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早晨,路過洛陽瀍河區啟明西路牛羊肉市場,又看見了路邊的「大鍋饋」,大的像「鍋蓋」的這個北方乾糧,是洛陽爺們喝牛肉湯的首選,車人我今天喝的是牛肉甜(淡)湯,也吃的是這個饃饃,但還是忍不住停車,想採訪一下這個「大鍋饋」。
瀍河牛羊肉市場銷售「鍋饋」名氣最大的就是這個老漢,他叫馬建周,成家後就開始「操練」這個傳統手藝,算起來也已經37年啦。由於手藝精到,口感俱佳,老馬的生意好的令同行嫉妒。這不,就連採訪這功夫與我說話的時間就很緊張。喝湯的爺們兒從這兒帶一塊再去湯館,做「燴饃」的小老闆也從他這裡進「貨」,一次購買十幾斤已不算啥稀罕了。老馬說:如今鍋饋的製作都有兒子馬龍、兒媳婦兒馬亞峰擔當,八個鏊子也已有煤改「氣」,每天消耗七、八袋麵粉都算正常,過年期間會把全家累的精疲力盡。
鍋饋:發源於那個朝代?老馬也說不上來,就連這個「饋」他也寫成了「盔」,習以為常了嗎,大家都認為是:鍋盔,傳說古代軍隊使用「頭盔」烙餅,就有了這個名稱。
我一直心存懷疑:古代最先使用的鍋並不是金屬所造,沒有銅鐵的時代,鍋是「陶」。頭盔,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原始人為追捕野獸和格鬥,用椰子殼等纖維質以及犰狳殼、大烏龜殼等來保護自己的頭部。以阻擋襲擊。後來,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又發明了金屬頭盔。國外最早的金屬頭盔是公元前800年左右製造的青銅頭盔。而我國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朝銅盔, 正面鑄有獸面紋,左右和後邊可遮住人的耳朵和頸部,距今大約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殷墟銅盔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頭盔了。使用頭盔製作「餅」似乎能說得過去。當我看到「饋」字時,開始懷疑古代因使用頭盔烙餅的傳說啦,食字偏旁,為啥「饋」不是食品呢?
饋kuì:。進獻,進食於人:「凡王之饋,食用六穀」。字從食,從貴,貴亦聲。「貴」指「中堅」、「支撐」。「食」與「貴」聯合起來表示「在對方食物匱乏的時候送去足以支撐其生存的食物」。本義:在別人挨餓時送去食物,支持其渡過難關)。饋,餉也。餉,饢也。--《說文》「餉」和「饢」不都是食品嗎,當今,我們的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不是還在烤制「饢」這個麵餅,當做主食嗎。
在戰國時代的《墨子》一書中最早出現了「餅」字。「餅」是古人對麵食的總稱,蒸的叫蒸餅,烤的叫燒餅,撒上芝麻的叫胡餅,下在湯里的叫湯餅。但是迄今我們還沒有發現戰國時期的石磨,現在所發現年代最早的磨面的石磨是西漢時期的。由於漢晉時期還沒有掌握髮酵的技術,因此,麵食都是死面的。死麵餅很硬,難以咀嚼,需用湯汁泡軟,這種吃法一直流傳到今天,如西安的羊肉泡饃和北京的鹵燒以及洛陽的泡饃。
再查:河南汝州就把烤餅叫:鍋饋,而最早烤餅的工具也是陶器,我們中原地區使用的「砂鍋圈兒」烤燒餅實際也是古代陶質烤圈的延續,下有底、留有火眼,上架鏊子。我們現代做燒餅的工具都應該是從古代陶圈演變而來。
食品的製作工藝變革應該是先有「燒」後有「烤」,逐漸才有了蒸、煮。既然有這個「饋」那麼,鍋盔一詞就有點牽強,何況我們汝州還有「鍋饋」名稱的遺存。大餅使用頭盔烤制有可能,但使用陶器烙餅也是必須的呀,畢竟頭盔不是常用炊具。
按照洛陽老人家們的回憶,鍋饋工藝製作,最好的方法是「鵝卵石」,如今,中原地區都是生鐵鏊子了,新疆還有少數民族保留著「鵝卵石」烙大餅的傳統。
咬文嚼字在於感悟,信不信在於自知,「鍋盔」名稱已在全國流行,想改都難,可「鍋饋」在我們洛陽南邊的汝州也存在呀,而且這個「饋」是食字偏旁,很有道理呀。
鍋饋乃北方乾糧的名稱,但各地有所不同,就算在洛陽也有人把燒餅、布袋饃稱:鍋饋,洛陽老城人在這個名稱方面區分的很清晰,鍋饋就是這個猶如鍋蓋的大餅,洛陽人早餐喝湯的配置精品:鍋饋。
馬建周老漢的生意很好,兒子與兒媳婦兒都挺能幹,名稱改不改都行吧,孩子們聽話,肯干,能吃苦,沿襲著古代傳統工藝,這不是挺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