為「生命接力」的約定,陰差陽錯地踏上一段充滿愛與力量的故事。不少影迷表示,相比前面兩部, 《我們一起搖太陽》更加寫實,重病患者的日常狀態、面臨的歧視以及無奈的醫療問題等都讓這部作品更加飽滿動人,同時也帶來一如既往的溫暖治癒力量。
多部中外影片關注阿爾茨海默病
近年來,有近10部關注阿爾茨海默病的中外電影登上了大銀幕,包括《困在時光里的父親》《哦!文姬》《媽媽!》《來處是歸途》《叫我鄭先生》《臍帶》《燦爛的她》等,這些影片從不同角度聚焦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提高了大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症患者群體的關注和重視。
《媽媽!》聚焦一對高知母女,85歲母親在得知65歲女兒患阿爾茨海默病之後,用陪伴和呵護滯緩病魔對女兒的摧殘,二人在生命結束之際重新做了一次母女。
《叫我鄭先生》講述的是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鄭先生希望留住對亡妻的記憶踏上環島之旅,遇到了需要錄下環島路途聲音、希望喚起昏迷兩年丈夫的阿灰,二人旅途中相互療愈,浪漫且深情。
《臍帶》中,蒙古族女性娜仁左格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後遺忘了很多事情,甚至連兒子們也認不出來,卻一直念叨著回草原去。為避免意外,小兒子阿魯斯用一根長長的繩子把母親和自己拴在一起,在這根猶如「臍帶」的繩子聯結下,母子倆踏上了探尋生命意義的旅途,重新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
【《816》導演魏德聖獨家專訪】
孩童看似弱小,其實也有強大的生命意志
即將上映的電影《816》關注的則是兒童癌症患者及其家庭。面對嚴肅的生死議題,導演魏德聖選擇用輕鬆歡樂的敘事風格來化解沉重,並通過真實動人、笑淚交織的病房日常來傳遞樂觀和希望。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對魏德聖導演進行了獨家專訪。
816病房6組抗癌家庭很「BIG」
作為一部群像戲,電影提取了816病房裡六組家庭的抗癌故事,樂觀懂事、愛跳街舞的女孩源源,戴著彩色假髮、酷酷的音樂少女珈農,熱愛畫畫和機器人的男孩是延,喜歡在醫院騎車、期待妹妹出生的男孩羅恆,小天使一樣可愛善良的女孩努拉,以及帥氣溫柔、陽光開朗的少年大杉,6個家庭有著迥異的生活背景、各自的困難和煩惱。
魏德聖導演告訴記者,故事靈感來自他多年前對一個患癌孩童的採訪,那個孩子在癌症病房待了一年多,他們會在病房裡一起玩撲克牌、聊天、找朋友玩、戲弄醫生,「她說從來沒有遇過一個不想活的孩子,並且每個孩子都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後來他採訪了一些癌症病房的醫生,他們也說兒癌病房是一個最有生命力的地方,這裡的孩子每個都想活,每個爸爸媽媽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醫護們也都全力以赴,所以這是全世界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因為每個人都想要積極地活著。
「寫《816》劇本時,我還查看了很多父母為患癌孩子寫的抗癌日記,以及紀錄片和採訪實錄。」魏德聖坦言,自己在寫這個本子之前的狀態不太好,但寫著寫著就被療愈了,這些看起來最小最弱的病童們每天面臨生命的問題,都還這麼樂觀這麼快樂。他邊寫邊哭邊笑,「其實現實沒有那麼糟,只是自己把事情想糟了」。
影片《816》中出現了腦癌、骨癌、白血病等好幾種兒癌患者,每一個孩子面對病魔時就如同一個小勇士,他們病因和病情各不相同,有的面對癌細胞的擴散,有的化療見效後又復發,有的等待移植希冀重獲二次生命……他們都在用自己微薄卻堅定的力量與命運抗爭,力求在這短暫的人生中綻放最大的光彩,影片不僅照見患病家庭種種現實狀況,更聚焦於在絕望中孕育的希望。
記者注意到,《816》的英文翻譯為「BIG」,片中病房號「816」也被彩色膠帶加工成了「BIG」字樣。對此,魏德聖解釋說,因為這些病童們內心非常強大,很「BIG」,所以最後定了「816」病房號碼這個數字做片名。
孩童視角,動畫和音樂明亮溫暖
值得一提的是,《816》里還呈現了多段動畫。開場就以一段別開生面的大戰場景,一群身披戰甲的小勇士集結成團,面對敵方的千軍萬馬,不畏強敵,勇敢衝鋒,這一幕正是對影片中兒癌患者與癌細胞之間激烈鬥爭的藝術化呈現。劇情進展中,每當有孩子進行手術或遇到險況時,都會用動畫來呈現。
「這部電影本來就是用童真視角來講述生命的故事,用動畫來代替實景的手術治療,避免了很多可怕的場景,也更符合孩子的視角。」魏德聖介紹說,動畫部分中,卡通角色和孩子們的視覺形象十分相似,就是特地按照他們的長相專門設計的。
影片上周末舉行了全國大規模點映,片中孩子們的童言童語特別可愛率真,小女孩源源對大杉的大膽告白也看笑了觀眾。魏德聖笑說,片中孩子們的交流日常是有取材於他兒子的生活,「小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天真很直接,他們喜歡什麼就會直接說出來。成年人聽了會臉紅心跳,但對他們來說就是很平常。」
此外影片的明亮輕快還體現在歌曲上,片中音樂少女珈農跟家人組建了一個病房樂隊,常常帶來好聽的音樂。魏德聖數了數表示,片中直接唱出來的歌曲有5首,包括五月天的《love》,其他還有很多配樂,「音樂是電影的重要元素,是為了舒緩病房緊張氣氛,增添歡樂氛圍。」
觀眾感慨「看到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
記者注意到,上周末,《816》在包括南京、蘇州、南通、無錫、北京、上海、廣州等47個城市舉行超前點映,這場生命大作戰中,孩子們的堅韌與樂觀,深深觸動了觀眾,「在淚水中感受溫暖,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從一群患癌兒童的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被他們製造出來的快樂感染、治癒,令人更加珍惜當下珍惜生命」,「片中每個兒癌家庭和醫護人員都在用快樂療法陪孩子們闖關,這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人超級感動」,「讓人笑中帶淚,淚中又有希望,是一次有笑有淚唯獨沒有苦的體驗」。
而說到此次創作《816》的用意,魏德聖表示,「大聲笑,用力活」,是電影的核心主題,也是想傳遞給每一位觀眾的生活信念。他希望《816》是一部開啟生命教育的電影,大人孩子都需要,期待它可以起到引子的效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