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這種「收斂的運動」方式搭配這種味道的食物才最養生

2019-08-22     看呼吸

俗話說,「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立秋是一年之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同時從中醫養生角度現在是人體由「升」、「散」轉入到「收」、「養」的關鍵時期,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呼吸系統疾病。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那麼,如何養秋季的收斂之氣呢?

首先從運動上,吳義春醫生建議,入秋後宜以靜制動,採取比較收斂的運動方式,比如瑜伽、太極、散步、易筋經等,不宜做發散太過的劇烈運動。秋季養生的重點在於培養定力、專注力,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適宜練習打坐、靜心、禪修、冥想等。

第二,從飲食上,秋季少食辛味食物,宜多吃酸性食物,忌寒涼。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因此,吳義春醫生建議大家在秋季可以適度食用酸甘味食物,比如烏梅、五味子、酸棗仁等。

五味子


酸棗仁

烏梅

當然,大家也可以用烏梅在家自製酸梅湯,以達到酸甘養陰的目的。

酸梅湯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燻之為烏梅。」它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確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

酸梅湯製作方法:

食材:烏梅30克、甘草10克、山楂10克、陳皮10克。

步驟:

1、將上述4味食材泡製30分鐘。

2、然後放入煮沸的開水中,蓋上鍋蓋,小火慢制40分鐘。

3、如果你喜歡喝甜口的,可以在熬好後加入適量的冰糖或糖桂花,不喜甜者,可以將熬制好的酸梅湯晾涼後飲用。


除了收斂肺氣,酸味食物還能生津止渴,對於預防秋燥也還有作用。吳義春醫生介紹,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在秋涼時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燥瘙癢、大便乾結、煩躁不安、入睡困難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徵」。

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乾燥的地方。症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症狀,有些人會咳嗽,聲啞氣喘不停,特別容易夜晚發作。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症狀。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別容易乾燥。

吳義春建議除了酸甘味食材,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也能防秋燥,如蘿蔔、茅根、馬蹄、西紅柿、豆腐、菱角、蓮藕、蜂蜜及新鮮水果和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鮑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茨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7oRvWwBJleJMoPM0xw-.html